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有牺牲多壮志》|| 鲍国安/张丹丹、鲁莹/段宜芳两版深情朗诵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作者 |  牛嵩峰、李翚   


朗诵:鲍国安、张丹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o0177npninx

 

朗诵:鲁莹、段宜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q05496e0k84


1990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毛泽东同志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柜子里面装的是毛泽东亲手珍藏的毛岸英同志的几件衣服,有棉衣、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这些物品,不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收拾的,甚至他们连看都没有看到过。

 

从毛岸英牺牲到毛主席逝世,隔了26年,我们不知道,他是在怎样的悲痛和寂寞中,把儿子的这些衣服珍藏在身边。这26年里,主席在北京的住处至少搬了5次,我们也不知道,他又是怎样小心翼翼瞒过了工作人员,没有让任何人经手过这些衣服。



当这些衣服再一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距离毛主席逝世,也过去了14年。一个老父亲对离去的孩子的思念,就这样被默默地压在衣柜底下,沉默了近半个世纪。


面对这些衣物,让我们对那些熟悉的故事,对毛主席父子之间的深情,有了更多的感受。



1950年9月, 28岁的毛岸英奔赴朝鲜参战,34天之后,他牺牲了。在各种影视剧里,我们最熟悉的是这样的场景,当毛泽东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他沉默了很久,才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战争嘛,总要有牺牲的。这没有什么。”


可这些衣物呢?夜深人静,等到所有人都离开,一个老年丧子的父亲,独自一个人把孩子留在家里的衣物,一件一件叠好,收起,放到衣柜深处。这一切,是在那个悲伤的消息传来的夜晚吗?



我们很多人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当有人建议把岸英的墓迁回国内时,毛泽东说:“不必了。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吧。”作为一个领袖,他只能拒绝这份好意,并且在文件上写下这样的字句:“把岸英的遗骨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烈士一样,掩埋在朝鲜的土地上。”


可这些衣物呢?一个把儿子的袜子和毛巾都视若珍宝的父亲,怎么会不想让儿子回来呢?他是否曾经在那些夜里,像每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一样,把这些衣物一件一件地拿出来,轻轻抚摸。这些衣物上,是不是也曾浸染过一个男人的眼泪呢?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敢深究,我们不忍细想。




真正痛彻心扉的伤口,是一个男人拒绝任何人分担,禁止任何人触碰的。


隔着这么远的时空啊,当这些衣物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才有机会去还原一个父亲的爱和痛,而这份深情,作为儿子的毛岸英再也感受不到了。


历史总是有太多令人心碎的巧合。当毛泽东悄悄藏起对儿子的思念时,他不知道的是,几十年前,他的妻子杨开慧,也把对丈夫的牵挂,藏在了老家房子的砖缝里。


在毛泽东1927年告别妻子之后,由于书信不通,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杨开慧只能把对丈夫思念写成诗句:“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念我远行人,何日复重逢?”

 

他们终究没有重逢。毛泽东终其一生,也没有看到妻子的这些文字。


似乎早有牺牲的准备,杨开慧把自己写的这首题为《偶感》的诗稿和其他散文,藏在了长沙板仓镇杨家老屋墙壁的砖缝里。

1930年,杨开慧烈士牺牲;直到1982年翻修房屋时,这些文字才偶然被发现,得以重现人间。



此时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过了53年,距离毛泽东离开人世过去了6个春秋。这四千多字的手稿,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陈迹斑斑。一个女性的爱情火焰,就这样在黑暗的狭小空间里,独自燃烧了半个多世纪。


妻子对丈夫的爱,父亲对儿子的爱,都曾这样被时间悄悄掩盖,在“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家国叙事中,它们深藏幕后,静静等待。




这些信件和衣服何其不幸!它们承载的绵绵亲情,再也没有机会-被它们的主人细细品读。


这些信件和衣服又何其有幸!它们让我们有机会,去感受一代伟人撕心裂肺的挚爱,为那段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做出了最最温柔的注脚。




1959年,在杨开慧牺牲29年,毛岸英牺牲9年之后,毛泽东终于回到了故乡,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为有牺牲多壮志",牺牲两个字,写得多豪迈,下笔那一刻心有多痛。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个敢字把多少风云一笔带过,你懂,你就知道新中国这三个字,有多重。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