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调查 | 被撕裂的私有云
文 / 牛透小哥
编辑 / 小方
全文 5283 字
“原教旨主义”一词是指某些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其原初信仰的运动,在宗教之外,也有严格遵守基本原理和立场的意味。
清末理学家、同治皇帝的老师倭任在同洋务派争辩时,喊出了“立国之道尚礼义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的名言,倭任坚守的便是儒学的原教旨主义。
在云计算这个科技色彩十足的领域里,也有不少“云的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坚持一个信条:只有公有云才是“云”,私有云不是真正的“云”。
因此,前不久华为云将战略重心从私有云上移开时,很多私有云的反对者拍手叫好,认为华为云终于做出了正确选择。我们同云计算厂商深入交流后发现,私有云争议远未平息,业内对云计算的交付方式有共识,也有难以弥合的分歧。
这就是云计算最真实的一面。
01
华为云转舵之根源思考
5月,一则华为关闭私有云业务的消息在网上流传,传开的还有任正非的表态:“这次徐直军关闭了 GaussDB (高斯数据库),关闭了私有云业务(包括线下的大数据存储),我是坚决支持的,责成侯金龙完成。”
结合后来华为云 Stack 的推出以及政企市场战略的发布,华为云在云计算的交付方式战略上做了大幅调整,私有云不再是重点,混合云成为发力的核心。
业内对华为云的转舵之举大多是支持的,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了华为云的“病根”所在。
UCloud 优刻得私有云及容器产品线负责人、人工智能高级专家叶理灯,在接受牛透社采访时表示,有些用户因数据敏感等原因,会选择私有云;有些用户有弹性伸缩的需求,可能会把弹性伸缩或数据不敏感的部分或应用的部分放在公有云上,这便催生出混合云形态。
叶理灯表示,私有云之前走的路径有点像行业软件研发,行业软件的开发存在大量的定制,这样的模式死路一条。
华为云做混合云,核心理念是私有云与公有云网络打通,相当于“一套软件,一套代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到底是用户适应平台,还是平台适应用户?平衡点在哪?完全听用户的就存在不同的定制,这样很难推动 IT 发展。
从业者的选择一定是代表了自己对趋势、对未来的判断。在叶理灯看来,华为云的思路是对的,因为定制化不是效率优先,而是根据用户需求决定,但用户的需求未必完全正确,基于云计算的平台属性,选择一套代码、同一套平台,长远看对用户是利大于弊。
青云 QingCloud 副总裁林源也赞同华为走混合云的路子,但他认为混合云只不过是云计算的一种交付形式而已。他说,公有云和私有云统一架构、统一体验和统一管理,并面向混合云市场,是青云 QingCloud 的路线。青云 QingCloud 从2013年云计算商业化以来,一直孤独地坚持混合云的路子,虽然一路得到了很多客户的认可,但在云计算市场中鲜有同行者。
那么,华为云为什么要突然转向,将战略重心从私有云上移开呢?华为的云计算业务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至于“再不调整只有死路一条”?
