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与外语教学》2023年第1期目录及文章摘要
01
话语研究的语料库路径:
方法、挑战与前景
金碧希 卫乃兴
摘 要:本文系统评述语料库话语研究的不同路径,包括基于语料库的话语研究(corpus-based discourse studies, CBDS)、语料库辅助的话语研究(corpus-assisted discourse studies, CADS)和语料库资讯的话语研究 (corpus-informed discourse studies, CIDS)。我们首先讨论各个路径的主要方法特征、常用分析技术以及与经典批评话语分析的对接及耦合,继而分析不同路径的思想和方法异同。文章还讨论了话语分析在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分析技术;完整解释;对比分析
文献引用格式:
金碧希&卫乃兴. (2023). 话语研究的语料库路径:方法、挑战与前景.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1-11+144.
02
局部语法框架下中美媒体新冠疫情话语表征分析
苏 杭 叶 军 张钰卿
摘 要:局部语法的区别性特征是采用功能语义术语分析具体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揭示形式成分实现的语义角色或范畴;它可用于考察社会事件或话语对象在语篇中的话语表征,在批评话语研究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以局部语法为分析框架,结合新冠疫情热点话题,探讨新冠疫情在中美新闻媒体中的话语表征,以期丰富批评话语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中美新闻媒体的疫情话语表征既具有质的共性,也存在量的差异,反映了二者在新冠疫情报道和防控策略等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局部语法有助于识别特定事件或话语对象在语篇中的语义角色,更具细微颗粒度地考察其话语表征,揭示语言使用和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可视为批评话语研究潜在可行的新方法路径。
关键词:局部语法;批评话语研究;新冠疫情;话语表征
文献引用格式:
苏杭,叶军&张钰卿. (2023). 局部语法框架下中美媒体新冠疫情话语表征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12-23+144.
03
英汉学术语篇修辞渲染的跨学科
历时研究
姜 峰
摘 要:学术论文是科学知识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学术发表和知识转化的日益竞争,学术作者利用各种语言策略推介其研究方法与发现的意义和价值。Millar等将作者“使用夸张或赞许性语言以美化、推销、润饰或夸大其学术研究”的现象称为“修辞渲染”(rhetorical hype)。本研究自建英汉多学科学术论文历时语料库,考察修辞渲染语言标记在近50年间英汉学术语篇中频率分布与目标对象。结果表明英汉学术语篇的修辞渲染表达均呈现较大增长,特别是硬学科,不断增强学术语篇中的修辞渲染。此外,英语论文的渲染标记倾向于突出研究的创新性,而汉语论文侧重强调研究的重要性,但是却较少地推销作者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术语篇中修辞论辩的策略和机制,实现在学术写作中合理地使用修辞资源。
关键词:学术语篇;修辞渲染;学科差异;英汉对比;历时研究
文献引用格式:
姜峰. (2023). 英汉学术语篇修辞渲染的跨学科历时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24-34 + 47+ 144-145.
04
语义韵的发展变化与界定特征研究
陆 军
摘 要:语义韵概念复杂、涵义丰富,需要多维向的界定和探索。本研究采用历时语料库路径,以语义趋向和搭配词内涵义为参照,考察语义韵的发展变化规律和概念界定特征。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节点词的短语单位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趋于变化。其中,语义韵变化最丰富,且与语义趋向和搭配词内涵义变化不完全同步。分析表明,搭配词内涵义因相关积极、消极事物或事件出现或消失而发生极性变化,语义趋向因出现或失去相关共现事物或事件联系而变化,而语义韵变化则主要取决于社团对特定共现事物或事件的态度。上述发现从历时维向说明,语义韵在一定程度上由语义趋向界定,但与搭配词内涵义并没有 直接关联。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些发现对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语义韵;发展变化;概念界定特征
文献引用格式:
陆军. (2023). 语义韵的发展变化与界定特征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35-47+145.
