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五封回信·第三期工作坊报名

iago Mundanus 2023-01-30
我真爱与我的女友们说话,感谢命运让我们相识。工作坊详情及报名方式在文末。


My sister:

收到你的信真好,无论是收到的时候,还是再重读的时候,都活生生的,真好。这次我想跟你说一件事,这个月前些天凌晨,B打电话给我,我从未在这个时候收到她的电话,也正好我还在看手机,不然夜间模式,我是收不到的,就跟所有的机缘巧合一样,我接到了她的电话。

你还记得你跟我说的吗:当我们面对一堵墙的时候,会有很多次徘徊、犹豫,会有害怕、恐惧,手中的锤子拿起又放下,许多能量也在这期间消耗了。我那么深刻地记得这个绝妙的比喻,又感觉到了犹豫之间,也有满满的力量。

她哭着问我,如果她不完美,也不独立,是不是最好不要跟爱的人在一起?她的自我怀疑、害怕和犹豫都在颤抖的声音里传递了出来,我想起了她的样子——已经够“完美”了,太够了。

前阵子和泽一起听英语,内容是介绍一本书(《勇敢,而非完美》),讲述女性在成长过程中被要求完美,而不是勇敢。作者开了一家做女性代码工程师培训的公司,她说学员们总觉得自己写的代码不完美,因此写了删,删了写,直到时间到了,屏幕依然空白。原来女性并不被鼓励迈出不需后悔的一步,不被鼓励探索,也不被鼓励表达。周围的声音只问女性:你完美了吗?

可人又不是东西,也不是根据模具做的,我们也没有一张表格来量我们,怎么能“完美”呢?为什么一定要“完美”呢?难道我们的“活着”不是当下的一刻刻时间组成的吗?既然这是条不回头的线,也都是偶然与无常,又怎么能像个呆笨的东西一样固定呢?为什么我们从不知道偶然才是“现实”,为什么我们不知道顺着这一条线去行走、探索就好了呢?我们根本无须完美。

我无须完美,也无须畏惧失败,我比自己想象的更强大

除了“完美”,还有一个大骗局,就是想象出来的“独立”,也是跟该死的完美挂钩的。“成为别人的麻烦,是不能为自己负责,是不独立,如果自己不存在,另一个人会过得更好,事情会更好,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可这样的独立,分明是要毁灭自我的假独立。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不在,事情是不是会更好;如果我没有和XX成为男女朋友,他也不用跟我一起背负这个重担了。也因此,B才会觉得,自己并不“独立”,并不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变得完美了、独立了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才是“合格”的。

我多么庆幸自己接到了她的电话,多么感激这偶然。如果我不知道她的纠结,就失去了她,那这个对我而言将成为无法回溯的迷,时间那么残酷,只能往前,过去将永远未知。哎!得到你们的信任,是我的幸运。人要是没有了重力,人要是不能负重……,太难想象了,如同所有与人的链接都要断去了,飞去外太空了,人就是互相依赖的啊。我愿意我的身上有包袱,我愿意被麻烦,也愿意麻烦别人,是生命不能承受的


我们再来重新分析前面的话吧,我们先将自己抽离出来一些,先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这其中关系链条的推导(下次我们再遇到纠结,也可以将它写在一张张Tips上,再问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1. 什么叫做“成为别人的麻烦”?怎么定义“麻烦”?谁来定义“麻烦”?如果有一个人就乐意被麻烦,那满足ta不是更好吗?                                                                       

  2. 对自己负责,什么样才是“负责”,仅是承担?还是还应面对?这和与他人共同面对困难是矛盾的吗?自己的遭遇就一定只能独自解决才叫“对自己负责”吗?协作、共同面对、解决就不是吗?                                                                                                           

  3. 独立和“独自解决问题”,是一个意思吗?似乎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过这样的假设:存在着完全不需要依靠别人,独自完成所有事情,并取得“成功”、做得完美的人。这样的假设不过是一种谎言式的神话。阿伦特说过,只有他人存在的时候,人才能回答“我是谁”。她还说,人和人组成了关系的网络,在这样的网络中,一但有了开端,就会不断在这其中碰撞下去,形成永不结束的链条。福柯也说,不存在主体性,只存在主体间性。人只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共存。                                                                                            

  4. 假设自己不存在,事情便会变得更好。不得不说,这是存在在许多人心里的巨大谬误,也跟我们将历史视作橡皮泥一样的,可塑的东西有关,也因此,事情才会有“好坏”,而这“好坏”仅是由自己造成的。实际上,事情和历史一样,也和我们的生命一样,都是偶然性的堆叠,它走到当前这一步,就是许多人碰撞的结果,这些人可能是先人,可能是现在的人,我们都是这些偶然性的产物,我们面对的也是一个这样堆叠的现场。大部分主流话术,包括一些“进化心理学”、社会形态进化论之类的东西,都试图用粗糙的推演证明现状的必然性,而忽视了恐怕偶然性才是必然性。包括真正的进化论,也是讲生物在应对不同的环境,生物由于各自偶然的遭遇,而有了不同的样态。


