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声高 : 相信读书改变命运

李洁 李震 闫花 黄石档案 2022-10-15




李声高相信读书改变命运


人物简介:

李声高,字金钟,号八半居士,诗人作家,金石书法家。自称“半新半旧诗人、半僧半俗居士、半他半我书家、半真半假瞎子”。1944年出生于黄石市李家坊,1966年毕业于大冶师范。长期从事文化工作,曾任黄石市政协副主席、人大副主任,湖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黄石市书协副主席,黄石市作协副主席,西塞山诗社社长。著有《八半吟稿》《李声高诗文选》《磁湖闲话》《龙舌兰》《铭记黄石》等。


  上学记


1944年,李声高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李声高出生前,家中已有三个姐姐。因此,李声高一出生,父母格外疼爱,还给他取了一个“大钟”的小名。父母希望儿子日后“靠本事吃饭,凭良心做人”。李声高从小就患有夜盲症,一到天黑眼前就黑蒙蒙一片,没有手电筒,连门都不敢出。之后,母亲又生下两个弟弟,都是先天夜盲。多年之后,李声高自称是“半真半假瞎子”,说的就是夜盲症。也许因为少了晚上觥筹交错的应酬,倒是多出来许多读书的时间。


1953年,李家坊办起了初级小学,一位私塾先生教一个混合班,四个年级共二十来人。报名那天,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当天,正好有个亲戚结婚,父母就让李声高去吃喜酒。结果,等赶到学校的时候,一年级的书已经发完了。老师看到李声高已经年满9岁,干脆就给他发了二年级的书。就这样,李声高一下子跳过一年级,直接上了小学二年级。让村里人惊讶的是,小小年纪的李声高不仅喜欢读书,而且特别会读书。


当时,家里人让李声高上学,只是希望他学会识字,能在七月半写个“包袱”,春节写个对联就好了。李家坊小学办了不久,就合并入胡家湾小学。而胡家湾小学也不是一个完全小学,只能读到四年级。想要继续读书,就得到附近的张家祠小学、龚家巷小学、下陆小学,但哪怕是最近的张家祠小学和村里也隔着一个张家湖。当时家里分了一些田地,正是需要劳动力的时候,父母就给李声高做工作说,“现在家里不富裕,不如回来种田。”

 

12岁的李声高怎么也不愿意放弃学习,一下子着急了。他找到在大冶一中读书的本家叔叔李家高给父亲做工作。看到李声高这么喜欢读书,李家高来到他家和他父亲细谈了一夜,终于说服父亲。这年秋季,李声高如愿继续读书,而且还选择了当时教育质量相对较好,离家更远的下陆小学。


李声高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在这里度过了两年高小。下陆小学毕业后,李声高升入当时新创办的黄石八中(有色一中前身)读初中。李声高勤学苦读,门门功课都是五分,属于学校里拔尖的全优生,是老师眼中不可多得的读书苗子。在所有的功课中,他最爱语文课,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课文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少年李声高。


李声高挥毫


    1961年,李声高初中毕业,一心继续求学的他,却因为当时农村户口无法升高中,回家种田是唯一的选择。回家不久,走在家乡的田埂上,遇到了本家的叔叔。叔叔呵呵乐了,带着几分调侃地说:“大钟啊,你看,你读了几年书,还不是回来和我一样种田,有啥区别哦。”


李声高很不服气,写下“平生立定鸿鹄志,为国为民永流芳”,贴在家里的土墙上勉励自己,即使不能上学,就靠自学,也不能中断求学之路。他买来高中语数外的课本,自定了学习计划。每天清晨起床背诵一首唐诗宋词,中午练习毛笔字,晚上自学中国文学史,了解中国历代的名家、名篇。在干农活的时候,嘴里也不得空,常常是念念有词,边背诵古文,边低头插秧、埋头耕种。


