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计划导师童蓓蓓:上阅读课,就是老松鼠和小松鼠一起吃坚果
编者按
最近,C计划导师童蓓蓓出版了新书《一张桌子一本书》,汇集了她过去几年的语文课堂实践案例。
童老师有近20年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经验。她曾任《中学语文报》副主编,并在杭州越读馆从事过多年小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工作。
她把自己比作一只老松鼠,“把山核桃交到小松鼠手上,然后教它怎么凿洞、啃裂、掰开,再掏取那浓香扑鼻的果肉”。而这本书是“播放老松鼠和小松鼠一起吃坚果故事的短视频集”。
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在这篇文章里,童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许多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回到教育的原点
毕业后我教了两年初中,2000年开始教高中。后来担任《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编辑,这让我接触到国内思想最活跃的一群优秀教师。高强度的工作逼得我不断更新、锤炼自己的教学理念。
2011年,我进入杭州越读馆,开始在小学语文课程上摸爬滚打。
当时一个教研员朋友难以理解我的选择,认为我在埋没自己。
“埋没”?这个词多有意思啊。如果是毫无生命的躯壳进入土地,那么的确可以称之为埋没。但当一颗有生命的种子埋进土里,就成了栽种,它将会长成一株禾苗或一棵树然后结实百倍。
刚开始不知道该如何掌控课堂。
初阳(注:杭州越读馆语文教学负责人、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来听试讲,结束后痛心疾首地说:“你近十年的教学经验呢?”我不知道,面对小朋友的叽叽喳喳,内心一片凌乱,那些高言大智宏大叙事全都被封了印,结了界。这是好事情,就像《读写月报·新教育》的创刊主题一样:回到教育的原点,一切从零开始。
幸好几节课下来,就顺了。
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课堂渐渐形成,温和、清澈。学生和老师一起,倾听有趣灵魂的连珠妙语,在一个接一个的故事里发现世界的奇妙和留白,在互动分享和独立写作中建构尚未形成的新宇宙。朗读声、讨论声和笑声中,课堂的秩序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 Pixabay /
做课的核心是什么?
如果说最初的难,难在课堂掌控,那么第二阶段的难,就难在课程设计。
在公立教材体系外,无中生有独创一系列课程,这也太刺激了。我以前做过地方教材,但那时是团队协作,而这回却成了主创。从立意、选材、裁剪、设计到落实,每个环节都在考验着我的阅读量、审美品位和思辨力。
创造性的工作总是令人期待,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所以做起来动力十足,不知疲倦。我也发现自己似乎变成一个爱捣蛋的巫女,在孩子们平淡的生活里发掘奇趣,角度刁钻地找出那些新鲜有趣的话题,由名家提供真材实料,再经由经典作品把握语言和思维的形式,拓展出有趣、有料、有生长空间的课堂。
做课的核心之一,是教师自身对文本的鉴别能力。能否在一片赞誉中发现所谓“好作品”中的问题,能否在超时空异域文本中挖掘通往课堂的地铁,能否将对作品的鉴赏有理有据有序地表达出来,这些决定了选材和选题的质量,也决定了教师在指引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时的引导力。
第三难难在学生主体。
无论是课堂,还是在著作中,很难看到学生个体。虽然越读馆一周只上一次课,我也希望每个经过的孩子,都留下他们自己的足印。因此,我会留心观察他们,注意他们的言行和课堂反应,努力了解他们心中所接收的信息状况。他们未必需要他人夸奖,却渴望被看见、被理解。
与喜乐者同乐,与哀哭者同哭。同理共情,形成共振的力量,从而让包容和懂得变得可能。越读馆的课堂里,能创造笑声,也能接纳眼泪。也许,这正是为什么我2015年先出了写作课的书《越读馆创意写作之旅》,而阅读课的书却到现在才出的原因之一吧?
传统阅读课的形式,不应该是读写发展的全部
七年越读馆之后,我想试试另外的课堂形式。一个是小而精的线下读书会,一个是可以广泛传播的网络课程。
我为自己身边朋友的孩子做了个“好土活水”读书会。因为都是朋友的孩子,彼此了解、信任,拥有比较多的教学自由。我们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甚至读那些人们认为超出小学生能力的书。这相当于我的小小实验室,针对阅读写作上的难点进行实验性教学,不断尝试新做法、新技术。通过学生反馈对技术进行调整、改良。
读书会里,读得深,写得精,学生获益良多,都非常喜欢。但能参与的学生很少。如何才能让更多人能学会阅读、写作,并从中得到乐趣,让读写成为呼吸一样的生命机制?正在我思考这个问题时,接到了C计划创始人郭兆凡老师的电话,邀请我加入。
C计划的C,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C。一群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职人选择为儿童阅读写作寻找一条纵深之路。
这正是我在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阅读课讲究的是浸润、诵读、感受,以仰望的方式贴近文本。这是读写发展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当人的意识觉醒之后,面对的是一个并不完美也尚未完全的世界,他需要发展出平视的能力,辨析其中的关联,发现其中可拓展的空间,以自己的爱、诚恳和力量参与世界的建造。因此,他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
既然是能力,就不是天然拥有、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辨别、筛选信息,在言谈和写作中表达信息,进行一系列持续的操练。而这正是目前许多孩子所缺少的。
从母语学习发展的角度看,这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在科幻小说《记忆传授人》中,能承担记忆传授人这一职分的人,必须具有穿透的力量,能透过语言外部形态发现内部的思维和逻辑,能透过形态各异的文本发掘隐匿于无数个案中的连接。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阅读从彼此孤立的堆积,变为彼此相通、不断生长的大树,才能读出新生命。
新旅程的起点
但这样的课程,能够网络化吗?我的疑虑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逐渐打消的。
从选择教学素材,到解析教材,再到课堂环节设计,这只是课程的起头。大部分的力量是在为孩子设计问题。
在这里,课程设计者、课堂执行人都隐藏了,学习的主体始终是孩子。在网络中,思维的力量引领着他们以平视的态度面对作品,越过耀眼光环,在理性思考的帮助下不断深入文本内部,发掘里面所隐藏的信息。再以平视的角度打开历史、现实和文化的大门,将作品放在更宏伟的背景中,寻找其中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学着学着,眼睛就亮了,世界就宽广了,思想就深刻了。这都源于批判性思维所赋予的“穿透”的力量。
所以,我以C计划作为新旅程的起点,将批判性思维融入经典读写课,让优质课堂影响更多孩子。
这样想来,这趟新旅程里,会有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新的朋友,以及新的收获。这同样会成为一趟“结实的旅程”,同样充满弹性和力量。不同的在于会结出更多果实,在互联网能到达的地方,遍满果香和欢笑。
作者:童蓓蓓
C计划导师。曾任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杂志编辑,中学语文报副主编,杭州越读馆小学课程设计者。目前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和经典阅读、创意写作相结合。
▷ 排版:鱼香
今年年初,童蓓蓓老师加入C计划,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和经典阅读、创意写作相结合。最近,她参与研发了儿童思辨读写寒假课和春季课。
正值感恩节,我们为你准备了将两门课程打包购买的福利。我们希望陪着孩子一起,为阅读写作寻找一条纵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