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你可能从来没听过但是别再错过的影展
书本剧场,声色思想
文/浮草
关于澳门,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趁这段记忆还没生锈之前,写下这篇文章做一次记录。
一个雨后的寒夜里,空气湿冷,街灯昏黄,我刚看完一部和海风一样潮湿的电影《冥王星时刻》,站在街边等待影展的公共巴士,准备赶往下一场电影。
“你觉得什么是温柔?”
一个向来不善表达的好友突然微信问我,你觉得什么是温柔?我抬头,身边的路人熙熙攘攘,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声音填入风里穿出来的是笑意,影展的工作人员带着歉意地提醒道:“ 别急 马上就来了,我再催催。”这一刻,我觉得很温柔,这个城市很温柔,等待电影的心情很温柔。
这是一个温柔惬意且包容的城市,摩登与传统同构,你能看到豪赌一夜睡眼惺忪地从赌场出来的疲惫困兽们,也会在海边的公园偶遇下棋的闲散老人,在穿过极尽奢华的水泥森林会在街边看到供奉着柚子的神像与在风中微燃着的残香,在一条街可以同时听到唱诗班和粤曲,还会偶遇带着吉他旅行的异乡客。
第三届澳门国际影展
这也是个很温柔的影展,难得的不需要抢票不需要绞尽脑汁换票和黄牛斗智斗勇,票价相当亲民,工作人员都非常热心且专业,国粤英切换自如,最重要的是,影展贴心的在三个观影场地之间安排了专门的巴士接送,即使你是一个人上车也会载你到目的地。
观影氛围也甚好,从未见到不良观影行为,所见皆是穿着校服结伴而来的中学生、认真看完片尾字幕才离座的少年、操着一口国语从内地过来看片的大叔和更多记着观影笔记的国外媒体人。
滑动查看更多
这样的相遇本身就像电影一样奇妙吧,来自各地的陌生人因为对一部电影的热爱聚在一起,那块在黑暗里发着光的银幕就像是冬夜避风亭里的的火堆,窗外风雪,我们抖落人间尘土围着电影取暖,剧场灯亮了,外面雪也停了,谁都好似无事人一样继续赶路。
因而在这次电影之旅的路途中有幸偶遇到了仇晟导演。在几个月前的FIRST上与仇导有过几面之缘,并未有过交流,但在之后反复看仇导的一些电影评论觉得甚是有趣。这次的交谈虽短,却有了更新的认识。
他带着南方水土的温润平和,有种耳旁呼啸而过的海风在他身上打了个转就被吞没的强大的安定力量,说话熨帖真诚,但如他自己所言,其实内心是个很朋克的人。他的锐利与狂躁都藏在了作品之中。
之前在FIRST看过《郊区的鸟》,当时对这部片其实并没有独特的情感,许多意象不明,但正如小津所言,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在之后我总是不断回想起,想要再掉入那片神秘的郊区里。
于是在二刷之后有了许多新的体悟,独特的时空结构和电影语言、种种意象符号以及空间的诗意氛围营造都让我不得不相信仇晟作为导演来日可期,他有着难得的影像意识和自恰的逻辑,带着新浪潮的作者之风并逐渐形成独特的个人影像风格,我真诚地祝福并期待着这样有创造力有艺术品味的电影作者可以在电影艺术的探索之路上有更多新的创造。
最后,关于本次影展的片子,开幕是大热的《绿皮书》,目前国内还没有引进,但预感之后引进了会成为热门。这是一部标准流畅的好莱坞公路片,非常奥斯卡向,非常政治正确,温情与笑料融合,核心依然是普世价值观,相信接受度会很高。整体是经典三幕式的剧作,矛盾冲突设置、升级到高潮和解,拍档关系也逐渐融洽最终达成,可能会联想到一些著名的黑人题材电影如《为黛西小姐开车》。
但本片独特之处在于人物设置之间的差异冲突与互补,不再一昧聚焦黑人的弱势与困苦的生活,而是将主仆角色对调,改成难得一见的黑人知识分子与白人底层的碰撞,侧面探索生存困境之外的精神世界与身份认同尴尬。但在人物个体形象的塑造上不足,忽略了一些矛盾的转化处理,剧情的推动也缺乏逻辑,整体模式化,平庸缺乏惊喜。
此外还观看了《希斯特斯兄弟》(《The Sisters Brother》),《一切都好》(《All good》),《罗马》(《ROMA》)等佳作,篇幅问题就不一一评价了。
但最值得的还是看到《谁先爱上他》,这部获得众多金马奖项的华语年度佳作没有让我失望,可能剧作上依然不完美,但从个人情感向来看,着实满足,演员的表演和人物角色的丰满太让我惊喜了,我永远为有这样诚挚的人文关怀和充沛而真诚的情感的电影而感动,我永远为美好的爱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相惜而喝彩呐喊。
我和澳门影展的故事就说到这吧,每次从影展回来我都会有难以名状的失落,像是阔别多年的老友,陷入无比芜杂的心绪与尴尬的沉默之中,需要几天缓和巨大的落差感与对现实的陌生感。
真想在电影世界里醉生梦死久不醒来,下次影展再一起取暖一起做梦吧。
End
作者:浮草
影视研究生
八十八线业余观后感作者
编辑:小龙虾
近期热门
太逗了!这两人活成这鬼样,但在我心底,他们闪闪发光......
书本近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