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台北故宫》合集

请点击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点击下面标题即可收看:

《台北故宫》01 国宝迁台
《台北故宫》02 北沟烟雨
《台北故宫》03 青铜记忆
《台北故宫》04 釉彩千年
《台北故宫》05 瓷中繁花
《台北故宫》06 玉润华光
《台北故宫》07 巧夺天工
《台北故宫》08 翰墨风雅(上)
《台北故宫》09 翰墨风雅(下)
《台北故宫》10 云山深处
《台北故宫》11 传世珍籍
《台北故宫》12 承古开今



纪录片《故宫》合集(共12集)

百家讲坛:《大故宫》合集(共4部,81集)



台北故宫历代禽鸟图,生动之极!


古代画家习惯将禽鸟称为“翎毛”,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有超过两千件以上,以翎毛为描绘对象的古画,形式多样。历代著名画家,如黄筌、崔白、崔悫、李安忠、马麟、吴炳等,均善画翎毛,并有形神兼备的杰作传世,为禽鸟百态留下了最佳的剪影。


01五代 黄筌 苹婆山鸟


纨扇形的画面中,一只粉红鹦嘴跃上枝头,活泼轻盈的身形,衬托着熟透了的苹婆果,营造出无比圆满的意象。叶片的转折,描绘得极为细腻生动,以赭墨点染的枯蚀小洞,感觉尤其写实逼真。



本幅收在《艺苑藏真》册。右方籤题,注明作者是北宋初年的黄筌(约903-965),不过依据画风研判,作品时代应该更近于南宋的院体画。画面构图与北京故宫藏南宋林椿(1174 -1189)的方幅《果熟来禽》酷似,反映出宋代画院经常会出现“一稿多本”的现象。



02宋 惠崇 秋浦双鸳



惠崇(约965-1017)是北宋画僧。擅长画精巧、富有诗情的小景画,尤其长于描写秋天的景色。



本幅选自《历朝画幅集册》,描绘一对小水鸭(原题误为鸳鸯)驻足在河岸边歇息。画家透过枯萎的荷叶与芦苇,点出初秋的时节,淡雅的设色,更为画面平添萧瑟宁静的气息。



小水鸭的羽毛以细笔点簇,将蓬松感表露无遗。而墨笔勾勒的芦苇,则和用没骨法表现的荷叶,互成劲拔与秀润的对比。虽然无法肯定是惠崇真迹,仍不失为一件耐人寻味的宋代小品杰作。


03宋 徐崇嗣 枇杷绶带

本幅收在《艺苑藏真》册,画上无款印,题籤订作徐崇嗣(10世纪)。崇嗣为徐熙(9-10世纪)孙,金陵(南京)人。《图画见闻志》谓其擅作没骨花,直接以彩色晕染,取代墨线钩廓。


在纨扇形的画面上,一只头呈蓝黑色、身躯雪白的绶带,停歇于结满枇杷果实的枝梢,转头回望,与作抛物线下垂的尾羽,形成了绝妙的S形曲线。枇杷果、枝叶与鸟羽,采用勾勒填彩的画法,虽极工致写实,但与没骨法无关,据此研判,画者应另有其人。


04宋 崔白 画枇杷孔雀


崔白(活动于11世纪)字子西,豪梁(今安徽凤阳)人,宋仁宗时(1022-1063)选入画院担任艺学。善画花鸟,承继徐熙、黄筌二家基础,笔法兼具工谨与粗放两种风格,富有自然的野趣,院藏作品以《双喜图》最具代表性。



本幅无作者款印,《石渠宝笈三编》订为崔白。画绿孔雀一对,一只停歇在枇杷树干上,另一行走于花丛间。上方并有绶带、黄腹山雀陪衬,太湖石旁盛开着各色花卉。画面异常热闹,富有装饰性,与崔白《双喜图》的清淡疏秀互异。



05宋 崔悫 杞实鹌鹑


崔悫(11世纪)是安徽凤阳人。北宋神宗时(1067-1085在位),在宫廷画院任职。他和哥哥崔白(11世纪),两人都擅长画花鸟,也享有极高的名声。



本幅收在《唐宋元画集锦》册。画上并无作者款印,是否真是崔悫所绘,仍有待研究。不过由于右上角,钤有元代的收藏印“都省书画之印”,所以作品的时代,应不会晚于宋。



画中的鹌鹑与蝼蛄,均不先勾勒轮廓,直接以水墨点染,感觉格外古朴典雅。这种“落墨”画法,在宋画中尤其罕见而难得。


06宋 李安忠 竹鸠

李安忠(1119-1162),初任职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画院,靖康乱后,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复职,授予金带。



本幅收在《纨扇画册》,旧题为竹鸠,但此画中的禽鸟其实应是楔尾伯劳。右下方竹叶间,有小字款署“武经郎李安忠画”。



伯劳与翠竹採用双钩填染法,线描细劲而赋彩温润,将鸟羽蓬松的质感,刻划得极为传神。棘枝则用没骨法,于追求形似之外,亦带有写意的笔调。类此既精准又富变化的手法,确实是两宋画院过渡时期的典型风格。