在牛透社采访的一位某云计算厂商高管看来,本质上华为并不是放弃了私有云,而是在调整策略:
一是华为的云平台是基于 OpenStack 开源去做。OpenStack 的话语权掌握在社区手里,要改动就需要获得授权。
而云计算用户的需求变化快,产品和服务最终要去解决用户的问题,当用户在上云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时,云厂商必须要有能力去解决。华为云对云平台缺少完全的控制权,其服务很难跟上用户改变的步伐和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华为云需要自研云平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二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不是同一套体系。在华为内部,私有云就好几个版本,并且私有云与公有云团队分开,不但大大降低交付效率,还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青云 QingCloud 坚持一个理念,即公有云和私有云只是交付方式不同,产品都是一致的。这就大大提高了产品交付的效率。
以硬件为主要收入的云厂商,都比较喜欢使用 OpenStack,因为 OpenStack 做的是一个框架,该框架几乎可以适配市面上的所有硬件。硬件可以搭载一个开源软件,然后去售卖云产品。本质上看,这些云厂商的诉求就是卖硬件。
国内某头部云厂商一位不愿具名专家告诉牛透社,卖硬件给华为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卖云服务在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如果再往根子上挖——华为做公有云的决心不够大——这也是它的基因决定的。
华为做公有云的决心远不及阿里云,后者一开始就模仿 AWS,下决心走平台化的模式。阿里云从互联网角度切入,互联网天然喜欢平台类产品,因为可以轻资产、以租代买,节省很多应用成本。华为不靠这些赚钱,而且它有很多政企客户和运营商,此类客户对公有云的需求不大。
该云计算专家表示,IaaS 成功的根本,第一阶段是要了解并改变 IDC 使用群体的习惯。很显然,华为没有下定决心改变客户的使用习惯。
以亚马逊和谷歌为例,两巨头的云计算发展路径截然不同。
亚马逊的云计算从 IaaS 切入,而谷歌只是“试水”。2008 年,谷歌推出 PaaS 平台——GAE (Google App Engine),在谷歌看来,营销的未来就应该是这样。
实际上,IaaS 通过虚拟机的方式,以无缝复制用户体验来进行 IDC 革命,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也代表了技术的先进性。
谷歌用 GAE 的方式,一方面,没有照顾用户的行为、体验及切换的成本;另一方面,此模式虽先进但局限性也大,用户使用该 PaaS 平台,存在与供应商绑定的问题,最后导致它的应用面越来越窄,用户也越来越少。最后,谷歌也做了战略调整,开发了 IaaS 平台——Google Computing engine。
因此,一些大企业会存在决心和战略的问题——是不是真的下了很大决心做这件事情并深入研究这个行业。
02
被撕裂的私有云
业内对私有云的看法分歧明显,对云计算未来趋势的判断也存在差别。
2013年,AWS 前市场和营销负责人 Adam Selipsky 在悉尼的一场活动上称,私有云并非真正的云。他认为私有云是“建立在非云架构中使用的云”的理念之上,没有云,就无法获取云服务的优势。
三年后,这位老兄从 AWS 离职,他的“公有云不是真正的云”金句却在云计算行业里扎了根。再加上“阿里云之父”王坚的一句“私有云没有未来”的论断,这些都成为云计算原教旨主义者批判私有云的有力证据。
九州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李开对于“私有云非云”的说法并不认同,他告诉牛透社:“这是一个‘白马非马’问题,白马是马,还让人证明它是马,钻牛角尖是没有意义的。”
小鸟云相关负责人告诉牛透社,本质上讲,私有云符合云的范畴,符合 IaaS、PaaS 和 SaaS 的分层定义。
私有云的优点是安全、独享等,但缺点也很明显。
在小鸟云看来,由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需要随时应对增加的需求,缺乏对业务的主动性;业务输出上的不可复制,导致人力投入成本增加;达成业务的沟通成本高等,都是私有云定制化的不足之处。
当然,私有云的维护成本高,出现问题解决效率低;升级扩容难,各方评估,流程复杂,无法快速实现业务升级及资源扩容,也是无法回避的缺点。
关于定制化的模式,业内也有不同的看法。
“云计算厂商都会对繁琐的定制化模式感到头疼,但这是行业存在的真实需求”,李开称,“经济学有个理论,即企业要尽快找到一个既能复制,又能产生高额利润的领域,要找到这样的乐土。大家都在找高附加值且容易复制的业务,但总有一些业务没有这么理想,脏活、累活总要有人来做。”
以华为和 IBM 为例,IBM 剥离利润低的业务,转向咨询和 AI,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高利润率和容易复制的业务。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华为往往做一些低附加值的脏活累活,类似服务器这种别人扔掉的业务,它又捡起来,而这也给华为带来更多的客户粘性和客户覆盖率。
李开认为,华为的这种思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对的,长尾需求是存在的。
亚马逊卖着利润率不高但可以持久获利的图书,大众点评通过强大的地推团队在 BAT 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在李开看来这也是一种优势。牛透社了解到,九州云的产品90%是标准化的,10%会做一些定制开发的能力,定制化的比例并不高。
03
企业云战略调查:私有云未来会怎样?
