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洪波|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7-06-23 彭光格 神经介入在线


来自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的洪波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回溯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历史,最早是1974年将球囊打在动脉瘤处阻断血流闭塞动脉瘤,至1991年使用弹簧圈填塞治疗动脉瘤,2000年左右有研究者曾设想使用液体填塞动脉瘤,可以填塞更完全,但存在容易脱落等难度。2004年出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技术,可以减少弹簧圈脱落。2008年出现目前新型技术——密网支架即血流导向装置。随着新型装置不断出现,介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由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可高达7%,但破裂率仅为1-2%,一旦破裂即有较高的致残率,所以未破裂动脉瘤治疗与否依然存在较大争议。而有一些指标可以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首先是观察动脉瘤形态、瘤体大小及瘤体深度等。其次,可以使用流体力学模型测算破裂风险,这种方法难度较大。同时还可以使用分子影像来评估,例如髓过氧化物酶(MPO)可提示存在炎性反应,通过测定动脉瘤瘤壁MPO密度可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 


针对动脉瘤介入治疗是否优于手术治疗的问题,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SAT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一些提示,其结果表明介入治疗的死亡风险低于开颅夹闭。但IAST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剔除较多动脉瘤病例,仅包含2.7%的后循环动脉瘤;包括患者年龄、动脉瘤部位、大小等亚组分析结果尚无定论;同时ISAT研究未使用支架辅助治疗或密网支架等新型介入技术。因此,仍需更多的研究结果来验证。


支架辅助治疗作为新型技术之一,其安全性是主要关注问题之一。随着对支架作用理解的进一步深入,支架设计也在不断进步。从开环到闭环支架,从管状支架到重叠支架,从不能回收到部分回收到完全回收,从单一支架到特殊部位支架,支架技术正在逐渐改进。


最后洪波教授介绍了几种新器具的研发,例如Willis覆膜支架、血流导向装置、Medina装置、pCONus装置及WEB瘤内血流阻断装置。血流导向装置近年来应用较多,但有几个主要缺点:

(1)覆盖的分支血管是否能够保持长期通畅;

(2)迟发性动脉瘤出血;

(3)同侧大脑皮层出血;

(4).动脉瘤瘤体上分支发出;

(5)梭性动脉瘤及颅内动脉冗长扩张症。因此鉴于各种器材各具优缺点,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最合适的介入治疗技术。

中国卒中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2017将于2017年6月23~2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天坛会,小神和你一起浪。


扫码看直播!

相关阅读

CSA&TISC2017抢先看——CAS大赛

CSA&TISC2017抢先看--《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理论与实践》

CSA&TISC2017抢先看--天海论坛

CSA&TISC2017抢先看--睿医雅聚

CSA&TISC2017抢先看--护动·大师面对面&颈动脉介入工作坊

CSA&TISC2017抢先看--国家“十三五”慢病重点专项启动会

CSA&TISC2017抢先看--大会日程总览

CSA&TISC2017抢先看——神经介入日程直通车

CSA&TISC2017抢先看---Trevo急诊取栓病例大赛

CSA&TISC2017抢先看——天海论坛,亮出你的观点

CSA&TISC2017抢先看——CAS大赛

喵主编寄语 | 做人就做蔡师姐

喵主编寄语 |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喵主编寄语 | 颅内动脉慢性闭塞病变(IA-CTO):通还是不通?

深思 | 喵主编寄语箴言 言传身教仁心可敬

欢迎广大医生积极投稿,分享经典病例。

投稿邮箱:sjjrzx@hh-medic.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