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借“敲锣”热度,来说三个“敲锣”故事

景来律师 2020-10-13

以下文章来源于思想地图 ,作者思想地图

 

景来律师导读

近日微博最火的词可能就是“敲锣”了。我不由想起小时候我们村的一个真事,以及另外2个故事。 

先前情回顾下“敲锣救母”事件:疫情期间,当时武汉病房极其紧张,很多领导、作家、名人疑似新冠都住不进病房。有家母亲疑似感染,但她的女儿情商真的很高,很有江湖智慧,就在阳台上天天敲锣大喊。被人录了视频放到网上。很多网友都转发敲锣求助的视频,方方也写进了日记里,引起了关注,成功住进病房,治愈出院。

本以为这事就了结了,哪知道这两天竟然还有后续…(Jlls)


声明:景来律师对推文的导读设定及标题修定拥有权利。转载推文时需标明转自景来律师公众号,否则为侵权。


就这事本身,一是虽然方方日记影响力大一些,可能起到了作用,但起了多大作用就不知道了,但毕竟是有意帮人;二是敲锣女说方方为什么只转上篇,不转下篇。方方可能是有意只转了上篇,但更大可能是只看到了上篇,要是你连载10期,人家也不可能篇篇转载,这个是人之常情;三是指责方方有意“拖她下水”,有没有这个动机,我也判断不了。

 

5月12日,敲锣女还发了下面这个微博:


 

敲锣女可能忘了,当时敲锣视频刚出来的时候,一再被删除,多少正能量人士质疑你造谣?正是你所说的“假邻居”网友在朋友圈、微信群里传播“假患者”的你的敲锣视频,才救了你母亲,据说如果再晚来两个小时就救不回了。

 

网友评论说:“您再次敲起了锣。虽然这次是用键盘敲的,但是声音一点不比上一次弱。我听出来了,你这次敲锣喊的是:快来人啊,救救我们一家人吧,方方这个瘟神要把我们一家人都拖进脏水里啦!”

 

很多人都说敲锣女很坏,我不太同意。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蠢。能用愚蠢解释的,就不要用恶意。但苏格拉底说:无知即恶。这就是另一层逻辑了。

 

下面,有3个真实的故事:

 

1

 

我以前看过一个纳粹和犹太人的故事,具体情况记不得了,我说个大意。二战的时候,纳粹到处抓犹太人,犹太人到处躲。有一家犹太人也要逃跑躲藏,向人求助,这时候有两户邻居,一户曾经借钱给犹太人一家,另一户借了犹太人的犹太人钱。犹太人很富有,这个应该都知道。

 

这时候的这家犹太人就起了争执,他们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说,我们应该向前一个邻居求助,理由是,他肯借钱给我们,说明他善良。小儿子说,我们应该向后一个求助,我们帮助过他,他应该感恩而帮助我们。

 

两人争执不下,于是各自求援。后来是大儿子安全了,小儿子被邻居举报送进了集中营。

 

后来大儿子感叹:曾经帮助过你的人,比你所帮助过的人,更可靠。

 

2

 

我小时候村里有个人,很能干,70年代就在农村开拖拉机,后来80年代很有眼光,就自己买车运货,赚了钱,90年代有钱了,就换了小轿车拉客人,有时候跑长途。八九十年代,万元户都是巨富了,当时一辆小轿车好像要十几万。

 

他赚了很多钱,交了很多朋友。其中有个最好的朋友,找他借钱,他毫不犹豫的就借了。这个最好的朋友,后来又借了很多次钱,具体多少不知道,反正不是个小数目,据说是几万十几万肯定是有的。

 

这个好朋友借了这么多钱,还不起,就在一次一起跑长途的路上,找了两个外地人,在山里,给我们村这个巨富下了药,把他用铁丝勒死扔到山沟里,还要把巨富的车给卖掉。当然,很快凶手就被抓枪毙了。

 

这个巨富绝对想不到,借了自己很多钱的最好的朋友会杀自己。少借一点,他的好朋友应该不会起杀心。真可谓是现实版的升米恩斗米仇。

 

3

 

我记得在《社会心理学》还是《影响力》哪本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用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角是美国的富兰克林,就是那个放风筝测雷电、发明避雷针,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美国开国元勋之一。

 

富兰克林在国会的时候,想争取一个议员的支持,但是这个议员很烦他。但是富兰克林有个心理小技巧,他打听到这位议员家里有一套非常稀有的珍贵图书。于是他十分恭敬地写了一封信,厚着脸皮向这个议员借书。

 

没想到这个议员竟然同意了,富兰克林还书时郑重地表达了谢意。几天后当他们再次在议会厅见面时,富兰克林是这样描写的:他竟然主动跟我打招呼(以前从来没有过),后来我们谈话,他还表示,任何时候都愿意为我效劳。

 

富兰克林说: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这个逻辑后来被心理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了很多实验,写进心理学教材,还有个专有名词“富兰克林效应”:你要想别人帮你一个大忙,就先请对方帮个小忙;你想要别人对你有好感,可以试试先请对方帮个小忙。

 

用富兰克林效应来分析,就是方方主动帮了敲锣女,所以是方方对敲锣女友好感。而敲锣女士被帮助的人,对方方就不一定有好感。

 

上面3个故事说明,偿还人情并非是一件理所应得的事情。

 

当你去救助一个落难者的时候,你其实并没有机会和余地去考察那个人的品行,而救助行为本身,也不会板上钉钉的构成一份回报契约。事实上就是有这样的可能,是你出于良知和公义声援了一个人,但这个人也确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渣。

 

所以在反过来寻求帮助的时候,那些曾经对你好的人才是更加值得信赖的,他至少对你表现过善良的一面,而你自以为有恩于他的人,究竟是不是狼心狗肺的小人,你根本不知道。

 

原标题:敲锣:帮你的大概率继续帮你,你帮的不一定会还你


更多精彩内容


1、法律废立的数量和速度,已超出了俺霸王防脱的承受极限


2、2020版 | 如何查询“老赖”的财产?


3、刚刚,2020年社保缴费基数大调整?!医保账户取消、五险变“四险”?


4、12年后又见“大头娃娃”,大家别光顾着骂缺德商家


5、9年了,那个卖肾买苹果手机的17岁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