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贵族和屌丝差在哪——社会阶层对认知思维的影响

Social Class, Solipsism, and Contextualism: How the R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oor
作者:Michael W. Kraus Paul K. Piff Rodolfo Mendoza-Denton Michelle L. Rheinschmidt and Dacher Keltner
放眼望去,贵族与屌丝的差异,穿着、谈吐、资源,哪个方面看估计都不会有什么重合点。当常在宏观或中观层度游荡的社会学家们把“以貌取阶层”这种事情表示无用甚至不屑之后,心理学家们决定在阶层的问题上插一脚。富人和穷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看看心理学家怎么分析不同阶层的思维模式差异。

核心问题
1.社会阶层如何形塑个体基本的心理结构与过程?

核心概念
  1. 唯我主义和情景主义(Solipsism & Contextualism):这一对实际上不应该称作为概念,而应该是对阶层思维模式差异的高度概括。在自我认知、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以及人际关系认知中,高阶层群体更多的表现出唯我主义倾向(Solipsism)而低阶层群体具有更加明显的情境主义特征(Contextualism)。换句话说,高阶层的关注点和思维模式的核心是个体自身,而低阶层的则是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两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领域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后面会做更加详细的梳理。


2.阶层(Social Class):尽管学界没能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上达成一致,但目前的共识是,凡是涉及到这一概念的研究必须得说说研究中这一概念的使用方法和概念边界。而因为概念的边界也依旧非常模糊,所以学者们基本上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就直接转向它的使用方法上了。首先来说说思路,本文在以往的三种研究思路(第一是根源于马克思思想的经济思路,依据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区别而延伸出来两大对立阶层;第二种侧重于健康心理,实证研究表明低阶层人群相对于高阶层群体来说在面对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时更加脆弱;第三种立足于文化观,此处的阶层更多的是一种能够塑造个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情境)基础上,提出了第四种研究思路,即从社会阶层的认知层面出发,考察社会阶层对个体的心理认知结构有何影响。这一思路受启发于马恩的经济阶层观和文化观,认为社会阶层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对社会情境有影响,而健康心理学延伸出来的观念则让学者们进一步联想到了认知层面的心理结构。学者们提出:个人生活的物质状况和他/她再不同条件下对阶层等级的体验唤起或形塑了一整套完整的认知倾向和思维、行为模式。再来说说测量,阶层因其概念的模糊性和争议性,测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bug层出不穷。文章做了简单的梳理,将现有的测量思路分为了三种:客观阶层测量、主观阶层测量和社会权利测量。可以看出,三种测量思路的差异在于测量的对象:客观阶层测量的是以财富、学历和声望为代表的客观指标;主观阶层则是考察个体对自己所处地位的主观认知,最主要的测量方法是the MacArthur Scale of Subjective Socioeconomic Status(搞过CGSS的亲们应该有印象,就是那个10级的阶层梯子);社会权力考察的是个体对他人或资源的控制与影响。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说,三种测量方法的独立性大于一致性。

研究方法
这是一篇理论梳理,论梳理,梳理,理。

理论探讨
文章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社会阶层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的影响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每一个侧面作者都分别提出了理论假设和一些具体的研究方向。

阶层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很大的话题,包括了自我目标、归因、动机、信念等内容,在这里作者只集中讨论了三个小点:威胁敏感性、自我控制感和自我概念特征。
假设1:低阶层个体相对于高阶层个体对威胁更敏感学者们认为由于低阶层个体的生活更脆弱且更多的收到外部环境的威胁,所以这些个体对威胁有更高的敏感度。支持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这里就不列举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高敏感性会给低阶层个体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身体健康会受影响,因害怕自身行为会验证消极印象的心理焦虑更强,同时更有可能体验到被拒绝感(我与世界为敌)。假设2:低阶层个体的自我控制感更低自我控制感指的是个体感受到的行为自由和对他人生活影响的控制能力。相比来说,低阶层个体在这方面显示出弱势,即更容易觉得自己的行为受限,同时不善于影响他人。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也是一打一打的,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的梳理,需要看细节的移步原文。假设3:低阶层个体更容易发展出集体性的自我概念,而高阶层的自我概念则更多地聚焦于自身

说白了,高阶层个体做事会从自身出发,而低阶层个体则更可能考虑群体状况。具体来说,在自我概念的表达上,高阶层个体对自我的表达和描述表现出夸情境的一致性,而低阶层则更可能依据环境改变描述方式;同时,低阶层个体可能更多地强调自身与他人的紧密关系而高阶层个体则会突出独立的个体形象;再来,个体的自信也可能受到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低阶层来说,他们的自信就更多地来自于他人评价了。


