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晓》孟浩然

常世伟朗诵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3-05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春晓

作者:孟浩然  赏读:常世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的《春晓》诗作本身即堪称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意象。千百年间,只要有人提起“春晓”二字,甚至不必尽知诗作的具体内容,人们立即就会本能地将其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美丽年华的叹惋联系在一起。一代诗人的《春晓》成了美丽、活力和经典的同义语,生命之爱永恒。这首诗的前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春眠与春声,诗人在温馨的春夜中酣睡,浑然不知旭日临窗,朦朦胧胧中,满园的鸟啼唤醒了春天的早晨,也唤醒了诗人的春夜长梦。所谓“闻啼鸟”亦即“闻鸟啼”,为了押韵,词序作了调整。远近应和、宛转起伏的鸟鸣吸引着诗人感受室外的一派勃勃生机。鸟儿最先知道春天醒了,苏醒的诗人欣欣然沉醉春风与春声。

 

诗作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诗人对昨夜潇潇春雨的追忆。昨夜霏霏烟雨不留痕,却有落英遍地,让人想见夜的静谧,春的凄迷。这同样是写春之声,潇潇春雨可能有声,落英遍地可能无声,有声、无声之间我们似乎听见了诗人心中对落英缤纷的一声叹息。那一声叹息很轻、很轻,生怕惊动春夜的宁静,生怕惊动春夜的迷蒙,却应和了风雨过后的满园春色与春声,真正的春之声,其实是心之声。


 

孟浩然将中国山水诗提升到新的境界,主要表现在,诗中的情景关系,不仅仅是彼此衬托,而是水乳交融。就如此诗:鸟啼、风雨、落英其实都是诗人心境的诗意呈现,都是物我对话的结晶。同样写春景,诗人不写色,不写香,只写声,正是为了突显诗人心之感悟。一句“花落知多少?”道尽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的无尽婉曲。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显示出生命的意象,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春晓》的风格行云流水,《春晓》的语言自然天成,《春晓》的意蕴悠远醇永。最经典、最美的,一定是最简单、最纯粹的,最经典、最美的,也一定是最悠远、最醇永的。

 

《春晓》的咏唱是青春自由时代的生命的咏唱。尽管伤春、惜花,但诗作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不低沉哀婉,诗人园中的那一片“百鸟争鸣”象征着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的青春畅想。

 


孟浩然(689——740年),今湖北襄阳人。曾漫游东南,徜徉山水。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作品取材范围广大,重“兴象”而洒脱自在,将中国山水诗提升到新的境界,有《孟浩然全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朗诵者简介:

       常世伟——现任国际城市文学学会朗诵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联合国非官方事务办公室23位签约朗诵艺术家之一.中国新诗百年优秀朗诵艺术家。获得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论坛暨大型《仓央嘉措史诗朗诵音乐剧》特别贡献奖。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常世伟朗诵精彩回顾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名家朗诵 ||《小石潭记》柳宗元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骆宾王《咏鹅》赏析

《爱莲说》周敦颐

《清明》杜牧

《山居秋暝》王维

《静夜思》李白

《凉州词》王之涣

《悯农》李绅

一去二三里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