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

请您关注➤ 古诗词文欣赏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



暮秋独游曲江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与我一起品读千古最美情诗。

我们讲这个情诗系列,前面总是引用欧阳文忠公的那句名言作为开场,“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虽然有时候我们也把它演绎为“人间自是有情痴,此爱不关风与月”。但欧阳修的原句,他《玉楼春》词中的原句确实是:“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所以我们讲美丽的爱情,但其实在爱的背面,其实就是恨。

人世间的无奈往往就是如此,爱之深,往往就恨之切,爱有多少,恨往往也就有多少,有时候一段真正刻骨铭心的爱,往往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与此恨都是绵绵无绝期”呀!那我们今天就来讲一首有关恨的情诗,那就是李商隐著名的七绝情爱小品《暮秋独游曲江》,诗云:“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我们常说知人论诗,知人论事,这是非常关键的解读诗歌的方法。但有时候呢,很多事情过犹不及,往往会产生利弊互现的结果来。就比如这种知人论诗的解读方法在这首诗里头,有的人看到两句“荷叶生时春恨生”和“荷叶枯时秋恨成”,那么就有人揣测,这个李商隐曾经有一个年轻时的恋人,名字就叫荷叶,甚至还有人推测,这就是他的初恋情人,所以他的这首《暮秋独游曲江》之所以上来写了两个荷叶,是因为要写给他的初恋情人,那个名字叫荷叶的初恋情人的。如今我们知道这种推测毫无证据,纯属无稽之谈!李商隐爱写荷叶不假,除了这首“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著名的还有我们此前说过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但是写荷叶就一定有一个叫荷叶的初恋情人,那么周敦颐写《爱莲说》岂不是非得有一个名字叫莲的初恋情人呢?

通过前此我们解读李商隐的生平,解读他的《无题》系列与《锦瑟》,包括他的名作《夜雨寄北》,其实我们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了李商隐的生平。所以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不用去在乎这种所谓的“初恋情人荷叶说”。其实这首诗特别值得关注的倒不是首联里的两个“荷叶”,而是首联里的两个“恨”字。荷叶生时,春恨即生,荷叶枯时,秋恨又成。那么为什么见不到爱,却都是恨呢?其实这与生命的本质,甚至与情爱的本质有关。当然要看透这种本质,首先我觉得应该回头去看那个诗题,你看他是在哪里写的这首诗呢?

“暮秋独游曲江”,这个曲江当然就是长安的曲江了。曲江在唐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秦汉时即为名胜之地。秦汉王朝在此修建离宫别馆(正宫之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出处: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於是乎离宫别馆,弥山跨谷。”),但当时此地仅有泉水,又距城区较远,故秦皇汉武在这个地方并不常出入。到了唐开元年间,玄宗命引异峪之水入曲江,曲江水量剧增,遂为长安最大的名胜风景区。《太平寰宇记》说:“因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原来得名之所以叫曲江,就是把它比作扬子江。曲江之南有紫云楼、芙蓉园,其西有杏园、慈恩寺,其北还有夹城、复道与兴庆宫、大明宫相通。两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花卉环绕、烟水明媚,所以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出游之地。杜甫著名的《丽人行》,所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其实说的就是曲江池畔。

如今西安还有一个曲江乡,当然说到曲江乡,它倒不只是因为有曲江,而是因为有曲江池的遗址而得名。曲江池,原名芙蓉池,它旁边的花苑就被称为是芙蓉园,但曲江池事实上并非只是一个江池,它还是一部重要的作品。这部原名叫《一枝花》后来名曰《曲江池》的作品,写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它演绎的是妓女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的故事。这个故事情节起伏、波折不断,据白居易所记,他当年和元稹都曾听艺人说唱过这个《曲江池》的故事,说是三个多时辰还没有说完,可见它内容的丰富。后来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把它改写成了著名的传奇,也就是《李娃传》。

《李娃传》在唐传奇中影响极大,后来有很多元明时期的戏曲都以其为主本。《李娃传》其实说的就是一个恨与爱的故事。荥阳公子赴京应试,在京城与名妓李娃相爱,结果其实却是被李娃与其鸨母所骗,耗尽钱财之后,不仅功名无果,而且最后还被老鸨扫地出门。荥阳公子流落回乡之后,几乎被其父鞭挞致死。这个曾经被称为千里驹的荥阳公子,因一段他所谓一厢情愿的爱情,最后跌入人生的低谷,不仅人生功业无望,而且还因败坏门楣被赶出家门,最后流落街头,贫病交加,形如乞丐,状似孤魂。

