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来律师一朝相知,长久朋友。欢迎关注景来律师,请您多提意见建议。交流热线:0516--86251625
公众号 (关注本号:法律人有益加强交流,共襄民主法治;
当事人可以后台留言,免费咨询法律问题)
日前,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毛德智说,“发生疫情县(市、区)的管控区,要允许农民错时错峰下田”。
“错峰”这个词自带现代气息,比如我们熟悉的错峰出行、错峰上下班、错峰休假等。一般是为解决大城市的拥堵病而发明的。而“下田”这个词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专属词,令人想起那些跟田野劳作相关的场景。
将它们搭配起来,有一种怪异的错乱效果。所以,“错峰下田”甫一问世,迅速成为网络上的流行新词。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我觉得我有资格来说一说这个话题。多年前,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大意是广州治安好转,街头“双抢‘下降——这个久违了的“双抢”,令我恍惚间有时空穿越之感。新闻里的”双抢“,意指抢劫与飞车抢夺;而我记忆里的“双抢”,指的是抢收与抢种。在这里,有必要向今天的年轻人稍稍普及一下这一农事。湘中农村,过去多种植双季稻,需要在特定时间内,通常在七月之后、八月之前,要将早稻收割回来,同时将晚稻种下去,否则就会误了农时。
春耕也一样。元代刘诜《秧老歌》云:“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插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出,白头老人驱犊奔。“乡下就两个季节,农忙与农闲,适合插秧的时间就那么几天,早了晚了都不行,所以才”村村插秧无朝昏“,你让人错峰插秧,人家不跟你急红眼才怪。
某种程度上,“错峰下田”也验证了“春耕证”的真实性。网上曾流传,某地出现了春耕证,其背面的使用说明写道,此证须配合居民身份证使用,缺一不可,村民耕作时必须随时佩戴备查。此证由村党支部书记发放。是啊,既然需要“错峰“,那么就要立下各项规定,比如今天张三下田,明天李四下田,后天王二麻子下田。谁能下田,春耕证说了算。网上流传的春耕证使用说明还写道,该证每日发放量不超过20张——说明它是一种稀缺品。这也意味着,你如果想得到这张春耕证,得送上好处费;或者,你若在某个地方开罪了这个支书老爷,他不给你证,春耕的事就别想了。当然,我愿意相信,“错峰下田” 的提醒出于一种善意,是想纠正当前一些地方防疫一刀切影响春耕的错误,“严禁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村”,说明一些地方过度防疫,真的已经影响春耕大计了。此前,网上就有视频,有人开着农用车准备下地耕种,被防疫人员拦截。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田野、山地是无比空旷的,包产到户后,不存在集体出工的现象,就算是大家一起出动,分割的田地也使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当大的距离,十数米、数十米乃至上百米不等。如果病毒的传染性强大到不许农民下田,或者需要错峰下田,或者下田得全副武装,披挂防护服上阵,那么,为什么聚集在一起做核酸又可以?之所以写作此文,还有一个原因,是由此想到了粮食问题。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粮食安全遭受重创,多种农产品价格创下十几年来新高。世界粮食计划署官员日前称,全球或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粮食危机。但我们中总有一些人,习惯于将事情推向极端。你看看,一方面,前段时间,网传多个地方出现复耕乱象,填平鱼墉、推倒果林,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只是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以此作为应对粮食短缺之手段。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地方生硬地将城市的防疫做法挪到了乡村,封村封路,无视农时,或者搞什么“凭证限流”,人为造成田地畧荒。吃饭为天下第一要务。可以错峰下田,但人没办法错峰吃饭。希望那些制造农村防疫极端化场景的人,能明白一个最浅显的道理:不吃饱饭,哪有力气防疫呢?写到这里,想起了抢菜的魔都人民,我做了一个决定,趁周末休息,去超市再扛两袋米回来。这也是响应国家关于建议家庭适当进行物资储备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