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
第八期《森林与人类》有一篇文章《弄岗,峰林峰丛间的热带鸟》提到了弄岗的观鸟产业,这个地方依托其独特的鸟类资源,建立起了观鸟产业,有带人观鸟的鸟导,有当地特色的鸟类墙绘,有生态观鸟科普基地,观鸟产业和经济对于偏远贫困山区的改变显而易见,相信,全国以这样的观鸟作为产业的地方,不止弄岗一处。但是不管怎么样,观鸟,在中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众爱好,如果在大街上拿着望远镜观鸟,还是会引来一些路人奇怪的目光。相比英美等国的观鸟文化,我们的差距还是有点大的。而《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就是这样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观鸟历史的发展。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的作者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是英国作家,BBC自然频道观鸟节目的制片人,BBC广播节目的常驻嘉宾,并在《卫报》开设了观鸟专栏,著有多本博物学著作。其制作的系列片《与比尔·奥迪一起观鸟》《比尔·奥迪去野外》等深获好评。其著作还有《鸟类与气候》《如何观鸟》《庭院鸟类手册》等。可以说是一位资深观鸟人。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是一部追溯大西洋两岸观鸟运动之发展演变的著作,全书一共17章,由17个关键词和丰富、生动的故事刻画出人们对待鸟类态度的转变,全面再现观鸟如何由一种个人消遣发展为有组织的群体活动,并最终成为产值达几十亿美元的特殊产业之过程。
书中把吉尔伯特·怀特列为第一个观鸟人,因为在怀特之前,人类对鸟类的观察虽也颇为充分,却免不了与宗教、猎食、装饰等等“用处”相关,抑或只是代表了一顿大餐,尽管在古代的文献和文化中不乏鸟类的身影,但是这本书的主题是在于区别单纯地“看到鸟”和在现代意义上“观鸟”之间的区别,因此,在18世纪中叶,写出《塞耳彭博物志》的吉尔伯特·怀特,被认为是第一位以获得乐趣为目的的“观鸟者”,他让人意识到了,观察野生生物也可以有美学上和灵性上的维度。
本书17章,分别包括了,最初的观鸟者、信仰:从史前到中世纪、了解:近代的开端、收集:维多利亚时代(一)、旅行:维多利亚时代、保护:维多利亚时代、观察:20世纪初期,1901—1914、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计算:在两次战争中间,1918—1939、逃离: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学习观鸟:战后时期,1945—1958、驾车观鸟: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飞行观鸟:观鸟如何做到全球化、推鸟溯源:观鸟如何令人着迷、观鸟收益:观鸟的商业效应、遗忘角色:女性和观鸟、回顾:观鸟的现在和将来。
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英国人一边打仗,一边在战壕里观鸟。而在这样的战争中,在战壕中观鸟也成了缓和人们痛苦的一种方法。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段话:自然就像一个巨大的庇护所,即使世界陷入最大的困境,我们也可以在其中寻求庇护,在这里人们不再感到虚弱,而是感到乐观、自信和安全。也许这正是自然带给我们的一种疗愈功能。
在观鸟在发展过程中,人们结成了社群、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人们忘记了年龄和财富差距地结成了联盟、爱好者们编写自己的观鸟日记,记录自己的观鸟收获,交流自己的观鸟设备,为了观鸟,人们一起坐着汽车、火车出门,忍受饥饿与寒冷,只要可以为自己的物种记录本上增添新的记录,可以忍受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艰苦,为了兴趣爱好而迸发出来的能量,让人惊叹。
我们现在身边观鸟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在书的最后一章中,作者谈到了观鸟的现在和未来,现在技术已经非常进步,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先进的设备观鸟,交通非常方便,哪里有一个新的鸟飞过来,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观鸟之行,而且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交通工具,很快就到达。但是作者对于观鸟的发展却是悲观的,因为政府的投资开发,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压力、人类的无知、栖息地的破坏,许多地方已经没有鸟类栖息,世界各地的鸟类生存都面临着空前威胁,未来一片黯然。所以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设备越来越好,但是我们可观的鸟却越来越少。
所以作者最后的祝福是但愿观鸟活动能够长久坚持下去。前方困难重重、我们还是满怀期待。
我推荐了一些关于鸟类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