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应急处置阶段转入流行高峰持续防控阶段对策的思考
摘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3):297-300.
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20.03.003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
通信作者:汪华;梁晓峰;毕振强;任军;王岚;李立明
引 言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科学防治”、“双升双降”等要求,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提供了重要指导,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国家及时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全国各省(区、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武汉市关闭全部离汉通道;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效果。各地各行业结束春节假期后,逐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疫情防控从应急处置阶段逐步转入疫情流行高峰持续防控阶段。专家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后一阶段疫情趋势进行分析。
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点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现状:根据2月10日WHO网站发布的数据,全球25个国家向WHO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40 554例,死亡910例,病死率为2.24%。中国以外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319例,死亡1例,病死率为0.31%[1]。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信息,截至2月10日24时,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2 638例,累计死亡1 016例,病死率为2.38%;全国除湖北省外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1 649例,死亡39例,病死率为0.33%;湖北省(除武汉)累计报告13 283例,死亡219例,病死率1.65%;武汉市累计报告18 501例,死亡643例,病死率3.48%。按第五版诊疗方案的要求,湖北省及武汉市已经开始报告临床诊断病例,湖北省(除武汉)351例,武汉市5 395例[3]。3. 疫情形势研判:全国疫情流行的中心仍然在武汉市和湖北省,总体疫情趋势受湖北省、武汉市影响较大,目前新增和累计确诊数据预示全国整体防控效果向好,新增病例呈下降趋势。如果春节后复工,大规模人员流动不引起第二波病例,疫情将逐步进入拖尾阶段。全国除湖北省外新发病例数下降明显,输入性病例数明显减少,但本地病例数增加,以聚集性疫情为主,表明已进入社区传播期,重中之重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防控聚集性疫情,切断传播途径,救治危重症患者。湖北(除武汉外)疫情走势连续数日下降,仍需防控力度不减,方能保持平稳向好的趋势。武汉市仍处在暴发流行期,报告病例数持续增加,每日新增病例数增速高于湖北(除武汉外)平均水平,更高于全国(除湖北外)水平,仍然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2月9日,武汉市已完成全人群排查1 059万人,前期排查出的1 499例重症病例已全部收入院治疗。专家组预测,武汉市每日确诊病例数将在2月14日前后达到峰值,防控措施仍不容放松。
二、防控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规律尚不明朗:传染病的流行遵循其自身规律,疾病在人群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易感人群和免疫人群的此消彼长,疫情出现上升期、高峰期、平台期和下降期几个不同的阶段,当群体免疫形成免疫屏障后,流行趋于终止。防控措施的实施可实现对疫情的抑升、压峰的作用。尽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规律尚不明确,但会遵循传染病流行的一般规律。2009年5月中旬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出现首发输入性病例,随即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6月份病例开始增加,11月份达到高峰期后出现拐点,随后快速下降,基本符合流感的流行规律。根据专家对武汉市疫情的预测,基于目前的防控力度,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确诊病例数将在2月14日前后达到峰值,此后随着新发病例数的减少,疫情将在2月底至3月初逐渐下降。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然病程还需要进一步认识:目前的资料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一般为3~7 d,最长可达24 d。有报道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中,重症所占比例为15.74%,轻型患者占比较高。进一步资料表明,随着疫情的发展,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的比例逐渐下降,而轻型和普通型病例的比例逐渐增加。据武汉金银潭医院治疗1 500余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总结的经验,大多数轻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经过输氧、对症处理就可顺利出院。也有专家估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终病死率可能在0.3%~0.6%,与2009年甲型H1N1流感类似。甲流总的病死率为0.63%,重症病例的病死率在10倍以上,达到6.5%。如果能筛选出反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转归的指标,及时筛查发现有可能发展成为重症的病例,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就能降低重症病例的病死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死率的分析发现,全国(除湖北外)的病死率为0.33%,与WHO公布的其他国家0.31%的病死率接近。