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中:醉心书画六十年
1
王惠中:醉心书画六十年
人物小传:
王惠中,书画家、书法教育家。1949年出生于黄冈市罗田县,1971年,王惠中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师从冯建吾、李文信等教授学习中国画。1975年转业至华师黄石分院(今湖北师范大学)从事书画教学。他潜心教学,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书画美术作品,培养出不少在全国有影响的书画家,并专著、合著出版多部教学教程,其书画作品多次获奖。国画山水《层林尽染》被天安门管理委员会收藏,《风景这边独好》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家学机缘,终有所成
1949年,王惠中出生在大别山下的罗田县,此生与书画结缘,还要先从他的父亲说起。
王惠中的父亲是一名私塾先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带学生,也训练家中的三个孩子写字。不到五岁时,王惠中就跟着父亲练习毛笔字,一笔一划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父亲对书写的坐姿要求极严,要求人要直、背要开、足要安,手里拿着戒尺,看到弯腰驼背就用戒尺敲打。
父亲对书写还有细致的讲究。他不爱用墨汁,偏爱墨条磨墨,磨出的墨颗粒更细,胶比较少,运笔更流畅。父亲要求王惠中磨墨的时候,坐姿要端正、全神贯注,磨墨要顺时针,不可逆转,速度要慢而均匀。王惠中印象里,有一次帮父亲磨墨时,打了个盹,父亲就打了他脑门一戒尺,打得他一惊,一身是墨。
王惠中
七岁那年,王惠中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女三人抚养成人。母亲虽不太详细过问孩子们的功课,每天却要检查毛笔字。虽然父亲离世得早,但他对书法的严格要求,深深烙印在王惠中的生命轨迹中。
14岁那年,王惠中考上高中,由于家境贫困,一度辍学。母亲鼓励他,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能放弃学习和写字。他的字受到乡亲们的喜欢,生产队里的标语墙,宣传栏,都是他施展才华的天地。那时候,白天要干农活、记工分,晚上母亲就用捡回来的枞树油给他照明。他写得很投入,常常趴在桌子上忘记了时间,有时候脸都被枞树油灯熏黑了,第二天清早,他冷水洗把脸,就继续去上工。1968年,某部队到大别山招兵,一位军官看到王惠中字写得好,人也踏实诚恳,把他特招进铁道兵7师,专门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71年,由部队选送,他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当时我国还没有书法专业,王惠中进入学院后,跟随冯建吾、李文信、王元寿老师学画,打开了视野,灵气渐增,笔法更加娴熟大气。
王惠中展示书法作品
冯建吾老师出生于四川望族,是家学渊源的大画家,他指导学生绘画强调基本功,从临摹古人的作品入手。王惠中临摹了大量的宋元古画,技艺提高很快。李文信老师则强调 “笔墨当随时代变化”,他指导学生,学习古人,但是也要有自己的表达,书画要有突破,要有个人风格。王元寿老师教油画,教学的时候,指导学生不仅要看东方作品,也要视野开阔,从西方作品中寻找灵感。名师出高徒,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王惠中的书画技艺不断提高。
教学相长,桃李满园
1975年,王惠中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当时的华师黄石分院(现湖北师范大学)工作。当时,学院里没有美术机构,全院只有他一位美术老师。王惠中开设书法兴趣班,筹备组建校书协,指导学生、发现人才。当时,全国的专业书法教材很少,他就琢磨编写一本书法教材,让写字的人,有一本教材,有个范本。
1980年,王惠中开始整理自己收集的资料、平时的教学体会和教学笔记,用三年时间编写了《书法基础教程》。之后,又用三年时间编写了《硬笔书法教程》。接着,他与弟子邹志生合编完成了另一本教程——《毛笔书法教程》。这些教程先后成为全国大学通用书画教材。2014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各级各类学校普及书法教育,再版的《毛笔书法教程》中融入了互联网+思维,针对楷书、隶书的笔画、偏旁部首、结构法则等内容进行微视频的拍摄。如今的《毛笔书法教程》,已经是第六版,被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王惠中在撰写或者合著这些教材的时候,都是用极其工整的毛笔或者硬笔书法完成,字体俊逸,很多人想购买收藏底稿,都被他婉拒了。
王惠中著作
王惠中爱才,尤其爱书画方面有天分的学生。遇到资质优秀的学生,他总是不计时间,不计报酬,不计成本,倾注全力辅导,让学生有机会去更高的平台学习。在他的指导下,湖师不断涌现出毛笔书法人才,他培养出陈新亚、邹志生、蒋圣虎、谢媛媛等全国知名的书法家,师生之间,更是亦师亦友、互相成就的关系。
邹志生,著名书法家,中书协会员,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讲书法。1976年,邹志生考入湖师中文系,王惠中慧眼识人,看中了邹志生的字,便悉心栽培,他们之间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如今,两人合著的毛笔书法教材,成为全国书法通用教材。