李声高一直等待着重返校园的那一天。1963年的夏天,机会终于来了,社会青年可以重新参加中考。一天,一位初中同学跑到田边喊他:“快上来,中考我给你报了名,明天就考试!” 李声高兴奋地跳起来,顾不上收拾行李,拿了一小袋米直接跑去了黄石八中,借学校厨房做了一些稀饭,然后在厨房复习了整整一宿。第二天,四门功课一考完就回家了。因为读师范不要钱,还有伙食补助,李声高的第一志愿填的就是大冶师范。凭借初中的良好基本功,加上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他如愿考上了大冶师范。因为是重返校园,李声高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


  创作记


李声高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作品是在他在家务农的第二年。1962年,他看到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李准只读过一年初中,却写出了轰动全国的小说,李声高为此深受鼓舞和启发,随后也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办嫁妆》。小说写的是为女儿办嫁妆的老汉,帮助生产队长买了化肥,解决大队生产的故事。他试着投稿到《黄石日报》,竟被刊登了。李声高非常激动,深受鼓励,专程去报社拜访编辑黄厚渠,以示感谢。


1967年,大冶师范毕业,李声高被分配到武钢灵乡铁矿子弟学校当老师。由于对诗词的热爱,李声高上课时,最喜欢给学生讲毛主席诗词。1968年,凭借出色的写作能力,李声高被调到灵乡铁矿宣传科,从事通讯员写作和对上报道工作。


诗以言志,言为心声。不久,李声高两首新诗《矿山晨曲》《矿山夜歌》发表在《湖北日报》上。在他的笔下,《矿山晨曲》如此美妙:“朝霞刚刚推开窗/满山锣鼓响/只听得/咚咚咚/锵锵锵……”《矿山夜歌》如此雄浑:“是钻机的轰鸣/还是夏夜的雷声/一样响/一样紧”。


1971年,《武钢文艺》恢复,武钢公司组建编辑团队。李声高从灵乡铁矿宣传科被抽调到位于武汉青山区的编辑部。这期间,他发表了百余首新诗作品,并且一直在民歌和古典诗词的结合上探索新诗的出路。他的诗词充满了生命力,和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齐头并进,给工人兄弟们带来力量。随着写作时间的增多,他关注的视角,从矿山延伸到更宽广的领域,他关注家乡变化、关心祖国发展。让很多黄石人记忆犹新,备受鼓舞的新诗《黄石放歌》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诗中写道:一边大江向东海,一边高山列队排。高山献出千样宝,大江送走万种材:天安门前垒白玉,黄荆山下劈悬岩;南京大桥要水泥,千帆万轮任你载;人民公社一声唤,铁牛一吼:我们来;人造卫星捎信回:谢谢你们好钢材。唱黄石啊情满怀,豪情滚滚涌天外。全球燃起革命火,也有黄石一把柴……


李声高部分作品图片


1976年,黄石市文化局筹办《黄石文艺》,李声高回到家乡,先后担任《黄石文艺》《散花》《五彩石》编辑工作。这期间,他仍爱写诗,但是诗歌的风格开始从新诗走向了古体诗的研究。这个变化,他自己总结是,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写新诗,甚至不爱古体诗,他就反其道而行,对唐诗宋词、格律古体诗进行更深入地了解。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却被很多年轻作者抛弃。他感觉需要为古体诗做些什么,希望通过古体诗的新创作,向大家展现古代的格律诗,亦能抒发我们今天的豪情壮志,歌咏我们今天的生活。


1983年10月,全国首届闻一多学术研讨会在黄石召开。李声高首先创作了一首新诗《我歌唱一条河》,后来觉得不过瘾,又取新诗之意作旧体诗《咏兰溪怀闻一多先生》 “百里兰溪下翠峰,千回万转总匆匆。莫凝流水朝西去,一入长江便向东。”旧体诗的意境不仅写山水,更在写闻一多先生的气节,有了更高的立意,回味悠长。这首旧体诗先后被选录进《五四以来诗词选》《当代诗词点评》等诗集。也是在这一年,李声高转向了旧体诗的研究,他参与发起成立了西塞山诗社,并成为中国诗词学会早期发起人之一。