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死率为3.48%,是湖北(除武汉外)的2.1倍,是全国(除湖北外)的10.5倍,而初期的病死率更高。可见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高病死率,还可能有其他因素,譬如对该病的认识不清、感染率高、重症患者比例大、早期采取措施不当、患者就诊不及时、医疗资源不足、治疗不规范等,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8. 防控工作存在现实困难:由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发生以及疾病转归等多方面的认知有限,加之各种小道消息,造成社会普遍存在恐慌,公众无所适从,对疫情防控造成负面影响。舆情监测发现,各地发生多起确诊患者因担心被歧视、被指责或承担责任而故意隐瞒往返疫区行程或有密切接触史等关键信息,各地还存在不能如实报告个人异常情况的现象等。当前公众对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措施有很高的认知度,但社会上仍有不戴口罩和不洗手的现象发生。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源控制的难度、传播途径的复杂、流行规律以及疫情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冲击,专家组认为,疫情由应急处置阶段转入流行高峰持续防控阶段,应结合我国国情,更加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适时调整防控策略。
三、主要建议
武汉市及湖北省的疫情防控仍然是重中之重,应采取更大力度、更果断的措施,坚决把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在迅速落实中央部署的各项措施基础上,加强疫情研判。如果疫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建议交通封锁酌情延期;待疫情流行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后,可考虑调整防控对策,逐步恢复对外交通和城市正常生活、工作秩序。湖北疫情重点地区应采取上述同样策略和措施。全国其他省份应把及早发现控制传染源,及时处置聚集性疫情,严防社区扩散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加强对来自疫情发生地区、外地返回居住地的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强化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严控人群成规模聚集活动。重点关注三类地区疫情,特别是家庭、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与社区聚集性疫情发生发展的情况:一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人口流动频繁的省市;二是与湖北省、武汉市邻近的河南、安徽、江西、山东等自武汉市流入人口较多的省份;三是近期疫情波动异常的省份。各地要做好医疗机构救治病例数的预测工作,规划好接收各种类型病例的医院、医护人员与床位数,储备好相应的救治物资,及时总结患者救治经验,加强危重、重型病例识别能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并把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防护工作落到实处。随着返程人员增多,人口流动将对疫情防控带来压力。建议对不同类别企事业单位、场所以及陆续上班的不同职业人员、居家人员、养老院人员等提出具体的卫生防护要求。2. 尽快建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防控体系:开展发热门诊病例监测、流感监测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是发现和防控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基础和重要措施。为了筛查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原卫生部在《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2007年发布《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并于2013年进行了修订。期间,原卫生部又下发了发热门诊监测、流感监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监测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原来的监测策略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建议在疫情应急处置阶段转入流行高峰持续防控阶段时,尽快将上述方案整合,修订为《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监测方案》,并在全国组织实施。
4. 尽快开展综合性防控措施专题调查:委托技术力量较强的有关省(区、市)、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当前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疾病传播特征(病毒传播广度、传播能力、传染期和感染力、传播途径、高风险职业和行为、免疫力);临床特征(疾病的临床谱和病程、严重性和预后因素);流行轨迹和疾病预测(模型假设和参数、模型预测、模型评估);防控策略的监测和评估等领域,尽快提出适合全国防控的综合措施。同时针对现场应用的各类场景编制操作指南,指导基层科学、规范地落实防控措施。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北京大学李立明;中华预防医学会梁晓峰、杨维中、王芃、刘霞;复旦大学姜庆五、吴凡、张志杰;南京医科大学陈峰、赵杨、魏永越、沈思鹏;中山大学郝元涛、杜志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唐金陵;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汪华;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任军;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毕振强;北京预防医学会邓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王岚;美年健康研究院王波
志谢 感谢中华预防医学会崔增伟、夏建国、李川、郭宇、彭麟、陈毅锋、娜日莎、丁明鑫给予的支持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编辑部电话:010-58900730
杂志官网:http://chinaepi.icdc.c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