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出7300张落灰的9区DVD,我又想起了那家碟店 | 云起君

2018-02-08 云起君 枪稿


正版化正在不可逆地进入我们的日常。据统计,2017年有约90部进口电影公映,几大视频门户上,更有数以万计的境外影视剧不断上架。


而相对应的是,“9区资源”的愈发小众化、边缘化。


尽管,其实对海量的老电影、外语片的推崇,始终只是一小撮人的爱好,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遍布城乡的大小碟店,却近乎服务于全体国民。任何影迷非影迷,都可能步入那个拥挤、昏暗、暧昧的小店,从一片片聚碳酸酯塑料碟里,命定一般或不期然地邂逅一部电影。




我的名字叫虹


文 |云起君


作者简介:减重过程里的死肥宅,怼死人不偿命的嘴炮爱好者。



我从积满灰尘的床下翻出了七千多张DVD。想起了那家叫“虹”的音像店、那位长得和贾樟柯一模一样的老板,那个还在医院解剖尸体的店员……

这样的音像店,曾经遍布中国的各个角度,乃至于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我居住的城市里,原先有好几个碟店,但最终顶住房租压力而坚持下来的,只有这一家“虹音像”。这家店市口很好,在城隍庙的南侧门。已经沦为批发市场和大卖场的城隍庙,实际上是一个三不管地带,不仅假货泛滥、卫生极差,每到梅雨季就泛着一股霉味。


百年老店陶永祥、20块一双真皮鞋的商贩和这家专卖盗版的碟店,神奇地开在了一起。


门脸不大,安安静静地放着不那么流行的音乐。在碟店全面崩溃的前夕,虹音像的一半门面分租了出去,变成了半个奶茶甜品店。所以,若不是老顾客,根本不会知道这里主营的是DVD。

碟店,一般都在深藏不露的巷子里


店内很局促,进去之后转身艰难。四周和中央都是货架,铺天盖地摆满了DVD。虽然到了后期也有洋垃圾的BD在出售,但那些不是重点——来自各种碟商的9区DVD才是核心商品


tips:根据DVD分区系统,中国正版DVD是6区碟。而把6区碟“倒过来”,实际上是“盗过来”,就成了所谓的9区碟

9区碟大概长这样(图为小津安二郎的《独生子》《父亲在世时》CC版)


两侧的货架都是一些套装DVD,像是9区套装精品MK、HL以及后期的FH之类。再往里走,是5K出品的大全套系列。店铺最末走廊的货架上,是一些仿制的收藏套装,例如雕像版《魔戒》、旅行箱版《安托万的冒险》、模型版《异形》,甚至是手提箱版《007》。当然,这些包装精美的塑料碟片价格不菲,只有铁杆粉才会买单。


tips:MK:猴王;HL:红龙,当时9区最著名的做精装D9的碟商,后来因为制作工艺问题,碟片大面积氧化,无法读取数据。后合并成凤凰FH;5K,以廉价的导演全集为卖点的碟商。


整个碟店的核心,是一个煌煌大观的“碟池”。里面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各种DVD,并且按照类型片做了大致的分类。现在回想起来,那一个碟池里,大致有3万余张DVD,很少有重复。在9区最为盛行的年代里,很少有你买不到的电影——除非影片本身就没有发行DVD。

每一个碟店都是一个宇宙。


淘碟有淘碟的文化,顾客和碟店之间,也有某种程度的“默契”。


熟客一露面,老板就会心知肚明地招呼后面的伙计拿出“量身预留”的碟片。在碟店的尽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暗间。不消说,里面都是一些“尖货”,非老主顾不能入内。


老板是个中年人,慈眉善目,谈吐很和气,神似贾樟柯。他也凑趣,在店铺的正中央摆了一整套贾樟柯电影。那个时候,贾科长刚拍出了《三峡好人》,在文艺片迷中炙手可热。老板的相貌,也成了一大批影迷玩笑的来源。到了最后,没人知道老板姓什么叫什么,因为大家都称呼他为“贾老板”。后来,听店员说,贾老板早年也是个文艺青年,北漂失败,才回到这个小小的省会城市,开了这个音像店。

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贾老板


去淘碟,一方面是撞大运式的发掘自己未曾想过的电影;另一方面是社交。因为在碟店里,总是能遇到兴趣相投,甚至是口味类似的影迷。在还没有微信,甚至连彩信都没有的时代,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位聊得来的同好,是人生的一件幸事。虹音像有一个店员,是医科大学的学生,解剖尸体之余,他热爱电影、热爱摇滚、热爱骑行。我去虹音像淘碟,在很大程度上,是找他聊天。


每当走到店门口,听到里面在放魔岩三杰的时候,那就是他在上班。这是一个很喜欢“布道”的人,他的口头禅是“电影首先是商业,其次才是艺术”。每当客人问起什么电影,他都会顺带“安利”另一部。有人问《教父》,他会安利《好家伙》;有人问《雌雄大盗》,他会安利《逍遥骑士》。不过,他不懂欧洲片。一次,我问有没有《甜蜜的生活》,他说没有,但在碟池里,我找到了《露滴牡丹开》(《甜蜜的生活》另一译名)