各厂商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所推行的云计算战略也不同。
在头部,坚持公有云发展路径的巨头们做了一些战略的回调,兼顾了一下私有云业务。
2018年,AWS 联合 VMware 发布 Outposts,允许用户在本地服务器和存储之间进行选择,其体验与公有云一样,这表明,云服务商要照顾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客户的需求。
当然,AWS 进军私有云,很大的一个推动力来自友商,其竞争对手微软推出的私有云 Azure Stack,在企业级市场抢占很多客户,导致以互联网客户为主的 AWS 很被动,所以才推出 Outposts。
而在国内,早在2015年7月,阿里云就发布了专有云1.0版,三年后又推出 Apsara Stack 专有云3.0版本,并将其定位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专有公共云”。按照传统的定义,私有化部署的云即可称之为“私有云”,Apsara Stack 也属私有云范畴。
叶理灯认为,公有云是未来的大趋势,以后大部分企业会上公有云,但私有云是用户上公有云前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公有云是优刻得成立以来的核心业务,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近几年,其私有云业务在规模上也有大幅增长。财报显示,2019年优刻得私有云营收7250万元(同比增约110%),营业成本5461万元(同比增加185%),公司在私有云的销售上还处于投入的阶段。
未来,优刻得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把私有云推广给客户使用,让他们体验到云计算的好处;第二步,将私有云和公有云打通;第三步,更深层次上,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让传统企业的客户也能够享受到公有云的技术,创造更大的用户价值。
可见,优刻得未来要去往的“罗马”便是公有云。小鸟云也认为,私有云的发展将逐步减弱,混合云作为过渡,最终走向公有云。
随着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小鸟云发展战略也由最初主攻 IaaS 层业务,转移到到主攻 PaaS 层业务。小鸟云推出 ZKEYS 公有云管理系统,把中小 IDC 厂商的全业务链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公有云产品的无人货架,引导中小 IDC 厂商合法合规经营,建立中小 IDC 厂商的小生态圈。
而在青云 QingCloud 副总裁林源看来,公有云和私有云只是解决用云的需求,至于使用哪种服务,取决于客户的诉求。对青云来说,只是产品的交付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一致的。
林源认为,未来将是云、网、边、端一体化的“全域云”形式,未来的云厂商不会再对公有云、私有云进行区分,厂商提供的就是一个服务,客户业务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按服务类型缴费即可。
2017-2019年,青云 QingCloud 的云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52%、56%、65%),私有云营收占比不断增长,而在青云 QingCloud 这边看来,无论是私有云、公有云还是混合云,都是在满足客户的用云需求而已。
九州云的产品是私有云,涵盖 Open Stack,以及容器、运管、边缘云等五条产品线。如果说公有云像水电基础设施一样,九州云则主要提供开放(不受任何锁定)、稳定(支持生产层面的运营)、贴身(做一些适配和定制能力)的服务。
不同于业内对混合云的追捧,李开对混合云交付持审慎乐观态度,在看好混合云发展的同时,一些混合云交付中遇到的问题还需要业界进行克服。
混合云的落地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李开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公有云、私有云的连接、调度问题。调度公有云时,会阉割掉公有云的很多功能,如何平衡普遍通用能力和公有云不断更新的特殊能力上,还需要混合云持续的迭代演进;
2. 具体到应用,在没低延时的专线条件下,企业把一个应用劈开部署还是比较困难,一半布局在公有云,一半部署在私有云上。只能把一个应用部署在公有云上,另一个应用部署在私有云上,混合云交互的延时,除非在和公有云比较近的数据中心直通专线,现在暂时达不到一个系统内部去分割的需求。
3. 现在大部分混合云通过基于互联网的 S2S VPN 方式实现,如果通过 MPLS 或者直接专线,存在一定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和公有云比较近的数据中心部署私有云,然后直通专线模式,这部分成本需要优化;
李开看来,如果没有做过混合云,会觉得混合云这种模式非常完美;做过会发现,混合云里面的挑战太多,需要业界一起克服。
结语
