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营销和非内容营销的差别优秀的内容营销针对的是明确的专业或者兴趣。“专业”和“兴趣”分别是 for To B 的和 for To C 的, To C 的叫“兴趣”,To B 的叫“专业”。但都必须明确,要有指向性。 厂商的本身专业度要对称。就是说当 Teambition 要做一个项目管理时,它的内容、可信度、专业度是恰当的。易企秀写设计,可能专业度就比较对称,而一般的却不行。 内容要有连续产出。所谓连续产出,就是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持续的产出,把它作为营销组合当中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就像营销人一定做活动、做广告一样,内容基本上也是并列项。 内容的产出没有明确的短期商业目标。这区别于其他付费的活动或广告。如在百度上付费做活动基本上都是有目标的。但内容营销不制定目标,因为一旦制定目标,有些要求就做不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 好的内容营销都不用付费。“不用付费”并非不用付费制作,而是在传播上不再需要额外的付费,甚至有的还能够赚钱,即能售出,虽然不一定是收入组合,但却是有价值。
02
优秀的内容营销的特点内容营销有决策流程。与 To B 相比,To C 没有决策过程,多以兴趣去评估、制定预算,然后比价、采购等。事实上,专业的采购是有购买决策流程的。内容营销与此贴近,它不仅能让人知晓,而且还可以判断产品的服务有可能与购买依据、购买偏好等相贴近,有很多理性说明的机会。 内容营销有长效的影响。内容营销通常被比作“常青树”。不一定要持续地投入,而是投入一次,一旦发行、分发后,就能持续产生影响,与广告相比较肯定有所不同,广告如果停止投放,所获得的影响自然停止。 内容营销投资相对较少。主要指传播上不需要额外的投资,只是制作过程中有一些固定的投入。 内容营销是规模化的方式。一些营销渠道不用付费或者性价比较高,但是只有少量的机会,做完即消失。而广告是可以规模化的,多增加广告费当然营销产出就多,内容营销也是如此。 内容营销能够反推产品服务进步。内容营销可帮助确定产品服务过程,所以当内容和受众进行沟通时,它对产品服务的改进比较直接,这是一种“正反馈”。 内容营销中有品牌推广。内容营销可以把营销投入变成一个沉淀的价值附着在品牌上。 其他营销手段的低效益。不可否认,尤其是付费推广,无论是百度的竞价排名还是越来越多的信息流广告,当投入到达一定阶段后,会发现边际效益在递减、边际成本在上升,To B 企业更是如此。而内容营销却是我们一直寻求的、能够满足要求的营销途径中相对健康的、长期的营销方式。案例1:Salesforce Salesforce 的《Behind the Cloud》中文版叫“云攻略”或“云战略”,作者为 Marc Benioff。它的中心内容不完全是为了 Salesforce 软件的营销。 作者撰写这本书时正处于建立生态的前期,即 2007、2008 年,所以当然希望让技术社群,尤其是那些 SEO,能够到 Salesforce 平台上做开发、做产品。 这需要一个传播的过程,就是需要把过去七、八年累积的成功经验传递出去,同时提供很多方法论,如成功路径是怎样的等等。所以《Behind the Cloud》这本书就是在讲述这些很生动的故事,从而渐渐地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了行业内必读的一本书。 如果要做一个行业的解决方案,读了这本书后,自然就知晓肯定应该重点考虑 Salesforce 应用平台,因为这里有各种类型的客户,其中小客户居多。此案例说明作者在写书时是带有目标的,也的确因此实现了目标。 案例2:REWORK 此书由芝加哥一家名为 37signals 的软件公司撰写。该公司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都有全职员工。 书名的由来源于公司的37条工作准则、原则。书的内容涵盖了远程工作、离散工作、去中心化的工作及各种各样的工作理念、工作原则等。书的内容与它的软件产品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提到 basecamp 该如何应用。但若做得好不仅不用再在传播上投资,而且还能赚钱。 《REWORK》在北美的书籍排行榜上一直处于畅销榜单,单纯售书就能获得收益。书本身的内容对自身的的软件几乎只字未提,但那么多读者读了《REWORK》后,知道这个团队开发了 basecmap,必然去尝试,于是目标实现,成功也成为必然。 案例3:Gartner在 IT 行业,Gartner 有很多研究报告,大部分研究报告都是付费的,其核心商业模式是会员制的咨询。即需要付一些会员费,成为 Gartner 会员后,可以与分析师建立固定的沟通关系,得到很多所谓的行业数据、行业信息等,这是纯商业化的内容。 Gartner 做内容主要依靠两点: 一是 Hype Cycle。每年画一张图即“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此图由许多分析师共同完成。这些分析师都是固定跟踪一些技术市场的,如 AI、大数据、区块链等,然后评价现在的技术在技术曲线里处于哪个期间,是早期、狂热期,还是滑落期、平台期,然后在曲线上寻找支点,再写一些理由。这些内容都是免费的,所以每年都会公开 Hype Cycle。二是魔力四象限(Magic Quadrant)。就是把各个细分市场的厂商放在一个象限图里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公开的,不需要付费,所以可以理解为这就是付费会员内容的营销产出。案例4:BVP Cloudscape即崔牛云图,把细分市场、垂直赛道、公司 logo 在图里进行排列,重点在 B2B 和云计算,这是主要的投资方向。所以关于云计算云图就 Cloudscape,一直存在。案例5:Mary Meeker’s Interent ReportMray Meeker 以前就职于 KPCB(凯鹏华盈),是一家 VC。VC 不用营销,但有人每年5月份会写一个100多页的 PPT,有理有据地把各个细分市场现在的发展趋势,用幻灯片的形式做出来。 这样的做法能使全球有很多分析师,包括他的朋友,都比较容易获得一些数据支持,另外这个分析视角非常符合 VC 的要求,知晓怎样划分各个赛道,怎样判断赛道的机会点等。 所以每年的互联网报告都是一个不需要付费的内容产出,许多人帮助传播。大约每年5月末,中国的 IT 媒体都要定期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