阶层与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然后学者们选了仨:同理心、归因以及组际认知的形成假设4:低阶层个体会表现出比高阶层个体更强的同理心同理心是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能力。从学者们搜集到的支持性实证经验中发现,低阶层个体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他人情绪,同时预测这些个体会随着情景的变化出现更多的生理变动,同时会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假设5:低阶层个体更倾向于情景性的解释,而高阶层个体则更偏好个体归因简单来说,对于一件事情的归因,低阶层个体更容易想到环境因素,高阶层个体则更容易考虑个体固有特质。而这种归因差异会对惩罚决策产生影响,高阶层个体会将个人责任放在首位而低阶层的亲会更多地考虑环境影响。而同时,低阶层的归因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造成他们更差的表现和耕地的归属感,尤其在学业方面。假设6:低阶层个体认为社会类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而高阶层则将其视为既存的本质区别

就比如女性这一群体,低阶层个体可能会认为今天女性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和面对的社会期待是在社会互动中创造出来的,原本并不存在所谓的“女性行为规范”这种东西;而高阶层则更可能认为女性就是女性,相夫教子是内在本质之一,不会改变(例子而已,可能略微有点极端)。


阶层与人际关系
依旧是个很大的话题,学者们坚持只选仨:亲社会行为,关系策略和道德判断假设7:低阶层个体更容易具有同情心并做出亲社会行为所谓亲社会行为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贴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和对他人有利的慈善行为。但这并不是说高阶层的个体不会这样做,只是学者们认为高阶层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会不一样。假设8:低阶层个体更多的参与到共享关系中,而高阶层个体则更多选择交换关系在共享关系(communal relationship)里个体无条件地满足对方的需求,需求比平等更为重要;而交换关系(exchange relationship)则侧重于和伴侣交换利益,等价交换。低阶层倾向于选前者而高阶层倾向于后者。由此延伸出的预测有,不同阶层对感情满意度的决定因素的认知有差异,同时低阶层在现行标准下可能相对于高阶层能够从共享关系中获得更多好处以及问题。假设9:低阶层个体的道德判断强调纯洁和伤害(purity and harm),高阶层个体的道德判断则注重个人权利、尊重和权威(individual rights, respect and authority)

在这个部分学者们引入了Haidt等人的1993年的道德实验,证明了以上观点的跨文化性(实验细节自查)。从这一点延伸出来的是,高阶层的个体可能会认为公正和公平在社会中是一种个人选择而非是非正误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
1.社会阶层测量:①在何种情况下,阶层与这种和阶层相关的思维模式有更紧密的关系?②阶层的那些侧面(经济、文化or认知?)对个体的思维模式影响最大?2.在这种阶层概念下,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如何成为一种阶层符号?这一点对了解跨阶层个体面对的问题有很大帮助。3.文化关联性:阶层上的唯我主义与情境主义和东西文化差异中提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或独立和相依有何联系?经济的发展会否成为社会中唯我主义趋势的驱动力?4.社会阶层如何在不同种族中影响认知倾向?5.主观、客观阶层和社会权力间如何互动?6.对于跨阶层的个体经历,这些个体的融入过程是怎样的?尤其是认知方面的融入?

小雨说:
看了今天这个默默感觉到class和status在心理学讨论中的区别。前者与我们熟知的社会阶层、阶级、社会地位保持一致,而后者则更多地代表respect、esteem这样的意味,正如那篇关于大五人格和status的讨论文章一样。而这种区别与社会学中的讨论又有一丢丢微妙的差异。在社会学中,class的意思区别不是很大,但status则既有指阶层,又有身份的意味,只不过在指代社会身份时,更多地强调除开经济地位意外地生活方式、谈吐等一系列身份象征,仍然聚焦在个体层面,而不涉及respect和esteem带有的人际意味。 心想说找了半天才终于找到了切中兴趣的话题,然后发现学界目前把这一类研究称为“社会阶层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前沿分支。这一分支仍然非常年轻,很多议题才刚刚开始,赤果果的蓝海啊有木有。虽然是心理学的分支,不过也有社会学家注意到了认知阶层差异的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Stephens等学者的研究,不过他们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切入的,而不是这么心理学取向的认知视角,同时还有上次概述过的斯坦福教授的文章,也体现出学界从认知视角在inequality这一话题上做出的努力。小雨表示心酸的是,目前心理学对此表现的更加积极,而社会学这边,可能是我搜集资料的原因,没什么动静啊。。。 这篇文章的内容实际上很多,每个假设中都有作者列举出来的实证研究,妥妥的一篇多话题文献综述。对想要了解不同话题的亲们应该有很大帮助~ 在此,小雨要对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李静老师和社会学院的李雪燕老师表示感谢,两位老师给小雨在这个方向的深入上提供了很多思路上的指点与帮助。尤其是李静老师提供的文献综述,真是分分钟让你了解社会阶层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知网找一找啊,归纳得很全面,特别给力~(文章名《社会阶层的心理学研究:社会认知视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