后来于饥寒交迫中沿街乞讨,又与李娃重遇。李娃见荥阳公子落拓如此,不禁良心发现,欲全力资助荥阳公子摆脱人生困局。而荥阳公子也在李娃的此番照顾之下,重拾人生志向,发奋苦读,最终“一登甲科,声振礼闱”(一举考上了甲科,名声传遍了礼部)。而荥阳公子最后终得父子相认,荥阳公子也以明媒正娶将李娃娶回家中。不论前此如何坎坷,如何分裂,如何矛盾,最终都是最俗套的大团圆的结局。但是回头看李娃的行为确实非常有意思,当年荥阳公子锦衣玉食、裘马轻狂、丰神玉朗进京应试,对李娃一见倾心之际,李娃却只是与他逢场作戏。而荥阳公子因为她最终流落街头,饥寒交迫、生不如死,对李娃唯余恨意之际,李娃见到他却因为同情而悔恨过往,最终不仅扶持帮助,还深深爱上了这个落拓的荥阳公子。这种爱与恨的反差,就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从此也得以窥见人性中,尤其是人性的情爱世界里一些独特的东西。所以《李娃转》在唐传奇中极为独特,在后世影响也极其巨大,我想或许道理就在于此,在于她对爱与恨的反转,在于她对人性深处那种爱与恨的心理与情绪的深刻刻画!

当然,我们不知道李商隐在曲江池畔看到曲江池水缓缓东流,写下“荷叶生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过《曲江池》、《一枝花》和《李娃转》。但是他对“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却无意中触及了那个爱与恨的永恒命题!为什么春恨、秋恨会连绵不绝呢?原因只在于我们身体里的那颗心灵、那种灵魂所寄予的一段生命。“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只要这身体还在、这生命还在,那种身体里的冲动、渴望、希冀、失落,那种对情爱的诉求,以及对过往乃至对现实的不甘,便会如那江头的江水,滔滔汩汩,在内心、在灵魂深处永远回响。

事实上,这种人生如水、逝者如斯,但爱恨却与生命始终相随的状态,大概是红尘中的生灵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悲哀与无奈!幸运的人生是爱意能包容、升华恨意,而大多数的人生只是爱恨交织。当然,最不幸的人生则是恨意充斥着灵魂,填满了全部的生命空间。比如李商隐同样咏史名作《南朝》中提到的那个 “只得徐妃半面妆”的徐妃,他的《南朝》诗云:“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用一个女人的命运、用一个女人的心情与人生来慨叹一个时代和那个东南半壁的王朝。李商隐对人生、对历史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啊!这个只得半面妆的徐妃,其实也是人生“春恨即秋恨”,只得“怅望江头江水声”的生命典型。

徐妃,名曰徐昭佩,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正妻,虽然是正妻,她却没能被册封为皇后。说起萧绎与徐昭佩的情感婚姻生活,那正所谓是人间不幸的典型。萧绎娶徐昭佩时,徐昭佩的祖父是南朝齐的太尉,到了南朝梁的时候,他的父亲做到侍中、信武将军,所以,虽嫁入皇门,但是两家还算门当户对。当时萧绎是湘东王,所以徐昭佩嫁过去也就变成了湘东王妃,想来当时两人还是情投意合、琴瑟相谐的,因为没多久,徐昭佩就为萧绎生下了湘东王世子萧方等和女儿益昌公主。可是后来,后来当湘东王萧绎眼见着自己的老爹梁武帝萧衍困死台城,却不施援手、坐享其成、赚得帝位之后,那些繁华喧嚣下的锦衣玉食、那些政治角逐中的人性鄙陋,却活活地埋葬了他们曾经还算平静的生活。

萧绎本人其实才学很高,其实通观中国古代历史而言,萧绎其实可以和李后主、宋徽宗并驾齐驱,可以称之为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具艺术天赋与成就的几个。他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是南朝最重要的藏书家,他还著有《金楼子》一书,在中国文论史上也可以占据一席之地。可这样的一个人,在终于窃得权位之后,却日渐暴露出猜忌、刻薄的本性,他不仅对自己的父亲见死不救,而且继位后大肆诛杀兄弟子侄。后来他又毫无远见、不明智地去撩拨西魏,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江陵城破,萧绎被俘身死。可城破之际,这个一生爱书、藏书的、糊涂的梁元帝,却突然命人将十四万卷藏书,烧了个一干二净,并说是“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所以梁元帝焚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又一次巨大的文化破坏事件。