关于旧体诗的写作,李声高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当代旧体诗一要继承,二要创新。不能以创新为理由,拒绝接受前人为我们总结的诗词创作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也不能以继承为理由,去反对进行那些在掌握传统格律基础上的探索、突破。诗词格律好比运动场上的竞赛规则,不依规则就无法进行竞赛。但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竞赛器材、场地的发展变化,竞赛规则也应作些适当的更改。”


  求字记


少年时,李声高十分热爱书法和金石篆刻。当年他还曾经想出一个练习书法稳定性的妙招:将一颗螺帽固定在笔杆顶端,通过增加毛笔的重量,以此提高手对笔的控制力。经过长时期的刻苦训练,李声高书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喜欢弘一法师书法中的禅意,也颇爱苏东坡书法中的豪放,他自称半僧半俗,写的字不拘一格、自成体系。2018年,在市文联、文新广局支持下,他在市群艺馆成功举办了“自书百联展”,出版了《自书百联文集》,还配上自己的100枚印。


   除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李声高对黄石地区的书法发展所做的贡献也很多。他是黄石市书协的发起创办人之一,组织黄石书法作品到全国许多大中城市进行书法交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先后组织了逸趣园、澄月岛、鹿獐山等景点的征联、评选、书刻;1986年组织西塞山摩崖石刻,多方求字;1991年配合黄石国际乒乓节组织“国际书法邀请赛”;1993年组织《黄石名胜百联展》和磁湖碑林镌刻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征集到许多全国名家的墨宝真迹,为黄石累积了丰厚的文化财富。


东方山弘化禅寺的“弘化禅寺”四字,为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而这幅字乃是李声高辗转求得。这其中有一段因缘:弘化禅寺住持常乐和尚收骆姓小子(法名宏文)为徒,其人好习武功,无意中与东方山居民子弟结怨,于是走避赴京,入广济寺修行。李声高出差北京,专程看望宏文,得与柏林寺、四祖寺方丈净慧法师结识。当时净慧为中佛协会长赵朴初的文字秘书,故李声高托其求字,遂有弘化禅寺之新题额。


名扬千古的西塞山,有许多摩崖石刻,他们大多出自名家手笔,而其中最著名的两幅分别是山门和江边摩崖石刻上的“西塞山”三个字。当代书法家楚图南写的“西塞山”三个大字,镌刻在桃花洞左侧江崖壁上,每字5米见方;山门处门楼上“西塞山”三字由中国书法协会原主席舒同题写。而这两幅字,是李声高和两位书法家书信往来,结缘而得。


黄石逸趣园门楼上的“逸趣园”三个字,出自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吴丈蜀之手。当年,吴丈蜀先生是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李声高先生担任副会长。因共谋古典诗词的创作新路,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后来李声高一封书信,吴老欣然提笔,写下雅致绝妙的“逸趣园”三个字。


1991年春节前夕,在市文联工作的李声高得知我市正在筹办首届国际乒乓节,当即与本市书法家张德芳、陈新亚、夏奇星等人商量,能否在我市举办一次国际书法邀请展,以配合国际乒乓节活动。大家一致认为此举可行。1991年6月,为征集名人作品,组委会派李声高、夏奇星二人,北上北京、天津、郑州等地,征集到了李先念、臧克家、张爱萍、秦兆阳、王任重、荣高棠、臧克家、魏传统等名人名家作品。1991年11月1日——4日,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乒乓节”,国际书法邀请展也于10月31日——11月11日在逸趣园举行。在国际书法展展出的12天中,逸趣园共接待观众近万人,创造了当时我市艺术展览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9年4月16日第11版(见报稿有删节)

往期推荐
01

黄石的第一个“星火计划”

02

黄石最早的儿童革命组织

03

胡鉴明:人生百味,皆在旅途


作者:李洁   李震   闫花

编辑:卢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