2019年11月,计世资讯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私有云市场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私有云厂商竞争力象限图”中,入列领导者象限的私有云厂商有华为、新华三、中国电信、华云、中国联通、青云、品高云等。
而华为将战略转向了混合云,新华三私有云也将与紫光公有云“双剑合璧”,进军公有云市场。这与 AWS 和阿里云的战略回调是一个道理。
这也反映在宏观上。中国通信院的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中国公有云增速将保持在30% 以上,明显高于私有云20%的行业增速,并实现对私有云的赶超。
“公”进“私”退是一个趋势,但并不意味着私有云就完全退出市场。
目前,整个云计算的收入占全球整个 IT 支出的比例还很低,云计算行业还远远没有成熟,还处在跑马圈地和 IDC 革命的渗透阶段。
对于云计算各种交付方式的优劣,见仁见智,很难做出一刀切式的结论。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企业客户对云服务的需求是复杂多元的,也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华为云的业务变阵以及私有云在业界引起的争议,崔牛会创始人崔强表示:“否定一个时代是需要勇气的,先进的生产力一定会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激烈的讨论和『战役』。”
崔强认为,从未来来看,公有云一定是趋势,他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混合云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甚至在一些特殊的行业,私有云会一直存在。公有云需要解决信任问题,这个信任是双层的:一个是公有云逐渐成为主流之后,特定行业从业者思想的改变,二是对数据安全的信任。但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文 / 牛透小哥
编辑 / 小方
全文 5283 字
“原教旨主义”一词是指某些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其原初信仰的运动,在宗教之外,也有严格遵守基本原理和立场的意味。
清末理学家、同治皇帝的老师倭任在同洋务派争辩时,喊出了“立国之道尚礼义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的名言,倭任坚守的便是儒学的原教旨主义。
在云计算这个科技色彩十足的领域里,也有不少“云的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坚持一个信条:只有公有云才是“云”,私有云不是真正的“云”。
因此,前不久华为云将战略重心从私有云上移开时,很多私有云的反对者拍手叫好,认为华为云终于做出了正确选择。我们同云计算厂商深入交流后发现,私有云争议远未平息,业内对云计算的交付方式有共识,也有难以弥合的分歧。
这就是云计算最真实的一面。
01
华为云转舵之根源思考
5月,一则华为关闭私有云业务的消息在网上流传,传开的还有任正非的表态:“这次徐直军关闭了 GaussDB (高斯数据库),关闭了私有云业务(包括线下的大数据存储),我是坚决支持的,责成侯金龙完成。”
结合后来华为云 Stack 的推出以及政企市场战略的发布,华为云在云计算的交付方式战略上做了大幅调整,私有云不再是重点,混合云成为发力的核心。
业内对华为云的转舵之举大多是支持的,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了华为云的“病根”所在。
UCloud 优刻得私有云及容器产品线负责人、人工智能高级专家叶理灯,在接受牛透社采访时表示,有些用户因数据敏感等原因,会选择私有云;有些用户有弹性伸缩的需求,可能会把弹性伸缩或数据不敏感的部分或应用的部分放在公有云上,这便催生出混合云形态。
叶理灯表示,私有云之前走的路径有点像行业软件研发,行业软件的开发存在大量的定制,这样的模式死路一条。
华为云做混合云,核心理念是私有云与公有云网络打通,相当于“一套软件,一套代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到底是用户适应平台,还是平台适应用户?平衡点在哪?完全听用户的就存在不同的定制,这样很难推动 IT 发展。
从业者的选择一定是代表了自己对趋势、对未来的判断。在叶理灯看来,华为云的思路是对的,因为定制化不是效率优先,而是根据用户需求决定,但用户的需求未必完全正确,基于云计算的平台属性,选择一套代码、同一套平台,长远看对用户是利大于弊。
青云 QingCloud 副总裁林源也赞同华为走混合云的路子,但他认为混合云只不过是云计算的一种交付形式而已。他说,公有云和私有云统一架构、统一体验和统一管理,并面向混合云市场,是青云 QingCloud 的路线。青云 QingCloud 从2013年云计算商业化以来,一直孤独地坚持混合云的路子,虽然一路得到了很多客户的认可,但在云计算市场中鲜有同行者。
那么,华为云为什么要突然转向,将战略重心从私有云上移开呢?华为的云计算业务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至于“再不调整只有死路一条”?