总之,对自己负责≠独自解决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独立;而自己的存在跟当下的现场一样,只是一个需要面对、相处、共存的结果。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也在和B的谈话中发现了。有一天跟Hua聊天,他说,在菜市场看到阿姨们买菜,会觉得那是充满力量的、非常美的场景,特别是她们还能一边抱着孩子一边提着大袋小袋,里面是一家人一天要吃的不同的菜。我深以为然,觉得这确实是太有力量了,可她们知道吗?她们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在哪里,就像B一样,也像你、像Y一样,你们的力量,时常璀璨地闪耀在我眼前,可你们却都不知道,那我就要大声地告诉你们。


我们都知道B之前分手了,这是我特别特别佩服,觉得她太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一些压迫是特别难以察觉的,而圣人,是特别难以反抗的。但她都做到了,她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自己的意愿,她做到了。可就这样,她还觉得自己不完美,她的勇敢已经超越她所需要的脆弱的、被凝视的完美了啊!

她会怀疑被爱的真的是她自己吗?她的一个问题,让我意识到,她曾经无数次被当作一个“完美形象”的投射,而这些投射使真实的她被屏蔽了,她被动地套上了一层不是她自己的皮肤。这样的压迫、压力,是让人窒息又找不到理由去反抗的。我们的成长环境,只提供顺从的资源,不提供反抗的资源。可她还是做到了,做自己,而且她还是潮汕人。这样的勇气,不比什么让人“喜爱的”“完美标准”都了不起吗?

她也提过她身边的人,都太好了,无可指责。无可指责,因此不能忤逆、反抗、离开。但这是整个社会告诉她的。如果没有“理由”,就不能脱离原有的规则,做自己、表达自己。但她做到了。她反抗了圣人、不去做完美的角色,她撇去了该死的高高在上而又隐蔽的道德法庭,她做到了。再看看,她曾经的生活,无论是经济上的舒适、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和美”,都够“体面”了。但她反抗了这些,反抗了圣人、反抗了体面、反抗了舒适,她难道不是自己的英雄吗? 

我们最后还提了一个点。她说了自己的犹豫不决,就是你说起砸墙前的徘徊,是同一种犹豫。她也觉得这样不好。可是,我必须一再一再地重申了,过去的教育又骗了我们,告诉我们武断直截的才是力量的形式,而否认了犹豫、否认了来回的思量更蕴藏着人本身的力量。毕竟人又不是螺丝钉,又怎能直楞楞呢?分裂、犹豫、在复杂的境况中来回撕裂,才是我们的遭遇的真相。而几百年前分明就在念的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难道不是每一步徘徊都是力量吗?

我多么希望有一面镜子,让你们看看,你们每个犹豫不决的时候,思量着自己是否做得不好、是否做得不够、是否不应该、是否不......的时候,徘徊的思绪、脚步,映照出的复杂境况、你们身上的美德、内在于人本身的复杂性,你们的力量,真的满得溢出。我还希望每次你们冲破自己,敢于说话、敢于做自己的时候,也能知道自己是勇敢的。

抵抗道德败坏的人、抵抗霸权并不那么难,它是有标尺可对照的;在日常之中做自己,才是最难的,而且没人会告诉你答案。

Love you,
iago



身体形状与拒绝  工作坊 

发起:iago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行为被塑形了,但我们对此或没有觉察,或偶尔恼怒。这些习惯是如此的细微而又力量强大,它在不知觉间掩盖了我们的身体的真实声音。我希望大家可以来讲一讲自己被要求的形状,讲一讲由于此“完美”而难以拒绝的事,这些事在我们身体里如何累积,踌躇不前的担忧如何在我们身体上起作用、控制了我们的行为。再聊一聊是什么使我们无法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做自己。再进一步,我们要如何体察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来说话,而不是成为离自己最远的人?

我希望通过一些工作坊的活动,能与大家共同探索,既看到是什么塑造了我们,也看到自己被塑成的样子。

工作坊计划在每周六或日下午做一次,在广州的不同朋友的客厅中,每场6-8人参与,一共五次,且每位朋最多可以参加三次。



这次工作坊将在广州·小洲村展开,时间为8月24日 pm 14:30-17:30 ,欢迎留言报名。

请报名者们于14:00 在“小洲村口”公车站集合。


 

感谢

二楼出版机构

点击文字 了解“地方戏”项目

点击文字了解 第一篇·缘由

点击文字了解 第二期工作坊总结




 Mundans

 给gogo买肉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