档案之中的水灾记忆
- 档案之中的水灾记忆 -
——1954年特大水灾后的黄石重建
翻阅市档案馆10号全宗,黄石市人委1954年的档案资料,一份落款为“黄石市人民政府”的“关于大水后恢复工作的初步总结报告”呈现在眼前。报告文字为繁体竖排,字迹已模糊,经艰难地辨认和研读,当年灾后重建的情景清晰地呈现。
大水之后的黄石
1954年夏,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当年,黄石地区4、5、6三个月雨量1323毫米,接近全年平均雨量。最大日雨量204.7毫米。经过50余日大涨、小涨、猛涨、直线上涨和大回潮,长江水位达26.41米的最高峰。
7月11日晚9时许,市委北侧(黄石港老市委原址)江堤突然溃决,口宽20米,水深约1.5米,抢险队员迅速跳下水去抢救,工人牛庆山等被倒下的房屋打伤也不退缩,而是抹去脸上的血,手挽手肩并肩,筑成人墙,用身体挡住门板,堵死流水,岸上的抢险队员迅速筑袋、打桩、抛石,经5小时抢救,成功堵住溃口。
为确保黄石市的安全,湖北省防汛指挥部于8月7日和12日,分别在新港、三江口、雷山脚3处破堤分洪,全市人民筑堤防汛,一方面组织3000人奋战半个月筑成黄枫大堤堵住湖水;一方面动员军人、工人、农民6万余人奋战70余日加高长江干堤,战胜5次洪峰和1次大回涨。
自6月5日超过设防水位至10月22日洪水退下,历时148天,共计抛石填土47.07万立方,处理管涌9处,漏洞417个,滑坡1881米,耗资188万元,终于取得城市防汛的胜利。
1954年12月,市委书记杨锐视察灾后重建工作
灾后的黄石,一片狼籍。
铁路、公路大部分被水淹没,交通运输极为困难。铁路被淹19000公尺,江堤淹没达2068公尺、全线停止运输。公路共淹12333公尺,占全长90%以上,其中主要干线——黄石大道淹没4194公尺,石料山路被淹没3659公尺;公路被淹达3公尺多深,桥梁涵洞也多淹没和堵塞。
工厂大部分停产或半停产。大冶钢厂矿砂不能运输,产品产量大幅减少,仅生铁一项就减产2064吨。华新石灰石被迫改为船运,日夜加班也只能供给需要的60%到70%。
国营商业、粮食及合作部门的物资运输和供应,依靠木船,成批货物化整为零地调运;粮食局调运粮食,靠人工一袋一袋地背和船运;工人、市民出行,也依靠木船,地窄人挤,交通无法正常。
沿江、沿湖地带市民房屋大多倒塌。黄石港、石灰窑水淹倒塌房屋共668栋,被淹3115间。市直单位虽然房屋没有倒塌损失,但被淹占90%以上。
国营商业和合作部门的门市部全被水淹没,只能在街头巷尾设立供应点;私人摊贩也在路旁叫卖,这些狭窄地方,终日人山人海,行人只能在人缝中走。上窑一带,仓库大部被水淹没,货物无处存放,合作社采购的数万斤洋葱,堆在马路上,日晒雨淋,臭气熏天。
市基本建设文化服务队撤销,市区广播全部停止工作,电影院停止放映;市区厂矿体育活动也全部停止。
水灾中,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纠纷不断。
重建中的黄石
面对满目疮痍,市政府迅速提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意见,其总的方针是:
一、不是旧有原样的恢复,而是新的建设性的恢复;通过恢复工作,进一步加速我市社会主义新兴工业城市的建设。
二、恢复工作是以围绕厂矿生产扩建为中心,贯彻为厂矿服务的精神,一切从厂矿生产扩建出发。
三、根据实际需要和水退迟早,分出轻重缓急,采取分段进行,分期进行的办法,做到有计划的进行。
四、必须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地支援,集中力量,以防汛的劲头投入恢复工作,争取时间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1954年6月,市委书记杨锐在郊区帮助农民割麦
刚刚战胜洪魔的全市人民,在时任市委书记杨锐任指挥长,副书记华大魁、代市长宋中洲任副指挥长的防汛指挥部的带领下,奋力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全市人民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共同奋战4个多月,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交通运输方面。建设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勘测、拟定计划、编造预算并及时动工。他们日夜争取时间,切实做到水退一段,修复一段;并响亮地提出“水退到哪里,修复到哪里,车通到哪里”的口号。
首先,迅速恢复了厂矿34000多公尺长的铁路运输干线,提前恢复华钢、华新、电厂的铁路运输。当江水退落到24.50公尺时,修复了大冶钢厂至华新段;当湖水退到22公尺时,恢复了天桥至铁山一段。
其次,恢复了主要公路干线:从黄石港至石灰窑的黄石大道;从沈家营至铁山的武冶公路一段;从华钢一门至田家墩的公路;石料山路等通往工人住宅区的公路。
在配合铁路、公路恢复的同时,各大小桥梁涵洞也得到修复。
房屋住宅方面。政府部门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城市建设的要求,对被水淹没的房屋,针对不同的街道、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安排和处理:除将国营工商业集中黄石大道外,还在厂矿工人住宅区设立供应点,分片集中在黄思湾、牛头山、田家墩和八卦嘴等地;私商分别安置在陈家湾、油铺湾、江边街、王家湾等非中心地区;工人自有住宅靠近工人住宅区修建;一般市民和灾民住宅安排在上窑、大王庙、油铺湾、江边街等背街里巷和山坡上进行修建。
市场供应方面。根据本市特点,市场除集中于黄石大道外,还采取分片集中的办法。在厂矿附近、工人住宅区、市民和灾民集中的地区,增设供应点,开辟小型市场,便利供应。
粮食部门认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严格检查汛期粮食漏洞,对粮食供应工作,重新整顿。工商部门检查市场情况,对供应点和私商摊贩适当安排,对摊贩和菜市场进行了整顿。合作社部门除组织远地货源外,还大力收购邻县货源,保证副食品的供应。组织农民和灾民生产蔬菜,减少运费,降低成本,调整价格,减轻工人负担。地方工业部门也开始积极恢复和增加生产,以保证厂矿扩建工程和市区建筑原材料的供应。
