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明 | 东湖柳
东湖柳是早已出了名的。
凤翔有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东湖柳誉冠三绝,足见它早已闻名遐迩,令人叫绝。
东湖的历史几乎和凤翔的历史一样久远。相传周文王元年,有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因凤凰是吉祥鸟,人们便把此处称作饮凤池。到了宋嘉佑七年,即1062年,时任凤翔府签书判官的苏轼利用政务之暇,带领民众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莲植柳,建亭修桥,筑楼成阁,作游之所。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几十步之遥,遂改名东湖,延用至今。
凤翔东湖与杭州西湖并称为姊妹湖,南北遥望。有诗道:“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东湖是北方园林的代表作。近千年来,东湖多次得到修膳扩充,在原来内湖的基础上扩展了外湖,去年新扩建的东湖南大门广场竣工,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康震在南广场以一场《东湖说东坡》的文化演讲,揭开了东湖文化传承新的一页。
湖柳有内涵。
东湖柳和东湖一样是大有来头的。苏轼当年扩浚修湖,亲自载柳种荷,从此,湖柳就成了园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和风景。无奈年代太久,一代文豪的手植柳早已消逝在漫漫岁月里了。但在东湖岸边,却依然生长着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的手植柳。
在东湖左岸,有一棵躯干苍劲,身似怪石一般的柳树,直经超过一米,它就是清道光22年(公元1842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他因虎门销烟而得罪于朝廷,在被流放新疆途中路过东湖,栽柳数棵而仅存的一株。而在内湖君子亭旁,还有一棵清未“中兴明将”左宗棠的手植柳,那是清光绪2年(公元1876),左将军奉慈禧太后之命去新疆抵御沙俄入侵,凯旋路过凤翔亲手栽柳数株,现也仅剩此棵。
东湖里两株现存最古老的柳树距今都愈百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苍桑,一棵栽于流放途中,一棵植于凯旋路上,植柳人一个适意,一个感伤,但都是人中龙凤,世上君子。
湖柳有韵味。
东湖柳有来头更有看头。湖内君子亭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两岸回寰先生柳,一湖荡漾君子花”。每次来东湖,望着环岸而生的绿柳总有这样一种慨叹:这游人如织的园中,倘如里来的醉意朦胧,诗情画意呢?
东湖的柳,气势不俗。它植根于湖水之岸,错落于道旁水边,千姿百态,阵容强大,错落有致。湖中水岸,湖柳霸气的占了十之七八,在园内植物中拥有绝对空间优势。但每棵柳却恰到好处的生长在自己的位置,与整个园内景观相互映衬,浑为一体。
湖柳最知春。
春始,温水润根,暖风拂枝,仿佛一夜之间,万条柔枝在春风里轻染一番,远看如烟似雾,近观枝展鹅黄,丝丝柔枝摇曳着春的气息。而此时,榆树、槐树还有那叫不上名字的植物都还未从冬的深眠里清醒过来,而万条绿丝已在暖风摇曳中发芽绽绿,给人满眼清新,满目春意。正如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诗中所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湖柳使得萧条了一冬的东湖最先有了春色春意。
春半。湖柳已是一片浅绿,此时,真正进入了桃红柳绿,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站在内湖目光环视,万条柔丝下垂,犹如绿色纱漫把整个湖区围了起来,与湖心岛上娇艳的桃花相映成趣,站立岸边,透过柳丝回看湖中亭台楼阁,则有一种雾里看花、隔帘观景的朦胧之美。正当你陶醉于眼前的柳色时,偶然会看到枝条上柳絮开始孕育,正在酝酿着一场风舞柳絮,绣缄闹春的湖中盛事。
春深。紫燕穿梭于垂柳之中,黄鹂鸣唱于翠柳之上。亭台掩映在绿柳之下。此时柳絮轻舞飞扬,绣绒满地。脱了絮的枝条更加轻盈。风静,水面如镜,万条柳丝倒映湖中,相映成趣。风起,湖面荡起涟漪,柳丝轻轻摆动,湖水斑驳了柳影,柳枝拂动了湖面,眼前的风景便有了动感和韵味。
东湖柳,与东湖与生俱来,永远是那样风情万种,婀娜多姿,永远是那样怡心、提神、养眼。
美哉,东湖柳。
— 作者简介 —
赵小明,网名清风明月,粮食系统一员老兵,喜欢书法和阅读,为人正直善良,热爱农村,情注农民,关注粮食,大半生与文字有不解之缘,愿以笨拙之笔写农村,歌善良,颂家乡,做大家的真诚朋友!
精彩悦读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主 编 | 风 行
责任编辑丨 素 笺
后台编辑 | 春风十里 微 微
主编微信:google198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