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赜索隐 博物学史》

小丸子林捷 草木有语
2024-09-04

起初拿到《探赜索隐》这本书的时候,对这个书名感到十分困惑,幸好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博物学史》可以从副标题中窥见本书的内容。对于这个书名也在译后序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deep  things out of darkness,当时的中译名还叫做《彰显奥义》,后来这个书名是刘华杰老师改的,译者比喻这个名字是直击原书灵魂的好书名。

可怜我孤陋寡闻,还是第一次听说这样一个词,还有一个字不认识,赶紧百度了一下 ,原来探赜索隐是一个成语,赜音zé ,意思是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出自《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 wěi wěi者,莫大乎蓍shī 龟。"我在读完全书以后,再来思考这个名字,真是体会到了其中的精妙之处。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G. T.安德森,根据书中的介绍,现就职于美国大西洋学院,任生态学和博物学教授,研究对象包括动物学、动物行为及生态学。他目前主要活跃于美国缅因州的大鸭岛,研究岛屿生态与海鸟的筑巢行为。此外,他对博物学历史亦有研究。译者冯倩丽: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及康奈尔大学景观设计学硕士。博物学爱好者,著有《草木十二韵》。关于这一类题材的书,刘华杰老师也有类似研究,例如他主编的《西方博物学文化》,《博物学文化与编史》,可以作为本书的补充阅读资料。

博物学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门世界上最古老的学科,涉及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早先人们在采集狩猎的时候需要博物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克服饥饿,而后又需要植物的药用知识来帮助人类治愈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又需要种花观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它已经从起初的服务于人类果腹蔽体的实际需求,演进至今,成为对植物、动物、矿物及周遭环境的系统性认知。

《探赜索隐》梳理了人类三千年的博物历程,通过讲述一群了不起的博物学家的经历和贡献,勾勒出博物学兴起、繁荣、衰落和复兴的历史,亚里士多德、塞奥弗拉斯特、约翰·雷、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达尔文、林奈、班克斯、洪堡、华莱士、格雷、怀特等等,如果要深入了解这些博物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我不知道要阅读多少人物传记和这些人物的多少作品,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缪尔的《加利福尼亚的山》、《夏日走过山间》、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怀特的《塞耳彭自然史》、梭罗的《瓦尔登湖》,稍稍举几个例子,就有汗牛充栋的感觉,更不用说把这些著作全部读完,相信这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也没有必要了解所有人的所有著作。当然限于作者的身份原因,本书没有涉及中国博物学的内容。

博物学家有很多种类型,刘华杰老师将博物学家粗略分成几个类型,例如普林尼、布丰的百科全书型;亚里士多德的传道授类型;怀特、梭罗的阿卡迪亚型(田园牧歌型);居维叶的解剖实验型;洪堡、华莱士的综合科考型,当然,许多人物是重合的,综合了多种分类。关注这些人物,通过他们的生活、探险经历、观察和发现透视着自然的历史,是他们努力将一种涉猎宽泛的业余爱好变成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职业,有些人虽然没有将博物学作为职业,但也在自己的领域里独树一帜。本书作者汇集了大量史料,带着读者认识博物学史上的这些博物学家,跟随他们的脚步游历山川大河,观鸟识花认石头,采集实验做标本,却不用像这些早期的博物学家那样历尽千辛万苦,甚至在考察采集的道路上命丧黄泉,或者在海上遗失标本,功亏一篑。

在千百年来的博物学历程中,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宝贵财富,安德森汇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用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梳理了三千年博物学研究成果和历程。通过作者的梳理,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从古至今,这些博物学家之间彼此都有联系,他们似乎彼此都认识,阅读过同样的书稿,出过很多相同的问题,面临过同样的困境,然后一次又一次收获同样的喜悦。这就像是如今我们用微信联结而成的一个群,通过现代通讯手段,我们似乎感觉到博物学前所未有的热门。

本书最后一章:博物学的缓慢死亡(和复兴)中,作者的思路似乎有些混乱,但这或者也是这个混乱的世界带给我们的,现代生态学越来越重视定量方法和假设检验,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日益严重,学者都是从实验室培养出来的却连基本的虫子也辨识不出来,凡此种种值得思考的问题,都是作者在企图唤醒人们心中的博物精神,希望能够重建人和大自然的紧密联,因为“初次结识某种生灵的惊喜,屏息观察奇特行为的乐趣、与泉畔野花不期而遇的心醉神迷“都使作者认为:“即使在我最灰心失望的时候,也相信博物学家和博物学永不会绝迹。”这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对于博物学复兴的信心。

(放了一些经典著作的封面,相信你们都看过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草木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