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杠杆、供求循环与货币的作用》,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年4月。
探究经济规律、谱写货币故事,是我和李斌博士从求学到工作多年来的学术兴趣和追求。围绕宏观和货币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2013年到2016年三年时间里,我们先后合作研究并出版了《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及《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三部拙作。其实,我们想讲述的“货币故事”大致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量”,即货币总量与经济结构问题;二是“价”,即货币数量与利率价格问题;三是“性”,也就是货币中性和非中性问题。回头来看,关于上述前两方面问题,我们已在之前出版的作品里进行了研究和阐释。而第三个方面涉及的内容,则正是《债务杠杆、供求循环与货币的作用》这本新书所试图探寻和部分解答的问题。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也许是货币经济学的终极课题。对这一深奥命题的兴趣来自我们工作实践中的朴素感受。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似乎远不像教科书中所讲的“中性”那么简单。经济现实是复杂的、非线性和交互影响的,而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则有诸多的“两分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分割的,并基于不同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而正是这些分割,影响了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也容易导致对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形成偏差。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遵循古典经济理论的传统,借助供求交互影响和动态变化这一视角,去理解经济增长的一般机制,并将货币引入该机制中,观察货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而运用这一框架去思考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如果说宏观经济学的新范式是要“把金融找回来”,那么这本书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把经济分析的本源找回来”,把供求交互循环这一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找回来。无独有偶,供求交互的视角似乎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系统思维,与物理学的“耦合”“渐进”“微扰”“纠缠” 等概念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充满着理性思维的乐趣。我们感到,这一视角为观察诸多宏观经济现象提供了“钥匙”,也构成本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逻辑主线。近几年来,我们的工作岗位都有多次变化,总体上更加忙碌了。诚实地讲,在工作之余坚持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并不容易。好在对宏观和货币问题研究的热爱始终牵引着我们,这本书的框架和内容是在一次次的讨论甚至争论之中逐步清晰和完善起来的。央行是我们共同的工作起点,浓厚的研究氛围培养了我们对宏观和货币研究的热爱。感谢诸多领导、同事及朋友们的关怀和指点,感谢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给予的支持。遥望星辰大海,我们深知,研究货币与经济关系这样宏大的题目难度极大。限于能力和时间,我们的研究还是十分粗浅和初步的。春华秋实。本书的研究于春日立项,秋天完稿,中间则经历了数载。衷心希望这本书能与之前的三本书一起,共同构成货币系列的“四部曲”。未必动听,却凝结心血,终究无怨无悔。感怀这一段执着坚持的心路历程,我们有幸领略到经济学之美及其带来的人生乐趣,并十分乐意能够与读者分享。货币四部曲:
【作者简介】
李斌: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货币问题与宏观审慎政策等。曾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多部。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等学术奖项。
伍戈: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担任经济学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国际金融等。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浦山政策研究奖、刘诗白经济学奖等学术奖项,蝉联“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