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乡村的平安戏

2017-07-12 辛 克 时光捡漏

· 时光流逝,唯有这里记录你的生活点滴 ·


乡村的平安戏

文&图 | 辛  克

凤翔塬上的本地西瓜陆续上市的时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已经来到!

村子不再是十五年前的样子,大太阳晒了一整天,直到暮色降临的时候,才可以看见零零星星的村民从各个巷子晃晃悠悠的出来,在屋里躲了一天的太阳,该是出门纳凉的时候了!路全是平坦的水泥路,只要有房子的地方都会有明亮的路灯,一盏盏的照着村子的夜晚。村子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可住在村里的人却是愈来愈少,几乎看不到随地铺一张凉席,邻居围圈而坐拉家常的场面,天一黑,大门紧闭,村子便开始寂静起来。

收完麦子的田野是寂寥的,清亮的月光把麦茬地照的白花花一片,连接每一条街巷的路灯让村子在夜晚显得愈发落寞——除过平安戏上演的每个晚上。平安戏,顾名思义,祈祷一切平妥安顺的大戏。乡村的庙会都有自己的来历,就像家乡的紫荆五大社,一年四季可以有四次盛大的庙会,平安戏却不在此列。七月中旬开始,农人们开始享受一年中短暂的闲暇时间,前半年的麦子已经颗粒归仓,无论收成如何,总是要把好的念想寄托在下半年的光阴,祈求风调雨顺,盼望家丁兴旺,要是说的更大一些,那就是祈福国泰民安。几千年了,看得见的土地、摸得着的粮食是国家社稷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保障,以食为天的农人们可以忍受生活的任何艰难,都要把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表达出来,秦人们在这厚实的黄土地上千年耕作,无声的呐喊演化成了传遍西北的大秦腔,每一出戏都是一段完整的故事,只要是那丝弦响起来,农人们的所有疲惫困苦都会一扫而光,白天顶着大太阳当观众,晚上更是借着清凉,带着小马凳,三三两两的从每个小巷出来,朝着平安戏的主场奔去,这对一年365天寂寥的村子来说,绝对称得上是最具人气的时候。

平安戏维系着村子的人气,会费都是自愿上缴,一台大戏都是三天四晚上的演出模式,花费多少,总开支多少,最终按人头平均,或是每人10元,又或是村子人口太少,摊派到每个人身上的会费就会升高。前些年不但要给人分摊会费,即使家里圈养的牲畜亦不例外。近些年村里饲养牲畜的少之又少,购买汽车的日益增多,逢着平安戏上演,每辆汽车都要上缴会费,这一切都是自愿,谁不愿意图个平安吉祥呢?可要论到会费,就又想起一件趣事,话说不知哪一年哪一个村子平安戏开唱,可到大戏唱毕,还有几家没有交来会费,主持的会长亲自拿着会费薄上门讨要,没想主家根本不搭理,唱戏不唱戏关他们家啥事,谁有钱谁交,他没有看戏,也不想唱戏,这钱不出!会长对这类事见惯不怪,他慢悠悠的走出门,转过头撂了一句,“交会费是自愿的,我也不逼你,谁家交了会费,老天爷就保佑他们家平安,要是不交,我可不敢保证老天爷有啥想法哩!”这话说了,会长便不愠不怒的走了,主家被会长的话噎住了,什么都没说,赶天黑把会费送到会长家里!这是几百年来农人们认可的不成文的规矩——既是平安戏,人人都有份!

平安戏都在七八月的伏天,白日里唱戏都是上蒸锅。想想戏子要裹着厚厚的服饰,还要鼓足气力唱念做打,这汗水从内到外湿了干,干了湿,绝对不是轻省的事情。即使台下只有不足十位的观众,大本戏还是要一折一出的全部过一遍,这中间可不能偷奸耍滑,想方设法把某一段跳过去,台下的观众对剧目倒背如流,剧团真要截段子演出,说不准会有一位较真的戏迷跳上台子,坚持让戏子重演一遍,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交了会费,绝对要看一场完完整整的本戏。

如果说白天唱戏煎熬受罪,晚上可是一天最凉爽的时候。四里八乡的村民携老扶幼,踩着月光汇聚戏场,提早选了视线最佳的位置,撑开小马凳,坐等大戏开演。这是天为幕地为台的大剧场,没有空间的局狭,陌生的、熟悉的农人们聚集一起,从国家大事、家长里短、奇闻异事等诸多方面侃起夜话,整个会场都是喧哗一片,这情景与二三十年前的社员大会有几分神似,却又与消失十几年的门前纳凉场面相近,只是场面更大,人更多了。

连发响的轰天雷冲向夜空,炸出几团电光,整个会场瞬时安静下来,这是开戏的信号,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停止了热闹的话题,目光一致投向了色彩艳丽的舞台。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戏台子的背景不再是单调的几幅大幕,而是换做了图像生动、贴合剧情演绎的LED屏幕,一阵急促的报鼓从大音响传出,传唱百年的故事又将上演。

这便是乡村的平安戏,可以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平安戏……

【作者简介】 

辛  克 | 80后老青年,有梦想,从未实现;有理想,现实骨感;有遐想,缺乏勇敢。有信仰,爱跑步,爱生活,爱思考,爱旅行的男子。乐于平淡,崇尚简单。走了一些地方,邂逅了不一样的风光,遇见过自认为最美的风景,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群,喜欢用寥寥文字与自己对话,喜欢用镜头捕捉世界。

【精彩推荐】

母亲做的浆水面

白  雨

清风拂过我的脸

关于我,关于饮凤苑湿地公园

这个七月,百年凤师终将成为记忆!

雍城湖畔槐花香

洋槐花麦饭——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八十八岁的婆逛了周家大院

清明时节,想起爷孙一起的慢时光

爷说,南山的南边是四川

我和于嘉一起跑了成都双遗马拉松

乡愁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花泡馍


【投稿要求】

1. 投稿必须微信平台原创首发。

2. 自行校对,不得有错字、别字,文责自负。

3. 附个人简介100字内,近照1--2张,电话微信邮箱等联系方式,方便采稿和发放稿费。

4. WORD文档附件投稿,非文档投稿稿件,概不接受。

5.本平台为公益性运作,稿费由赞赏支付。读者打赏全部归作者。领取稿费加微信号:google19820728

6. 投稿信箱:13772706338@139.com


更多精彩,请点击屏幕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