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建强 | 十八拍尽悲愤泪 帝乡稚子总关情 ——《胡笳十八拍》的家国情怀

王建强 时光捡漏 2021-07-31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十八拍尽悲愤泪   帝乡稚子总关情

——《胡笳十八拍》的家国情怀


文 | 王建强

久在风花雪月,难以想象边塞苦寒;身处和平盛世,难以体会干戈烽火;常享天伦之乐,难以接受骨肉离散。汉末的蔡文姬把这些常人难以经历的都经历了,她被掳胡地十二年,在塞外的冰天雪地和异语腥膻中,在被掳掠的惊怖恐惧和生不如死中,在遭受肉体摧残和精神凌辱中,在生下一双胡儿欲弃还怜的矛盾中,她无时无刻不在盼望身归大汉帝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心融乡音故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蔡文姬以十二年被掳经历作笔,饱蘸被掳掠、被蹂躏、被损害的血泪笔墨,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唐代的刘商以蔡文姬的《悲愤诗》为蓝本,重新翻写了《胡笳十八拍》,充盈其中的,是浓烈的家国情怀。

浓烈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对塞外胡地异域环境的强烈反应。出生在翰墨诗书之族的蔡文姬,作为建安时期的才女,自幼耳濡目染的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但当她被掳南匈奴后,塞外绝域,风土萧条;天山远近,多霜足霰;无花无柳,寒沙莽莽;万里重阴,禽鸟不飞。耳闻目睹,皆为胡地恶劣环境。在这个当代人看来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绝域中,却生活着剽悍的胡人。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博学多才、精通诗词音律的蔡文姬对塞外自然环境的强烈不适应应该在情理之中,对此作出的强烈反应中自当暗含对故土的浓浓思念。

浓烈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对异域文化的强烈排斥。在四书五经熏陶中成长起来的蔡文姬,如果说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尚能忍受的话,那么对与汉文化格格不入的塞外文化简直是鄙视之至以至于十二年留驻胡地而一点不予认同。剽悍的胡人,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迥异于汉人。他们食腥啖膻,蔡文姬看来,却是“戎羯腥膻岂是人”;他们以能给匈奴的左贤王当妻视为无尚荣耀,被掳作左贤王妻子的蔡文姬看来,却是“如羁囚兮在缧绁”、“食余肉兮饮余血”。蔡文姬向往的男耕女织、抚琴作画的生活,在胡地却是“男儿妇人带弓箭,塞马蕃羊卧霜霰”;蔡文姬熟悉的农耕文化和安居乐业,在胡地却是“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蔡文姬熟悉的汉音汉乐终不得闻,听到的却只能是“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汉末才女蔡文姬,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甚至在胡地与人言谈交流都成了问题,“姓名音信两不通,终日经年常闭口。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内心的孤寂愤懑是可想而知的。情急之下,她想起了传说中的宾鸿大雁带书传信的传说。但是就是这盼望给故乡传音的最后的念头也不得不掐断,因为“髯胡少年能走马,弯弓射飞无远近。遂令边雁转怕人,绝域何由达方寸”。可以说,对异域文化从心底的强烈排斥,是蔡文姬滞留胡地十二年的最大痛苦。

浓烈的家国情怀体现在蔡文姬对故国、稚子两难取舍的痛苦抉择中。作为臣民,她思念帝乡。那里有她熟悉的一草一木,那里有她心动的泠泠乡音,那里有她神往的大汉文化,那里有她梦寐的人际圈络。她对故土的思念在诗歌中这样表达,“忆昔私家恣娇小,远取珍禽学驯扰。如今沦弃念故乡,悔不当初放林表。”她在胡地如羁囚一般的处境,使她对自己童年羁押禽鸟、使禽鸟失去自由的行为深感后悔,对大汉帝乡的思念和留恋于此可见一斑。但当大汉使者远来、归乡有期之时,蔡文姬遇到比羁留胡地十二年更大的痛苦。一边,是思乡念国的急切和情深,“梦魂几度到乡国,觉后翻成哀怨深”;一边,是挂念幼子的钻心疼痛,“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虽说是被掳胡地,虽说是被逼给左贤王作妻,虽说是生下胡儿后因耻而欲弃捐,但毕竟血浓于水,母子深情使蔡文姬遇到比羁留匈奴十二年更大的痛苦。“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养宁不怜?”“童稚牵衣双在侧,故乡望断无归心”。蔡文姬深知,这一归,大汉胡地关山路迢;这一去,稚子慈母天各一方。刚经历死别被掳胡地十二年,又承受生离母子诀别一辈子。我想,这应该是蔡文姬心灵的第二次滴血!单纯的念叨圣人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单纯地把蔡文姬归汉理解为简单的取舍,那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浓烈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蔡文姬对汉末朝廷衰微的哀怨以至于愤怒。历代诗评家评论《诗经》,多冠以“温柔敦厚、哀而不怨”。我要说,那是《诗经》里的女子际遇没有蔡文姬这样悲惨,社会没有汉末如此动荡。“汉室将衰兮四夷不宾,动干戈兮征战频”,第一拍的首句就点出了汉末社会动荡、战祸频仍,四夷不臣、天朝失威的大背景。生逢乱世,本是个人命运不济,“哀哀父母生育我,见离乱兮当此辰。”对生逢乱世的女子而言,简直就是生不如死了,因为“早被峨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纱窗对镜未经事,将谓珠帘能蔽身”。但是,珠帘后面怎么能躲藏得了人呢?衰弱的朝廷又怎么能庇护得了自己的臣民呢?国衰势微、落后挨打早在汉末已经被历史验证。“一朝虏骑入中国,仓皇处处逢胡人。忽将薄命委锋锋镝,可怜红颜随虏尘。”英武的汉武帝曾经说过气壮山河的“有犯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但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他的羸弱子孙竟会衰败到任胡人来中原烧杀掳掠。汉武帝泉下有灵,必会给其不肖子孙亲唾其面.从古至今,个人的命运从来与社会息息相关。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旅美华人作家赵浩生激情写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是用蘑菇云写在万里云天的万金家书。”埃及局势动荡,中国迅速撤侨。利比亚局势动荡,中国迅速做出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撤侨行动,甚至派出军舰协助撤侨。强大的祖国永远是人民心中可依赖的最有力屏障。所以,蔡文姬对朝廷的哀怨甚至愤怒,饱含着盼其富足、强大的心声。

《胡笳十八拍》里的遭遇际和,汉末的蔡文姬亲身经历了,中唐的刘商用更加文学化的手段把它再现了出来。我要说,《胡笳十八拍》里的家国情怀,非遭遇离乱者不可道也。有感蔡文姬的悲惨遭遇和刘商的典型化再现,自己学七绝一首,以作结尾:

被掳胡地别族亲,

天涯不闻故土音。

十八拍尽悲愤泪,

稚子帝乡总关情。


 作者简介 


王建强,1968年11月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陕西省凤翔县竞存中学。喜爱古典文学,闲暇好摆弄文字。


【悦读推荐】

王建强:印象苏东坡

【诗风雅韵】王建强 || 九成宫

散 文 || 刘建生:放 牛

散 文 || 刘建生:割 柴

“陪房”包袱里的老布鞋

母亲在家,家便有了烟火味儿

孩子,看到这封信时请别哭
我的父亲不在家


本期组稿:辛   克

文稿审核: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  ◆  ◆  ◆  ◆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 ∣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了解凤翔讯息,敬请扫码关注《凤翔视窗》头条号和企鹅号


《凤翔视窗》头条号      《凤翔视窗》企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