如果说他在登基之前还颇有建树,但他在登基之后,所做的大多数都是破坏。这和他与徐昭佩的婚姻爱情一模一样,当初努力打拼中的相互扶持还能世子王妃相安无事。即便说不上有爱,大概也没有多少恨,可是当萧绎窃得最高权力之后,这段婚姻所能呈现的也只有恨与破坏。徐昭佩因为萧绎眇一目,也就是有一只眼是瞎的,所以萧绎每次来,徐昭佩就只化半边脸,妆容只画半边脸,所以叫 “半面妆”,所以李商隐才说“只得徐妃半面妆”,这是赤裸裸地嘲讽,赤裸裸地藐视。不仅如此,徐昭佩有时喝得烂醉,还故意在醉后将萧绎吐满一身,萧绎往往大怒而去,恨恨不止。可是萧绎却并不休妻,也不立徐妃为皇后。想来徐昭佩对萧绎也嫌恶之极,也一定别有恨意,她通过半面妆与酒后呕吐的方式,大概也是想激怒萧绎,要萧绎还她人生的自由,可萧绎偏偏不肯还她自由,你以恨来对我,我便以岁月的钝刀与禁锢来报复你、来还给你。这种彼此的伤害,让这对贵为帝王却实为普通的夫妻、让他们的婚姻与生活只充满了无尽的恨,而埋葬掉了所有的爱。

后来她不仅与瑶光寺的和尚私通,又见到萧绎的随从暨季江有姿容,徐昭佩又与他私通,以至于暨季江后来有感慨说:“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著名的成语典故“半老徐娘”的出处。除了这个暨季江,还有一个叫贺徽的人,因为长得漂亮,徐昭佩就把他带到普贤尼寺与之私通,并在白角枕上写诗互相赠答。一时间皇家宫闱丑事惹得举世喧哗。后来萧绎终于在彼此的折磨与仇恨中露出狰狞的面目,萧绎在她和徐昭佩的儿子也就是世子萧方等去世之后,公布徐昭佩的罪名、逼其自杀。徐昭佩自知不能幸免,于是投井而死。萧绎最终以出妻之名,把徐昭佩的尸体还给了徐家,也就是说即使徐妃死了,萧绎也不肯放过她,甚至还要将其出妻,并最后以俗人之礼将其安葬在江陵的瓦官寺,并严令不许任何子女为其服丧。想来这种报复,这种恨意,已进了这个男人心灵丑恶中的极致,但他越是恨恨不已,越说明那个长眠地下、曾经只画半面妆的徐妃,她对这个帝王的嘲讽越是深刻入骨,越是入木三分。这样的一对夫妻,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呀!

我曾在成语大会上解读徐娘半老、半老徐娘的典故时,说过徐昭佩与萧绎的婚姻与爱恨情仇,当时感慨说:“后来彼此成伤害,不如当初不相爱。”可是人世间的无奈往往就在于此,你以为你遇到了一个让你欢喜的人,但你不知道命运交在你手中的最终到底是可以敌过一切的爱情,还是漫长人生里的生活纠缠与爱恨交加,抑或最不幸的是彼此的因爱成恨,甚至种种不肯放手的折磨与不堪,那样的人生真是让人徒留无限的悲叹!

当然李商隐李义山的春恨与秋恨,伴随着荷叶的生与枯,伴随着江水的流与逝,当然有更宽泛的人生感喟与慨叹。可是此身常在、此情不息,在漫漫红尘里,我们该如何救赎我们的爱情、救赎我们的生命、救赎我们曾经遇见的灵魂?当然最好是让世界充满爱。可是便如东坡居士所云“此恨固应知”(出自苏轼《菩萨蛮》“画檐初挂弯弯月。孤光未满先忧缺。遥认玉帘钩。天孙梳洗楼。佳人言语好。不愿求新巧。此恨固应知。愿人无别离。”),只有审视过、体味过人世间的爱与恨,我们才会成长、才会取舍、才会知道爱之不易、恨之难堪,才会在如此艰难的红尘中珍惜彼此的遇见、给予彼此以温暖,“算古今”,莫叫“此恨似连环”(出自刘克庄《满江红•嫌杀双轮》,“嫌杀双轮,驾行客、之燕适粤。也不喜、船儿无赖,载他江浙。荡子不归鸳被冷,昭君远嫁毡车发。叹子规、闲管昔人愁,啼成血。渭城柳,争攀折。关山月,空圆缺。有琵琶改语,锦书难说。若要人生长美满,除非世上无离别。算古今、此恨似连环,何时绝。”)


《天净沙·秋》白朴



图文来源于网络,,音频来自桃李国学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