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 家乡的味道
在静寂的巷口,一口大黑锅,总是比太阳升起得更早。锅里奶白的豆浆,是清晨最初的温热,缸里细嫩的豆花,被最早起来的人唤醒。勺里勾舀的汤汁,锅里翻腾的热气,碗里飘荡的油花,都携带着一种亲切。几块馍片,嚼一嚼,便有记忆苏醒,一碗汤汁喝下去,便足以让一切乡愁淹没……这就是凤翔汤豆花。
豆花泡看起来简单,豆花,锅盔,油辣子,外加一些葱花或者咸菜,但每一家做出来的味道却有差别。儿子上小学时,儒林巷口有一家即时豆花店,他定点在这里吃豆花。老板两口精干利落,男的在后厨操作,女的在前面照应。一来二去,她会准确无误地记住每一个熟客的喜好。儿子一去,不用说话,女老板就会向后厨通报,小碗不要豆花,加一根麻花。这就是儿子的口味。这么多年,这家豆花店一直还在,老板也从来没换。儿子上了中学,周末也会专门找这一家吃豆花。现在上了大学,每次回来必吃豆花,而且就去这一家。女老板一看见他就说,小碗不要豆花,加麻花,对吗?儿子说,对。后厨就热气腾腾地做开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很久没来了,老板居然一丝不差的记着,让人格外亲切格外感动。许是这里从没变过的口味,从没换过的主人,从没失去的关照,才让每一个熟客没有流失,甚至会穿城而来,寻找曾经的味道。
早年我曾在横水一中上过学。学校就在镇上,出门就是街道。有同学带了馍,偶尔会拿馍去街道吃豆花。坚硬的锅盔或者馒头被切成薄片,在滚烫的锅里一热,再来一勺嫩嫩的豆花,漂一勺红红的油辣子,足以让人口馋。那些年学校条件艰苦,伙食很差,也不变花样。能吃上豆花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后来进了城,经常吃豆花泡。吃的时间一长,就觉得清汤寡味,没有什么意思。但小城的早点除了到处都是的豆花泡之外,实在是花样不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又太少。久而久之,豆花泡就成了很多人的传统早餐。一则简单方便,来得快,叫上一碗,铁勺在锅里一翻腾,很快就会端了上来;二来实惠,价钱也不贵,老少皆宜。豆花泡清淡暖和,早晨喝一碗下去神清气爽。
这些年我家先生一直呆在西安,也经常出差。各式各样的早点早茶都吃过了不少,他说,在味寡恬淡之际,发现最想念的,却还是家乡的豆花泡。朋友告诉他,说是在南郊开了一家凤翔的豆花泡。他们驱车过去,店面很上档次,老板也是地道的凤翔人,豆花却不再是家乡的味道。是没有了家乡的水土,还是没有了那口热气腾腾的大黑锅?辣子是红红的辣子,锅盔是酥脆的锅盔,豆花是嫩白嫩白的豆花,味道却不再是那个味道。
回到家乡,就赶紧去找。一碗汤豆花下肚,感到格外的顺畅舒服,足以胜过所有的美味佳肴。这个盛在大老碗里的早餐,有着家乡独特的味道。它看似简单,却携带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游子归来,热腾腾的豆浆喝下去,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慰贴与舒畅,仿佛肠道都得到了清理,所有关于家乡的记忆慢慢苏醒了,你眼里含满了泪水。
原来,一碗汤豆花,就是乡愁的载体。
作者简介
李晓燕,竞存中学教师,爱读书但不求甚解,敬畏文字但不敢以文示人。仰望大师但自愧相去甚远,常以沉默状低下头颅。
精彩悦读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主 编 | 风 行
责任编辑丨 素 笺
后台编辑 | 春风十里 微 微
主编微信: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