在牛透社采访的一位某云计算厂商高管看来,本质上华为并不是放弃了私有云,而是在调整策略:
一是华为的云平台是基于 OpenStack 开源去做。OpenStack 的话语权掌握在社区手里,要改动就需要获得授权。
而云计算用户的需求变化快,产品和服务最终要去解决用户的问题,当用户在上云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时,云厂商必须要有能力去解决。华为云对云平台缺少完全的控制权,其服务很难跟上用户改变的步伐和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华为云需要自研云平台,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二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不是同一套体系。在华为内部,私有云就好几个版本,并且私有云与公有云团队分开,不但大大降低交付效率,还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青云 QingCloud 坚持一个理念,即公有云和私有云只是交付方式不同,产品都是一致的。这就大大提高了产品交付的效率。
以硬件为主要收入的云厂商,都比较喜欢使用 OpenStack,因为 OpenStack 做的是一个框架,该框架几乎可以适配市面上的所有硬件。硬件可以搭载一个开源软件,然后去售卖云产品。本质上看,这些云厂商的诉求就是卖硬件。
国内某头部云厂商一位不愿具名专家告诉牛透社,卖硬件给华为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卖云服务在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问题。如果再往根子上挖——华为做公有云的决心不够大——这也是它的基因决定的。
华为做公有云的决心远不及阿里云,后者一开始就模仿 AWS,下决心走平台化的模式。阿里云从互联网角度切入,互联网天然喜欢平台类产品,因为可以轻资产、以租代买,节省很多应用成本。华为不靠这些赚钱,而且它有很多政企客户和运营商,此类客户对公有云的需求不大。
该云计算专家表示,IaaS 成功的根本,第一阶段是要了解并改变 IDC 使用群体的习惯。很显然,华为没有下定决心改变客户的使用习惯。
以亚马逊和谷歌为例,两巨头的云计算发展路径截然不同。
亚马逊的云计算从 IaaS 切入,而谷歌只是“试水”。2008 年,谷歌推出 PaaS 平台——GAE (Google App Engine),在谷歌看来,营销的未来就应该是这样。
实际上,IaaS 通过虚拟机的方式,以无缝复制用户体验来进行 IDC 革命,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也代表了技术的先进性。
谷歌用 GAE 的方式,一方面,没有照顾用户的行为、体验及切换的成本;另一方面,此模式虽先进但局限性也大,用户使用该 PaaS 平台,存在与供应商绑定的问题,最后导致它的应用面越来越窄,用户也越来越少。最后,谷歌也做了战略调整,开发了 IaaS 平台——Google Computing engine。
因此,一些大企业会存在决心和战略的问题——是不是真的下了很大决心做这件事情并深入研究这个行业。
02
被撕裂的私有云
业内对私有云的看法分歧明显,对云计算未来趋势的判断也存在差别。
2013年,AWS 前市场和营销负责人 Adam Selipsky 在悉尼的一场活动上称,私有云并非真正的云。他认为私有云是“建立在非云架构中使用的云”的理念之上,没有云,就无法获取云服务的优势。
三年后,这位老兄从 AWS 离职,他的“公有云不是真正的云”金句却在云计算行业里扎了根。再加上“阿里云之父”王坚的一句“私有云没有未来”的论断,这些都成为云计算原教旨主义者批判私有云的有力证据。
九州云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李开对于“私有云非云”的说法并不认同,他告诉牛透社:“这是一个‘白马非马’问题,白马是马,还让人证明它是马,钻牛角尖是没有意义的。”
小鸟云相关负责人告诉牛透社,本质上讲,私有云符合云的范畴,符合 IaaS、PaaS 和 SaaS 的分层定义。
私有云的优点是安全、独享等,但缺点也很明显。
在小鸟云看来,由于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需要随时应对增加的需求,缺乏对业务的主动性;业务输出上的不可复制,导致人力投入成本增加;达成业务的沟通成本高等,都是私有云定制化的不足之处。