《露滴牡丹开》剧照,这译名竟然有点合适


最让我吃惊的一次,是他有生意不做。一次,一个顾客问“可有某一部韩国电影XXX”。在吾乡的方言体系内,“可有”是一个略带不尊重意味的表达。医生店员当即说没有。等那人走了之后,他对我说,其实是有的,但你问“可有”那就没有,你要问“有没有”,那就有。

比如法国大师特吕弗的《安托万系列》这类,就是文艺影迷的心头好


当时市面主流的DVD按照制式和容量来分,有D5和D9两种。虽然D9价格略贵,但胜在画质清晰,而且往往附赠了花絮,于是更受欢迎。不过,毕竟是盗版,压片工艺、灌制手段,还是有不少问题,碟片往往会出现难以读取、跳帧、卡顿、马赛克的现象。因此,DVD论坛应运而生。在论坛上,有各种碟报、碟评,而影迷就会如是按图索骥。


这些测评,很快就变成了碟商之间骂战。一些专业论坛,实际上就是碟商雇来的枪手骂战的场所。经年累月的拍砖和吵架,枪手水平没有长进,拍砖成了专家。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很多玩家,或是成为了碟商的内部人士,或是成为了水军。当然,英文好的那一群人,自动脱离群众,成了著名网站DVD Beaver的粉丝。

著名的碟评网站DVD Beaver


9区DVD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往往会用“资源整合”的手段,对一部电影的所有版本进行“再创造”。好比说CC版一般是最佳版本,但也有例外。著名的《午夜守门人》,意大利2区在视频质量上要胜于CC一筹,但CC又在花絮、导演评论音轨上不遑多让。于是9区,就会用“意2”的视频混搭上CC的花絮,制作一份“最佳版本”。在那个年代里,中国影迷是最幸福的,用着低廉的成本——当然也包括几乎为零的违法成本——享受到了全世界最一流的电影以及电影版本。


tips:CC,标准收藏版。美国著名DVD发行商,以修复和花絮著称。

一张标准的9区CC碟片


下载的时代很快就来了,一大批玩碟的发烧友,从买DVD变成买硬盘。一些超级玩家,甚至把书架改装成了硬盘库,做上了导轨和抽屉。实际上,恋旧不过是老一批玩家聊以自慰的精神鸦片。谁都知道,凡是在历史上出现的,必然会在历史上消亡。DVD的容量和清晰度,无法满足这个大胃王的时代。而且,谁都承认下载更方便、更便宜,一样有花絮,更何况字幕组也更专业


DVD时代,当然也是有字幕组的。除了3区(港台)或者是6区正版自带中文字幕的外,很多电影都是没有中文翻译的,花絮就更不要提了。给碟商翻译字幕,一般情况下是2毛钱一行。碟商会把从DVD里抽取的原版字幕发给你,在不破坏时间轴的情况下,做完翻译,这活就算完成了。实际上,当时那一批做字幕的,本质与现在的字幕组区别不大,但是水准差距很大。现在的字幕组各种流行用语、金句段子,用得飞起,而彼时,只能老老实实按字翻译。再有ZS这样的品牌,只有“机翻”字幕,不看英文字幕,根本没法看懂


tips:ZS,中盛,著名文艺片碟商,只做D5。制作了大量冷门小众文艺片。在文艺片影迷中,享有崇高口碑。

中盛出品《浮士德》D5菜单界面


其实,那个淘碟的时代,对影迷并不是那么友好。然而,人们之所以回忆过去,乃是在回忆自己在碟店这个空间,与电影之间的不期而遇。记得有人说过,在碟片时代,骄傲的是欣赏,也就是我看过这部电影;而在这个下载时代,骄傲的是占有,也就是我有几十T的数据——至于那些电影有没有被欣赏,就是另一回事了。


时光荏苒,中国各地万千家音像店的生命,渐渐到了尽头。


苦撑了一段的虹音像,也终于不能幸存。到今天,它关张也已十年了。


大街小巷常见的音像货架,如今已经走入了历史


从前开碟店的老板,头脑灵活的,开了网店;头脑更灵活的,转了行——或是餐饮,或是股票——DVD和他们一样,消失在了街角。时代好像狠狠地强奸了一代影迷,在他们刚刚有了电影高潮体验的时候,蓦然关上了一扇门——但另一个时代,转脸又开了一扇窗。


时代巨变,所影响岂止虹音像这样的小店。距离它不远的,是本地的光明影都和艺术影城,这两家电影院也相继被拆。末代皇弟溥杰所题写“光明影都”几个大字,变成了建筑垃圾,其旧址上,出现了一个可以换乘地铁的超级停车场。

从前,“一个女人想要的就是一栋房子,一台DVD机”(来自《放电无罪》)


碟店早已成了历史,尘封在了一批人的记忆里。那些泡着社交网络和下载站成长起来的迷影新一代,虽然在观影上并未有所缺失,可是一张张碟片本身自带的“物质”实感,终究和无形的比特字节完全不同。坐拥书城、坐拥碟城的富足感,那种与陌生人面对面聊电影甚或争执不下的滋味,今人却也难以体会了。


假如说,一个城市都会有一个碟店,那么这一个碟店,贩卖的,绝对不仅仅是一堆DVD……

还有记忆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