05
隐喻性语言加工:研究热点及趋势(2012-2021)
陈宏俊 郭涵宁 祁 威
摘 要:隐喻性语言加工研究是一个高度交叉的研究领域,其发展方向呈现了语言学与其他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知识群、研究热点与新兴趋势三个方面探究2012-2021年间国际隐喻性语言加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厘清隐喻性语言加工发展动向,为促进该领域发展提供参照和借鉴。研究发现,过去十年隐喻性语言加工研究主要聚焦隐喻认知语用、非典型人群、双语、反讽、讽刺、熟语、具身认知、规约性、文学隐喻等8个热点方向,研究关键词包括ERP、fMRI、眼动、N400成分以及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研究发展趋势主要是熟悉度和受试个体因素调节作用研究,各种语言类型加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等。
关键词:隐喻性语言加工;研究热点;发展趋势;文献计量学
文献引用格式:
陈宏俊,郭涵宁&祁威. (2023). 隐喻性语言加工:研究热点及趋势(2012-2021).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48-59+72+145-146.
06
二语主谓一致加工的数吸引效应及其个体差异——来自于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ERP
证据
卞 京 张 辉
摘 要:本文采用 ERP技术来探究二语主谓一致加工中的数吸引效应及其个体差异。根据实验结果,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在不同局部名词条件下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加工模式,在单数局部名词条件下,主谓一致违反句引发了P600;在复数局部名词条件下,主谓一致违反引发了N400;其次,二语数吸引效应表现出了不对称模式:复数局部名词仅能干预语法违反句的加工,但不能影响语法正确句的加工;最后,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二语数吸引效应表现出了N400-P600的连续分布模式:单数局部名词条件下, 产生P600效应的被试多于产生N400效应的被试;而在复数局部名词条件下,产生N400效应的被试多于产生P600效应的被试。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在加工主谓一致时对数吸引效应敏感,并且这一加工过程与基于线索的记忆检索模型相吻合。此外,二语学习者对数吸引效应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在不同局部名词条件下采用的句法加工策略也不同。
关键词:主谓一致;数吸引效应;基于线索的记忆检索;个体差异;ERP
文献引用格式:
卞京&张辉. (2023). 二语主谓一致加工的数吸引效应及其个体差异——来自于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ERP证据.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60-72+146.
07
基于 MALQ 的元认知意识与二语听力成绩关系的元分析
申云化 ZHANG Jun Lawrence
摘 要:迄今,大量研究表明元认知意识与二语听力成绩具有显著相关性。Vandergrift等(2006)编制的听力元认知意识问卷(MALQ)被广泛用于调查二者之间的关系,然而相关研究结果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采用元分析方法,使用软件CMA(2.0)和R的metafor包,分析39篇国内外文献,从47个独立样本中提取182个相关系数效应量,涉及总样本容量为7, 997人。根据Plonsky和Oswald (2014)的效应量大小解释标准,元 认知意识(r = 0.38)和解决问题(r = 0.35)与二语听力成绩相关系数接近中等效应量,而引导性注意(r = 0.27)、计划与评价(r = 0.22)、主体知识(r = 0.21)和心理翻译(r = -0.13)等与二语听力成绩相关系数为小效应量。调节变量分析显示,教育阶段和目的语是影响元认知意识与二语听力成绩相关性的显著调节变量。本文讨论了元分析结果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二语听力成绩;元认知意识; 听力元认知意识问卷; 元分析;效应量
文献引用格式:
申云化&ZHANG Jun Lawrence. (2023). 基于 MALQ 的元认知意识与二语听力成绩关系的元分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73-83+146-147.
08
基于移动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续说行动研究
董秀清 袁 媛 许 琪
摘 要:视听续说有助于学习者在生动语境的伴随下学用语言,能弥补听说课程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基于移动平台开展的视听续说研究较少,尚未有行动研究探讨续说过程中学习者情感因素与学习效果的变化。本研究聚焦基于移动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续说教学,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课堂与线上观察、反思日志、语言水平测试等方法收集数据,探究视听续说任务实施过程中学习者任务动机和学习态度以及口语产出质量的变化,同时反思与改进教学以提高大学英语视听续说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基于移动平台的视听续说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任务动机,改善学习态度,提升口语水平。本研究为视听续说教学实践,以及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关键词:视听续说;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行动研究
文献引用格式:
董秀清,袁媛&许琪. (2023). 基于移动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续说行动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84-95+147.