当然,私有云的维护成本高,出现问题解决效率低;升级扩容难,各方评估,流程复杂,无法快速实现业务升级及资源扩容,也是无法回避的缺点。
关于定制化的模式,业内也有不同的看法。
“云计算厂商都会对繁琐的定制化模式感到头疼,但这是行业存在的真实需求”,李开称,“经济学有个理论,即企业要尽快找到一个既能复制,又能产生高额利润的领域,要找到这样的乐土。大家都在找高附加值且容易复制的业务,但总有一些业务没有这么理想,脏活、累活总要有人来做。”
以华为和 IBM 为例,IBM 剥离利润低的业务,转向咨询和 AI,最终的目的是要找到高利润率和容易复制的业务。现实就是这样残酷,华为往往做一些低附加值的脏活累活,类似服务器这种别人扔掉的业务,它又捡起来,而这也给华为带来更多的客户粘性和客户覆盖率。
李开认为,华为的这种思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对的,长尾需求是存在的。
亚马逊卖着利润率不高但可以持久获利的图书,大众点评通过强大的地推团队在 BAT 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做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在李开看来这也是一种优势。牛透社了解到,九州云的产品90%是标准化的,10%会做一些定制开发的能力,定制化的比例并不高。
03
企业云战略调查:私有云未来会怎样?
各厂商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所推行的云计算战略也不同。
在头部,坚持公有云发展路径的巨头们做了一些战略的回调,兼顾了一下私有云业务。
2018年,AWS 联合 VMware 发布 Outposts,允许用户在本地服务器和存储之间进行选择,其体验与公有云一样,这表明,云服务商要照顾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客户的需求。
当然,AWS 进军私有云,很大的一个推动力来自友商,其竞争对手微软推出的私有云 Azure Stack,在企业级市场抢占很多客户,导致以互联网客户为主的 AWS 很被动,所以才推出 Outposts。
而在国内,早在2015年7月,阿里云就发布了专有云1.0版,三年后又推出 Apsara Stack 专有云3.0版本,并将其定位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专有公共云”。按照传统的定义,私有化部署的云即可称之为“私有云”,Apsara Stack 也属私有云范畴。
叶理灯认为,公有云是未来的大趋势,以后大部分企业会上公有云,但私有云是用户上公有云前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公有云是优刻得成立以来的核心业务,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近几年,其私有云业务在规模上也有大幅增长。财报显示,2019年优刻得私有云营收7250万元(同比增约110%),营业成本5461万元(同比增加185%),公司在私有云的销售上还处于投入的阶段。
未来,优刻得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把私有云推广给客户使用,让他们体验到云计算的好处;第二步,将私有云和公有云打通;第三步,更深层次上,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让传统企业的客户也能够享受到公有云的技术,创造更大的用户价值。
可见,优刻得未来要去往的“罗马”便是公有云。小鸟云也认为,私有云的发展将逐步减弱,混合云作为过渡,最终走向公有云。
随着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小鸟云发展战略也由最初主攻 IaaS 层业务,转移到到主攻 PaaS 层业务。小鸟云推出 ZKEYS 公有云管理系统,把中小 IDC 厂商的全业务链条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公有云产品的无人货架,引导中小 IDC 厂商合法合规经营,建立中小 IDC 厂商的小生态圈。
而在青云 QingCloud 副总裁林源看来,公有云和私有云只是解决用云的需求,至于使用哪种服务,取决于客户的诉求。对青云来说,只是产品的交付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一致的。