各项恢复工作的同时,公安部门也加强了社会治安工作,严防盗窃和破坏。维持社会秩序,保证恢复工作顺利进行。
重建工作中的不足和体会
这一年的灾后重建工作,是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黄石于1950年建市,城市的规划刚刚形成,城市设施不齐全,功能不完善,五大厂矿正在扩建之中。而1954年的洪水是一次全流域性、破坏性的大洪水。仅市区受灾户达7353户,受灾人口达30174人。在短短的4个月内,做到市区交通恢复,黄石大道国营商店遍布,灾民房屋有序搬迁、重建,工厂开始生产,市民生活秩序井然。市政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许多不足之处,并总结出几点体会,对今天的我们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对情况估计不够,计划不周密。以致可能提前完成的任务未能提前,前期认为民间纠纷一定很多、一定复杂,将工作重点放在调解民间纠纷上,可是经过对群众进行深入动员之后,很多纠纷都自行调解了。而没有作为重点工作的民房拆迁工作,却遇到非常大的阻力,直接拖延了新市区的恢复时间。
二是对抽调来的干部管理不善。由于各个工作组干部系临时集中的,因此许多干部存在着严重的临时观念,加之缺乏必要的工作制度和纪律,又未很好解决其思想问题,个别干部甚至不经批准即擅自回原部门,使工作遭受一定的损失。
三是各个工作组的分工协作不够。虽然做到统一计划、统一布置、统一检查,但在执行任务中,各工作组步调不能完全一致,组与组之间,联系也不够密切,导致出现多头指挥、计划难于执行的情况。
1954年,灾后重建报告
这份总结报告的最后提出了四点体会:
一是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明确的分工,这是取得这次成绩的重要因素。
恢复工作按照市政府统一的计划安排,各部门分头进行,市领导随时检查监督。各部门按业务性质,抽调干部,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对恢复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必须明确围绕厂矿生产扩建为中心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
这次灾后恢复工作,是以恢复交通运输,保证厂矿生产扩建的物资运输为重点的。步骤上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又都有具体计划和重点。
第一阶段为8月中旬到9月一个半月的时间,这一时期由于洪水开始稳落,市内渍水一时不能有效排出,生产活动、市场买卖不能正常进行,恢复工作主要以整顿市场,恢复人民正常生活为重点,同时积极为排渍作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为10月份一个月时间,这一时期江水已日益下落,故以排除渍水恢复铁路、马路为重点工作。
第三阶段为11月、12月两个月时间,恢复工作以修复道路、拆迁民房为重点工作。由于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使恢复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是向群众明确交代工作政策、原则和具体办法,并强调关心群众疾苦,照顾其困难,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完成恢复工作的关键。
四是恢复工作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市政建设、市场供应和救济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相比而言,现如今我市的防汛工程、防御设施和城市建设,要比1954年的状况完善很多,应对洪水的能力也大大提升。
1998年,我市经历了一场与1954年相当规模的水灾。面对肆虐的洪水和严重的灾情,英雄的黄石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民动员,迎难而上,在百里长江干堤,在千里内湖、民垸、垦区大堤,在266座水库,在18座工业尾砂坝,在所有的受灾单位摆开战场,与滔滔洪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拼搏,确保了黄石、大冶、阳新城区的安全,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016年,我市遭遇自1954年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面对严峻防汛抗洪形势,全市勠力同心、众志成城,经受住了大暴雨的考验。6月下旬开始,黄石暴雨叠加。6月30日晚,黄石市启动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因降雨形势日趋严峻,到7月6日14时起,全市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全城提升防大汛战备状态。汛期中,黄石市江河湖库塘共发生各类险情1600余处,经科学合理处置,大部分险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年的黄石市区经受住了洪水考验,在周边城市普遍受淹的情况下,黄石市区没有“看海”,这得益于我市长期以来规模空前的水建设,和近年来的海绵城市建设。
我市江河湖库众多,防汛压力巨大。曾经历过1954年、1998年、2016年水灾的黄石人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防汛经验,但我们仍不能放松警惕,防患于未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记取。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8年7月13日第12版
作者:陈丹若
编辑: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