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村子地道的过去与未来

2016-10-10 辛 克 时光捡漏

分享你我的故事,

感悟平凡人的生活点滴,

你也可以做更出彩的自己。



村子地道的过去与未来

 | 辛  克


周末回家,村子广场上遇见村支书——按辈分应该称呼为爷的书记,因为年龄差距,自己很少和书记对话,总觉得自己的圈子太狭窄,不论从思维还是视野都不能和别人同步,尤其是见多识广的书记。最近十年时间,村子发生着彻头彻尾的改观,村容村貌已经走在全县农村前列,书记自豪的告诉我,2016年宝鸡市十大美丽乡村评选中,村子再次荣登榜单,与城东的周家门前占据二席。最美乡村是怎样的标准,我没有觉得村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大不了就是道路平整,住宅统一规划有序,绿化、亮化、文化等方面下了功夫,除此之外,真的没有亮点。书记很有想法,对于村子摘得的荣誉没有过多渲染,倒是极少有地与我谈起了他对村子以后发展的些许想法。

村子是普通的西府农村,面积不大,人口不足两千——平日也都是老少居多,年青人大多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会看到热闹的场景。书记与我说起村子的历史,对于以后村子的发展前景,他有自己的想法。村子很特殊,特殊在于遍布地下的地道——这是让全村人既恨又爱的历史遗留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反帝反修”号召,“帝”主要指美帝国主义;“修”则指“苏联修正主义”。由于中国和苏联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北部的“外蒙”又和苏联是一个阵营,因此,“反修防修”是当时头号大事。针对当时的战争威胁,毛主席还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后来又补充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方针。在我学了历史后,才知道毛泽东的话,来源于朱元璋造反初期,他的谋士朱升给他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那个建议使得朱元璋在群雄争霸的环境下,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而且为后来的崛起蓄积了力量。 在毛泽东主席的号召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备”运动波及全国。村子也在热火朝天的响应着主席的号召,在当时兰州军区的直接领导下,全村老小齐上阵,创造性的挖起了地道。父亲当事正直青年时期,说起这段往事,语气里充满着激情和自豪。火炕下,灶台下,磨盘下,又或者是房间的大衣柜,随处都设计了四通八达的入口。从地上到地下,从村子东头到西头,宽敞的地道内设置了和地面完全相同的各种功能建筑,诸如磨坊、粮仓、会议室、饲养室等等,地道不但把整个村子串联在一起,甚至可以从地下一直走到距村子二里地远的紫荆山。这真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红色主导的年代,祖辈们就凭着肩挑背扛的力气挖出了神奇的地道,因为在这一场运动中的突出表现,兰州军区特意为村子颁发了嘉奖令。书记肯定的告诉我,当年兰州军区的嘉奖令原件至今还在一户村名家中收藏,这是可以确定的事实。如何让曾经辉煌的战备地道走出记忆,并能让村民因此而走上一条致富道路,书记慢慢地给我勾画着他的蓝图。


袁家村靠着民俗旅游走上了致富道路,村子相比袁家村来说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交通来说,宝汉高速凤翔出口就在村子南边,即将动工的合凤高速又要从家门口经过,把曾经的地道做为红色旅游的名片打造,带动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这将是非常独特的旅游模式。“地道战”电影几乎是每一个人都熟悉不过的老片子,神奇的地道与游击战默契配合,演绎了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段故事。而今,书记把眼光放在了让村民们恨之又恨的地道上,要在全村老少凝聚复杂情结的历史上做文章,这需要足够大的勇气和胆量。书记的想法让我很受触动,地道让父辈们在精神上曾经自豪和骄傲,但因为地道而屡屡诱发的房倒墙塌的事件却一次次让他们对历史产生质疑,这是亲自用双手挖出来的地道,现在却成为影响日常生活的隐患所在。

母亲每每说起地道都会给我讲起一串故事……


(未完待续)




记录生活的点滴,见证时光的流逝!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时光捡漏”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