林源认为,未来将是云、网、边、端一体化的“全域云”形式,未来的云厂商不会再对公有云、私有云进行区分,厂商提供的就是一个服务,客户业务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按服务类型缴费即可。
2017-2019年,青云 QingCloud 的云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52%、56%、65%),私有云营收占比不断增长,而在青云 QingCloud 这边看来,无论是私有云、公有云还是混合云,都是在满足客户的用云需求而已。
九州云的产品是私有云,涵盖 Open Stack,以及容器、运管、边缘云等五条产品线。如果说公有云像水电基础设施一样,九州云则主要提供开放(不受任何锁定)、稳定(支持生产层面的运营)、贴身(做一些适配和定制能力)的服务。
不同于业内对混合云的追捧,李开对混合云交付持审慎乐观态度,在看好混合云发展的同时,一些混合云交付中遇到的问题还需要业界进行克服。
混合云的落地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李开表示,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公有云、私有云的连接、调度问题。调度公有云时,会阉割掉公有云的很多功能,如何平衡普遍通用能力和公有云不断更新的特殊能力上,还需要混合云持续的迭代演进;
2. 具体到应用,在没低延时的专线条件下,企业把一个应用劈开部署还是比较困难,一半布局在公有云,一半部署在私有云上。只能把一个应用部署在公有云上,另一个应用部署在私有云上,混合云交互的延时,除非在和公有云比较近的数据中心直通专线,现在暂时达不到一个系统内部去分割的需求。
3. 现在大部分混合云通过基于互联网的 S2S VPN 方式实现,如果通过 MPLS 或者直接专线,存在一定成本的增加,特别是和公有云比较近的数据中心部署私有云,然后直通专线模式,这部分成本需要优化;
李开看来,如果没有做过混合云,会觉得混合云这种模式非常完美;做过会发现,混合云里面的挑战太多,需要业界一起克服。
结语
2019年11月,计世资讯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私有云市场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在“中国私有云厂商竞争力象限图”中,入列领导者象限的私有云厂商有华为、新华三、中国电信、华云、中国联通、青云、品高云等。
而华为将战略转向了混合云,新华三私有云也将与紫光公有云“双剑合璧”,进军公有云市场。这与 AWS 和阿里云的战略回调是一个道理。
这也反映在宏观上。中国通信院的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中国公有云增速将保持在30% 以上,明显高于私有云20%的行业增速,并实现对私有云的赶超。
“公”进“私”退是一个趋势,但并不意味着私有云就完全退出市场。
目前,整个云计算的收入占全球整个 IT 支出的比例还很低,云计算行业还远远没有成熟,还处在跑马圈地和 IDC 革命的渗透阶段。
对于云计算各种交付方式的优劣,见仁见智,很难做出一刀切式的结论。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企业客户对云服务的需求是复杂多元的,也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华为云的业务变阵以及私有云在业界引起的争议,崔牛会创始人崔强表示:“否定一个时代是需要勇气的,先进的生产力一定会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激烈的讨论和『战役』。”
崔强认为,从未来来看,公有云一定是趋势,他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而混合云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甚至在一些特殊的行业,私有云会一直存在。公有云需要解决信任问题,这个信任是双层的:一个是公有云逐渐成为主流之后,特定行业从业者思想的改变,二是对数据安全的信任。但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