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山》
一个“守”字,深深打动了我,于是,我立即下单了这本《守山》,并在第一时间看完了全书。
《守山》说的是肖林和他的伙伴们在白马雪山的故事,他们在这座山上,为了保护和研究滇金丝猴,一呆就是35年,这其中的历程,我们看的是一种传奇,但是对于主人公来说,却是一种无比艰苦的炼狱经历。
《守山》的主人公肖林是一个藏族,藏名叫昂翁此称。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第一批专业的保护工作者之一。他生在雪山脚下,长在雪山中,工作又是保护这座雪山,从16岁开始,守护白马雪山整整35年。他在守山的过程中,见证了个体命运,时代变迁、信仰传承、族群轨迹、物种兴衰……字字句句,都是一种对大山、对自然、对家乡、对民族的真情流露和自然表述,而这也是本书打动人的地方。
一个物种与一个人的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珍妮·古道尔与黑猩猩的故事,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在茫茫林海,有的只是寂寞、孤独、险情,整天与动物为伍,同森林作伴,再加上整天奔波,水土不服,又缺医少药,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着珍妮·古道尔的自传《希望的理由》。
《守山》则是记录了滇金丝猴的故事。1871年法国传教士谭卫道通过另一位传教士毕天荣得到7只滇金丝猴标本。他在传记《云与窗:谭卫道的一生》里记录着猎杀滇金丝猴的往事,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滇金丝猴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科学界甚至认为它们已经灭绝,直到1979年,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横断山综合科考中,昆明动物所的马世来捕捉到三只活体滇金丝猴,人们才确定这个种群依然活跃在白马雪山丛林中。此次科学考察直接促成了云南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于是,本书的主人公,也成了第一批保护者,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人类与国宝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故事,从被发现、被命名,到被保护、被研究,既有科普,也有人与野生动物、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讨论。
更加触动我的是保护和研究过程的艰难。进入保护区整整八年,肖林都没有见过一次滇金丝猴,直到进入保护区整整十年,才第一次亲眼见到滇金丝猴。真实的在野外的考察和研究,决不是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在深林中有着浪漫和美好,而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天,背着东西徒步、找吃的东西,找睡的地方。也因为在这样长久艰难的工作环境中,肖林和他的队友得了许多疾病,落下了很多后遗症,也经历过很多生死难关。 正如书中所说的,每一天都是实实在在的每一餐,每一眠。
35年守着一座山,其中发生的故事很多很多,与山交往的过程,与人交往的过程,作者个人成长的历程,与自然之友的故事,与奚志农的故事,为了保护地与政策抗争的故事,如何在保护地做自然教育的故事,自己的摄影故事,还有自己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英语看书写日记数树叶查看动物粪便等等的故事,看上去似乎这些故事都非常琐碎,但是我们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35年来,守山的日子,也是肖林个人成长的经历,每一天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透过文字,让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与其说是人类在保护滇金丝猴,不如说是滇金丝猴为人类保护了一片原始森林。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乱砍滥伐、盗猎,都被严惩。大自然获得片刻宁静,人得以安全地栖息在地母与山神温暖的怀抱中。而这些,在作者所说的藏族文化中就有传递:“即使貌似没有思考能力的植物也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处于一个永远关联的世界,草木、大树、岩石、流水并不只是单纯为人所用,而会反过来给人类带来影响。”作者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守山故事告诉我们,敬畏大自然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本书的主人公是肖林,不过还有一个作者王蕾,肖林讲述,王蕾执笔,他们共同创作了这本书。网上资料介绍王蕾是职业写作者,写科普故事,写时代传奇。王蕾在后记中讲述了本书的写作过程,我想他们之间的访谈过程一定还有很多故事,能够接触到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也是一笔财富。我想起了沐阳在青山村里带我四处寻找有趣的人的故事。愿我的生活中,也能够遇到许多有趣的人,如果不行,那就看一些有趣的人的书,比如《守山》。
这本书配套的还有一个小册子,是一些照片资料,肖林的一些文字记录,他拍的一些照片,但是印刷的原因,看上去不是很精美。作为延伸阅读,我又翻到了个公众号白马雪山滇金丝猴,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公众号,里面有很多白马雪白的物种介绍,而且更新地速度也让人满意,建议前往。我的图片好多都是在这个公号上面扒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