09
翻译艺术与求美之道——兼析许渊冲文学翻译“三美”论
祝一舒
摘 要:许渊冲对于文学翻译有着独特的见解与认识。他把文学翻译视作创造美的过程。本文基于许渊冲对文学翻译本质属性的理解,针对文学翻译的从属性与依附性,从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出发,就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展开思考,同时聚焦许渊冲文学翻译对美的追求与创造,结合其翻译实践与理论思考,尤其是诗歌翻译的丰富经验,对其提出的“三美”理论进行探源,阐释“意美、音美、形美”的深刻内涵,挖掘其美学主张所蕴含的开拓性的意义和价值,探析其坚持的求美之道,提出许渊冲所追求的翻译艺术重在求“美”,根本在于对“美”的创造。
关键词:文学翻译;艺术性;创造;美
文献引用格式:
祝一舒. (2023). 翻译艺术与求美之道——兼析许渊冲文学翻译“三美”论.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96-104+147.
10
基于语料库的《阿Q正传》俄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韩 丹 张志军
摘 要:本文基于自建的《阿Q正传》俄译本语料库,对比分析了瓦西里耶夫和罗戈夫两译本词汇、句法层面的计量特征和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异同。本研究验证了有关罗戈夫译本参照了瓦西里耶夫译本的论断,同时利用详实的数据证明了前人研究的部分结论存在有待商榷之处。研究发现,总的来看,两译本在词汇丰富度、词汇密度与句子长度等计量特征方面几乎没有差异;但对比两译本各章节具体数据发现,两译本各章节在词汇丰富度、词汇密度方面有明显差别。在社会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方面,瓦西里耶夫译本趋于归化,罗戈夫译本趋于异化。
关键词:《阿Q正传》;俄译本语料库;翻译风格
文献引用格式:
韩丹&张志军. (2023). 基于语料库的《阿Q正传》俄译本翻译风格对比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105-116+148.
11
卡夫卡与流散文学
曾艳兵 许小燕
摘 要:20世纪 80、90年代,流散文学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卡夫卡是一位主要生活在欧洲中心城市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算不上一位典型的流散作家,因为他并没有“切身流散生存经历和体验”,他的作品也并没有明确“表现个体流散或群体流散生活”,但是,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明显的“流散性”。卡夫卡是一位在流散大潮中出生、生活和成长的作家,这必定影响并塑形了卡夫卡独一无二的创作今日蓬勃发展的流散文学风格。从卡夫卡这里我们可以溯源流散文化传统,也可以从卡夫卡那里找到今日蓬勃发展的流散文学源头。
关键词:卡夫卡;流散文学;流散性;犹太民族;《起程》
文献引用格式:
曾艳兵&许小燕. (2023). 卡夫卡与流散文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117-125+148.
12
危机、共情、共同体——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文学中的
家园政治
徐 彬
摘 要:“危机”是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文学的叙事主题,具体表现为:家园“焚毁”、战争亡国和历史入侵现实。与上述危机的描写相对应的是作家对特定共同体消逝后英属加勒比人二次流散的批判性反思,对共情机制构建跨种族命运共同体重要作用的探讨和对家园与共同体生活之历史属性的强调。就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作家而言,共同体因危机而亡也因危机而生,共识与共情是流通于共同体之中的价值话语和建设家园与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文学;危机;共情;共同体;家园政治
文献引用格式:
徐彬. (2023). 危机、共情、共同体——现当代加勒比英国流散文学中的家园政治.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126-135+148.
13
从形式描述到意义解读——论尼尔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
李亚飞
摘 要:亨利克·斯科夫·尼尔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并非只是停留在纯粹的形式描述层面,同样关注了非自然叙事的意义解读。在界定非自然叙事时,尼尔森同时考虑到非自然叙事作为一种特殊叙事形式的美学价值和读者的理解问题,强调非自然叙事对叙事形式边界的拓展,并由此提出非自然化阅读策略,认为读者在理解非自然叙事时应当跳出基于经验生活的种种认知框架,拒绝将文本自然化为一种对真实生活的再现,以获得新颖的批评洞见。尼尔森的非自然叙事学是在叙事形式不断拓展的宏观语境中得以逐步确立,其基于非自然叙事而建构的叙事诗学同样能够反向阐释那些在修辞形式上呈现出新特征的叙事实践,并由此在更深层次上对理解文学史的发展提供一种形式论意义上的视角。
关键词:亨利克·斯科夫·尼尔森;非自然叙事;非自然化阅读
文献引用格式:
李亚飞. (2023). 从形式描述到意义解读——论尼尔森的非自然叙事理论. 外语与外语教学(01), 136-14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