07宋 吴炳 榴开见子



吴炳(12世纪),毘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宋光宗绍熙(1190-1194)初任画院待诏,善作折枝花鸟,彩绘精致而富丽。 



本幅收在《宋元集绘》册,右方叶隙间藏有吴炳款。在纨扇形的格局中,画石榴枝上结着两枚业已熟透的果实,爆开的那枚,还可看见里面嫣红色的浆果。枝梢,停驻了一只白眉鶲,探身回首的模样,姿态极为轻盈婉约。中国常借石榴来象征圆满、丰盛与多子多孙,所以此作于展现自然生态之外,也蕴含有祝愿吉祥的寓意。



08宋 马麟 暮雪寒禽


马麟(1195-1264),钱塘人。为马远(1190-1224)之子,能秉承家学,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曾任画院祇侯。



本幅选自《名画集真》册,右下角有马麟款印。画寒冬暮雪,山壁间延伸出枸杞荆棘与翠竹,一对黄尾鸲栖息于荆枝上,相互依偎着取暖。



积雪处兼用留白与染粉法,映衬着红色的果实,与黄色的鸟羽,平添暖意与活泼生意。荆枝的线条转折处多呈锐角,俨然带有马远拖枝的笔意。左上方题句则出自宋宁宗,书画交相辉映,益觉画中有诗。


09宋 马世昌 银杏翠鸟



马世昌为南宋宫廷画家,生卒年不详。


本幅收在《历代集绘》册,马世昌的名款,以小字细笔题于画幅右方。斗方格局,画一对叉尾太阳鸟,驻足于银杏树的枝梢,姿态一俯一仰,形成回旋的律动曲线。


银杏的果实与枝叶,殆以石绿搭配汁绿填染,益发衬托出翎毛鲜艳华丽的身形。叶片的钩筋与转折,用笔极见细腻生动,反映了宋代画家审慎观物的创作态度。



10宋 法常 写生


法常(13世纪),号牧谿,四川人。居天台山万年寺,是无准师范(1179-1249)弟子。善画龙虎、猿鹤、人物。形象简洁,不假修饰,作品颇多流传于日本。



本件长卷以没骨法写花卉、蔬果及翎毛小景。画中禽鸟有八哥、环颈稚、珠颈斑鸠和群聚飞舞的麻雀。虽笔墨简率,但对物象观察深入,故能兼得自然生态灵动的趣味。款署“咸淳改元(1265)牧谿。”拖尾并有项元汴(1525-1590)、僧圆信(16世纪)、查士标(1615-1698)题跋,及多方明清文人的收藏印,是流传有绪的名蹟。



11宋人 竹树驯雀


本幅选自《宋人集绘》册,无作者名款。原本为纨扇,后来改装成册页形式。画三只麻雀,一母二子。母鸟口中衔着刚捕获的小虫,将将飞至,两只幼雀则张口振翅,嗷嗷待哺。竹树和荆枝的线描极见挺劲,并由于鸟儿的停驻,彷彿随之上下摆荡。



宋代的花鸟画家,对形象的观察入微,不仅形象细腻逼真,尤其充满了鲜活的情态。就如同这帧小品,能够传达出竹枝的弹性,以及三只鸟的亲密互动,让欣赏者的目光,深深为其所吸引。



12明 吴彬 文杏双禽图


吴彬(16世纪中期),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万历间(1573-1620)以书画擅名,所作人物、花鸟、山水,皆锐意创新,不为古人所囿。



本幅画杏树的老干自右侧斜出,一对鸳鸯相互依偎并立于枝上,情意俱足。树干虽已蚀空,枝蕊却依旧繁茂茁壮。上方另画细枝上挑,树梢断折处,吴彬的款印即暗藏于其间。


鸳鸯本为水鸟,甚少画成栖枝之景,此作无论布局、立意均甚奇谲,加以笔墨细谨而设色古雅,凸显了画家与众不同的个人风格。



13清 郎世宁 花阴双鹤


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十九岁入天主教耶稣会为修士,并曾学习西画和建筑。廿七岁来华后,以擅长绘事,任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宫廷。画法能于中国传统中,加入光影透视法,设色浓艳,加上西洋的写实训练,致令形象益为逼真。



本幅画一对丹顶鹤陪伴着两只羽翼未丰的雏鹤,漫步于花丛间。鹤的姿态和羽翼,描绘得栩栩如生,毛色并浮现出光泽。这样的拟真画法,同样运用于画中植物,如蔷薇和鸢尾花,均有极细腻的描绘。



14民国 林玉山 双鹑图


林玉山(1907-2004),台湾嘉义人。曾东渡日本,师事堂本印象(1891-1975),研习远源于唐、宋时期的工笔画技法。日据时期即入选台展,赢得“台展三少年”之一的美誉。光复后,长期任教于美术院校,是台湾深具影响力的前辈画家。


通幅以勾勒填彩法,画一立一卧两只鹌鹑,周围伴生着绿竹、石竹、桔梗等草花。禽鸟与植物,形象真实,鹌鹑身上的羽毛,钩染尤其细腻生动,洋溢著宛如宋画般典丽秀雅的风致。



图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