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重拾古典诗歌的精神内涵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观众们不但从中获得了知识,也重新发现了古典诗词的独特美感。但是这个节目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我国古代曾有“诗国”的美誉,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诗歌宝库,而如今的古典诗词却处在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今天的人们不要说写作诗词,连看懂都要颇费些工夫。广为人们所熟知的诗词只是课本中出曾现过的寥寥几首,诗词与人们的生活似乎完全割断了联系。
诗词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到底扮演者什么角色,在今天的生活中又为何被边缘化了呢?我们特别约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老师,和我们聊一聊古典诗词的今与昔、盛与衰。
今天我们用纯文学的眼光来看待诗歌,更强调的自然是诗歌的感情作用。其实在古人的生活中,诗歌的社会功能往往更加重要。诗歌是古代的士人们谋求出路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相互交际的重要工具。
其次,诗歌也是文人展示才华、自我推荐的一个工具。这种“展示才华”不是像我们今天说的“拽文”、卖弄,而是有着切实的社会作用的。唐代的科举考试不像后来一样严格,当时的主考官们除了根据考试的试卷外,还会参考考生平时的作品、才誉来决定是否录取。这就产生了“温卷”或者叫“行卷”的风气。
简单来说,考生们为了增加及第的可能,往往会把自己平日写作的诗文加以选编,抄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主考官或者有影响力的达官贵人,以求推荐。在今天看来这当然是一种舞弊现象,但是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我们熟悉的诗人们几乎都做过这种事情。
吴冠中画作
何止是面对高官,在巴结皇帝时都会将诗歌当做敲门砖。杜甫在给玄宗献三大礼赋时,在《进雕赋表》中曾特意强调自己“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这些故事既反映了唐代社会整体上对诗歌的重视,也说明了诗歌对于古人的仕进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再者,诗歌也是朋友之间赠答或送别很重要的一个手段,甚至还可以扮演书信的角色。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翻开古代诗人的诗集目录,会看到大量的以“赠某某”、“送某某”、“和某某”为题目的诗歌,它们都反映了古代诗人们相互交往的经历。像我们熟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或者是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反复唱和的诗歌,都是这种交往的真实记录。古代的文人甚至会以诗代信,用精致、细腻的诗文取代冗长的书文,来表达自己真切的情感。
古人对于诗词的教育始终处于一种特别重视的地位,“不学诗,无以言”嘛。孔子教学就用《诗三百》,汉代开始就把《诗三百》列为“经”了,唐宋以后,近体诗更是跟考试挂上了钩。诗歌在古代既是人才选拔、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又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教育资源,因此诗歌的教育、诗歌艺术的教育就成了古代文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素。但是诗词的教育在当代,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要素,它只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一个课程出现的,只涉及了古代诗词文化的一小部分,只是作为了解中国的文化的遗产而出现的。
相对于其他的文化遗产,譬如说文物收藏、书法,诗歌对人的要求更高。诗歌写作与散文写作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它要接受一种专业化的训练。诗词的写作和鉴赏都需要掌握音韵、格律、对仗等等一系列严格的规则。所有人都有一种意愿,希望用一种有韵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恰好是表达情志的完美形式。但是没有受过训练的人随手随口创作出来的所谓的绝句或者律诗,它往往会是不合乎规则的,让专家一看会说这首诗是个“假诗”。这种规则上的高要求,就使得一般的读者对于诗歌处在一种既望而却步,又很想亲近的两难境地。
吴冠中画作
所以古典诗词这样一种文化遗产,对很多人来讲,它既让人乐意亲近,又是“高冷”的阳春白雪。在我们当前的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正需要这样的阳春白雪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这就带来了一个很困难的课题,如何才能让过去的古韵用于今天的生活。
对此,学者们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像霍松林先生提倡的“中华新韵”,就是用今天的普通话的音韵来取代古代的平水韵,建立一整套更适合普通人掌握的一种韵法。但是声韵可以改革,格律和对仗仍然需要系统深入的学习,驾驭诗词语言的思维和能力也需要经过训练。因此在当代重新推动古典诗词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典诗歌既是艺术的产品又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容量很大。从艺术上来说,它蕴含着中国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着古代人的意志、情感和趣味。从历史文本的角度来讲,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一些古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境,并基于此而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社会与生活。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记忆历史的方式。当你通过读史书来了解中华民族,或通过读古代的哲学著作来了解中华民族,与通过读诗词来了解中华民族,这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收获。
你翻看历史,“安史之乱”前后打了八年,“八年”只是两个字,一秒钟你就念完了,念完也不会留下什么概念。但当我们翻开当时诗人比如杜甫的诗集,诗中清楚地记载了这八年之中整个社会剧烈的动荡、无数人民深重的苦难,千载之下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切身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残酷与惨烈。这就是诗歌具有的独特力量。
古典诗词中记录着中华民族对自我的表达、对世界的表达,它从一个更敏感的层次上来展现这个民族的特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没有必要去苛求你必须去掌握过去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但是我们可以表达一种意愿:如果你能掌握这种方式的话,也许能够使你的存在更接近于中国文化的本质所在。
一百多年来,大量的强势的西方文化不断介入——这我们当然不拒绝。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都是乐于吸取的。许多外来的文化形式之所以强势、受到欢迎,正式因为它们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用更先进的、更前卫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的新型文化的理念。
吴冠中画作
越是在这样一个外来的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时候,我们越是要关注一个问题:对我们自己的民族的方式和民族的文化,到底应该对它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首先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来建构自己的文化的基础?我们应当用什么来构建个人的、社会的乃至于整个文化的自信?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就扮演了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它表达方式的独特、储存内涵的独特,还是它的这种吟咏的状态、它对于自己这种诗歌形式的苛责的要求,都使得它成为世界古代文学遗产中的一个特别凸显的特色样式。如何继承古典诗词,恰恰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拥趸是历史的拥趸,唐人中有对汉诗和魏晋诗的拥趸,明清的时候也有对唐诗和宋诗的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在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的角色,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它从来就没有狂热过,也没有冷寂过,它始终以常态的方式存在着。尽管曾经有一段政治时期,对古代的文化有一个偏见的认知,使我们一度忽略它,而现在呢,不是再次地掀起了喧哗,而是回归了正文。
不只是央视,现在许多电视台都在播出诗词类、文化类的竞技类的节目,这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能够看到,现代的传媒方式在推进古典诗词传播当中,具有一种摧枯拉朽的作用,一日千里、不可阻挡。这个现象说明,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传媒的正确引领下,一定会发挥更巨大的作用。在这个古典文化普遍复兴的时代,这是古典诗词所面临的一个特别的机遇,也是特别要把握的一个机遇。
文章来源于:章黄国学:(zhanghuangguoxue)
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