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要走了,我要哭了

新媒体实验室 轮到你了 2019-11-16
这里是大学生的新媒体实验室 ∆



很久没有读诗了
但是今天我读完了小巷居民的每一首诗
我是七条小巷的朗读者
我们一起来读诗


——策展人 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 傅拥军










这些是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工作坊学员刘斌通过与居民的日常聊天,采集的居民闲话中充满诗意的句子。并让他们亲笔书写,给他们拍摄如诗人般气质的肖像,两者结合,在桂山路丽水诗词协会前展出,结集成《小巷诗集》。



这是一首女儿写给爸爸妈妈的诗


妈妈写的一首诗


爸爸写的一首诗













他们是小巷的留守者,他们是生活的诗人,即便目不识丁,手不能书。他们的语言,却让人相信,除了眼前的苟且,生活中自有诗意。它们散落于平平常常,点点滴滴,日复一日的碎碎念里。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平淡自然,深情克制。这些自然生长的语言像古老的记忆,折射出一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哲学。

  

人人有诗性,人人可为诗。

















刘斌创作手记:

我在做一件
和小巷居民
也和自己的生命有关系的事



 

开头两天找选题,我并没有遇到打动我的人物。有些去年拍过,比如抗战老兵。我需要一个主题,把一些东西串起来。但有了主题思路,又不知如何具体串起来。有了几个好的人物故事,却找不到合适的主题和呈现方式。

  

到第二天下午,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工作坊的主题:让我们从此有关系。我们与他们有关系,他们与他们之间更有关系。作品的呈现方式首先接地气,观众首先是小巷居民,这是送给他们的礼物,她们喜欢很重要。明白了这点,我就明朗了自己的选题思路。我备选了三个方案,第二天晚上汇报。第三天早上,最终选了第三个:桂山书院即丽水诗词协会,作为出发点,收集诗句,让我们从此有关系。

 

但还是纠结了一下,这是我相对熟悉的领域,可这次我希望在陌生的领域,多学点新东西。而且这个项目,摄影扮演次要角色,语言是第一位。不过后来在采访,收集,拍摄的过程中,我慢慢改变了想法,不再纠结。

 

我开始明白了,我做的项目是有意义的,因为不仅仅作品和小巷产生了关系,而且作品本身和我产生了关系。因为我发现,他们表达的那些诗意的句子,无不烙上我的个人色彩。我选择这些语言,不也是在表达我自己吗?我和他们,真正产生了关系。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摄影理念:主题再高大上,但它和你的生命没有关系,也是假大空。因此在这七天的兜兜转转中,不知不觉中实践着自己的拍摄理念。当然傅老师在这环节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一直想以小巷语言为切入点,所以强烈要求我去做这个项目。

 

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印象深刻的人,深刻的句子,他们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苦中作乐,在他们日复一日,无聊,平淡,为生活所累的日子里。在他们人性深处,都埋藏着诗性,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在碎碎念的家长里短中,无意间流露出了那些诗意。他们并不是不懂浪漫,没有细腻的情感。只是被深深埋藏,长久不表达导致了他们的不善表达。

 

好比黄土高原上的农民说的话,不痛不痒,不难过不高兴,唱啥子山歌。他们的诗意的语言,是他们生活的切身感受,喜怒哀乐,大半人生的萃取,是他们的生存哲学和生活方式。从他们身上,我似乎看到,中国普通百姓,几千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在不露声色中,见众生。苟且中,见诗意。正如其中一个小巷居民无意间的一句话:板栗多了,那就慢慢剥,时光长,不急。

 

这次最大的遗憾就是时间短,不能做更多,做更深。要在有限的时间,聊出诗意的句子,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不涉及到情感深处,是很难出那种打动人的语言的。而聊到情感深处,却需要时间,而且往往涉及到对方内心的伤痛,而我我却要他重新揭开伤痛,回忆一次。这导致了我全部精力放在沟通上,无暇顾及帮他们做家庭相册了。

 

这几天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认识了这些可爱的小巷居民,我知道,我在做一件和他们,也和自己的生命有关系的事情。



 

刘斌,1986年出生,浙江永康人。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过美术,玩过乐队,喜爱文学历史,尤其古典文学。




如果你也喜欢这些诗

我们想邀请你选择某一位小巷诗人的诗来朗读

请将语音发给轮到你了小助手:lundaonile2019

我们将在现场做一个特别的声音装置展

你也可以通过这种特殊的形式参与到展览中来












相关链接:


"七条小巷" 在地艺术项目作品展内容发布 | 丽水摄影节



编辑 / 青木 Zhang Yeho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