陈新亚,著名书法家,中书协理事,曾任《书法报》副总编,执行主编,在为老师的书画集写的序言中,陈新亚写道:“惠中老师为人师平善和蔼,加之过度怜才,常有学生穿梭般往来其家,与之谈笑,以至寝食,他亦能无倦无厌。人淡如菊,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却不与世宣扬,神远而调低,可谓桃李不言,和光同尘。”
王惠中画作1
蒋圣虎,著名书法家,书法作品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大学教材《书法教程》。在校期间,也多蒙王惠中点拨,多年之后,他不仅书法上出类拔萃,还开创了自己的商业天地。
谢媛媛,现为天津医科大学美术老师。20世纪90年代末,黄石市举行了一次青年学生书法比赛,作为评委,王惠中被其中的一幅对联吸引,他在评比中对大家说:“这个字要是学生写出来的,我要给一等奖。”一个学生说:“老师,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写出来的,美术系的谢媛媛。”王惠中很激动,力邀谢媛媛参加校书协,谢媛媛的书法因此提高很快,并在毕业之后从事专业的书法教学工作。
教学相长,学生的天分不同,适合的道路就不同,为了教好学生,王惠中也不断精进,触类旁通,为学生打开新视野的同时,自己的书法技艺也在不断提高,达到了楷书精湛飘逸,可篆、可隶、可行、可草,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的风格。
沿袭传统,寻求突破
王惠中出名的不仅是书法,还有绘画。他的山水画特别之处在于,将书法和西画技艺入墨。2000年之后,王惠中创作了一批中国山水画,获得业内的好评,他说:“中国画,是散点透视,我想用一种色,全部用点线,将一幅画铺起来,而且构图要满,又要整体有序,既要有传统味道,也要有自己的风格。”
2010年5月,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为布置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及周边区域,向全国著名书画家发出了无偿征集书画作品的通知,特别邀请王惠中创作一幅挂上天安门城楼的作品,作品要求贴切,大气。如何画出这种感觉呢?王惠中的创作一度陷入困局,感觉不知道从何画起,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书画家朋友们知道了,都敲起了战鼓,说:“王老师,这么好的机会,你怎能不抓住啊,多少人的梦想就是作品能到天安门上展出,你不睡觉也要画出来啊!”这么一激励,倒是激发了王惠中的斗志,他集中精力,认真构思,精心创作,国画作品《层林尽染》在当年10月被挂上了天安门城楼大厅并被天安门管理委员会永久收藏。两年之后的2012年,他的国画作品《风景这边独好》再度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这幅宽1.25米、长2.45米的国画精品力作,远观其势磅礴,近观其质精微。
王惠中画作2
以书法运作作画,又回到书法之中,王惠中的书法也有了精妙的提高,达到了入画之境。他本人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书画个展。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惠中书老子·金刚经》书法集,所书《老子》《金刚经》小行楷,有楷书的端庄,亦有行书的灵动,秀劲飘逸而不失庄重凝练。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艺术,也是实用的技艺。采访现场,我们邀请王惠中老师分享这些年书画创作的经验,他从基础讲起,示范了握笔的技法:“书法我们现在一般提倡的是五指握笔法。每个指头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大拇指是按,食指是压,中指是勾,无名指是隔,小指是抵。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五指执笔法,执笔的时候,大拇指在食指和中指的中间。手掌中间要空开,好像握着一个鸡蛋一样。手掌要悬空,立起来。手腕要平,五个手指都要起作用。这个叫做指实掌虚。”
王惠中画作3
如何练就一手好看的毛笔字呢?以楷书为例,王惠中讲解了其中的奥秘:“坐的时候,手腕要平,肩膀要平,写的时候,笔锋走在笔画的中间,笔画就显得有骨力。起笔要藏锋,收笔要呼尾。这个基本功要练到,不然写字就会出现很多毛病。毛笔字要求字有血肉,还要饱满,一定要有骨力。没有骨力的字,书法中是‘墨猪’。临帖的时候,记住,要静、近、慢、准!”
此生和书画结缘,已经六十多年了。王惠中说,对书法的热爱似乎就长在身上。他感谢这个时代,过去看不到、找不到的书画家的瑰宝,文献资料,现在都能亲眼目睹,网络让我们更深刻地和古人的书画交流。偶尔他也感到困惑,古时写字是天大的事,但是今天,电脑打字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写一手好看的字,是很重要的事,因为字里行间,不仅仅是书法记忆的呈现,还有民族精神的传承。一手好字,一定是有骨力的,好像人一样,有骨力而内敛的人,才是气韵生动,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原载于《东楚晚报》2019年8月13日东楚档案专版/第12版(见报稿有删节)
作者:王婵媛 李洁 黄莹
编辑: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