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是什么疯狂有钱亚洲人,不过是老美出口转内销

开寅 枪稿 2019-04-02


《摘金奇缘》在北美火得一塌糊涂。


不过,在长居北美的开寅老师看来,一切都是误会。



那些来自唐人街的左宗棠鸡


文|开寅


作者简介:笔名九只苍蝇撞墙。曾在法国学电影,一不留神拿了个索邦大学的电影学博士证书在家摆着看。还曾是九十年代传奇的《戏剧电影报:环球综艺》的创始人之一。



1


在大中华系审美体系中,有一种“亚状态”因为所处地缘的特殊,而一直被绝大部分讲国语的人士所忽略。


但其实到世界各国首都和大城市的唐人街转转,看着在高楼大厦之间孤零零耸立的古怪牌楼、唐宫式的中餐馆、穿着不伦不类混搭中西的服务生、临街座位上攥着筷子使劲怼盘子的金发碧眼男女;


橱窗里挂着油腻大肉的烧腊店、脏的辨不清眉眼堆满国货的廉价超市、挂着大招牌却紧锁门窗的二楼道门会馆,听着粤语白话、福建话、闽南话、上海话、温州话、东北腔和流利不磕巴的Chinglish四处飙飞,和成群结队挎着GUCCI小包戴大钻戒喜笑颜开招摇过市的胖大妈擦肩而过,你大概就会对这种氛围有所体会。


唐人街,岂止是热闹


“唐人街审美”,其实是一种横跨历史被延展了很长时间的临界状态。它既不同于已经改天换地的大陆文化,与带着浓郁地域色彩的台港文化和东南亚华人文化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像孤岛一样存活在强势西方文化的贴身包围之下,怀着既固步自封又渴望被接纳的双重矛盾心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古怪而尴尬的存在:它在现实中为西方人当作橱窗里的摆设一样耳熟能详,但又被隔绝在主流文化之外,鲜有在公众媒介上露脸的机会。


2


一百多年来,很多华人操着各自的方言来到唐人街,只是为了能过渡到另一个理想的“别处”,却不曾想寓居于此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在这块看上去有点像中国但面积只有几个街区大小的飞地上挣扎谋生。


而令人好奇的是,他们说着满口流利英文的子女,那些生来就被贴上Chinese标签却从未真正去过中国的“唐人街二代”,经年累月在这样逼囧的临界状态下生活成长,他们会具有怎样的视野和价值观呢?


这个疑问终于在《摘金奇缘》(更贴近原意的翻译应该是《疯狂有钱亚洲人》)里被大家窥见了答案。


台版译名,简单粗暴


在《摘金奇缘》之前,全亚洲班底出演的美国电影可以用十个手指头数出来。


这其中,王颖的《喜福会》和林诣彬的《火爆麻吉》是比较有名的作品,但也都还在独立制作的范畴之内。


N年前迈克尔·西米诺搭配奥利佛·斯通一起攒的《龙年》请了尊龙出场担纲,但因为主角是无法无天、心狠手辣的华人黑帮,所以一上映就被心理极度脆弱的华埠人士以“丑化”为名怼了回去。


这些还算名噪一时的影片在“疯狂有钱亚洲人”面前统统黯然失色。


后者自2018年8月15日在北美大规模上映后,一直雄霸票房排行榜榜首,获得美国主流媒体电影评论压倒性的好评。


按照片方的说法,这是有史以来美国本土出产的亚裔电影最成功的一部,它很有可能带动一波亚裔好莱坞潮流的大爆发。


《龙年》里的尊龙,因心狠手辣而不被华人接受


3


少数族裔电影是好莱坞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黑人电影。


以去年大获全胜的漫威片《黑豹》为例,电影中的主角无论男女老少好人坏蛋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黑皮肤,仿佛那个世界里其他族裔的人都绝了种。


如果说早年黑人影视作品还带着一定的族裔特色的话,那随着黑人文化的主流化,它的内容也迅速地被白人文化所同化,逐渐演变成除了演员外表的黑皮肤,其核心表达思想和内容和其他美国主流商业电影无甚区别的大众文化产品。


虽然被指政治正确,但丝毫不影响《黑豹》的成功


单看《摘金奇缘》的剧情,会发现它走了和美国少数族裔电影几乎一模一样的主流路线——剧情通俗易懂到了即使听不明白英语光看画面也不会理解有误的程度:


一个在纽约土生土长的年轻华裔经济学教授朱丽秋,跟随拍拖一年多的男友杨力展开了自己的第一次亚洲之旅,却猛然发现爱人是新加坡大富豪的儿子,家里穷的只剩下大把钞票了;


惊讶之余,她却遭到了男友母亲的百般刁难,莫名其妙地被拉进了“有你没我”式的婆媳落水悖论诘问,在纸醉金迷香车别墅的包围下,陷入了满足婆婆还是抢走她儿子的柏拉图式精神纠结当中。


在食物面前,就先不纠结了


4


实话实说,这样“麻雀走进凤凰窝”式的老掉牙当代灰姑娘故事,即使是放在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也不会有多少观众有兴趣去瞄一眼。但当它被包了一层“亚洲皮”,其内涵立刻就变了味儿。


虽然影片的主人公们一再自称是Chinese,但是他们从姿态表情到遣词用句再到思维方式都和我们身边的中国人(无论是流油的富N代还是没钱的穷屌丝)毫无共同之处。


不过在西方观众的眼里,易于理解的麻雀变凤凰的故事搭配上了东方化的外壳,无异于旧酒装上了新瓶


不但熟悉的味道没变,更有甚者,它对于华人物质财富极尽能事的浮夸描绘,更符合了他们对21世纪中国展开的随意想象:


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人逢年过节就在唐人街挂出各种求财招牌,努力了这么多年,你们该变得有钱了吧?


当然,他们肯定是分不清哪些人是从国内跑出来在纽约第五大道大撒币的官富N代,哪些人是在美国多年辛辛苦苦经营小本买卖的“唐人街N代”。


姐穿的,都是money


5


《摘金奇缘》的导演朱浩伟是个典型的美国ABC香蕉人,据说也正是来自开中餐馆的典型华裔家庭。


他和其他唐人街后裔一样,在对财富这个抽象概念很在意的同时,对极大量物质财富的想象力和普通美国人并无二致。


也因此我们在影片里看到的纸醉金迷的财富描绘和美国东西海岸黑人帮派说唱MV里的奢靡场景如出一辙:豪宅、香车、泳池、趴体、直升飞机、游艇、穿露背装的美女和各色夏威夷衬衫的型男。


钱多到烧包,是它唯一想留给西方观众的“亚洲人”形象,一言不合就掏钱摆平(开场杨紫琼就是这么搞定看不起她的酒店前台的),一如西方观众对那些财路不明但大摇大摆招摇过市的少数族裔的印象。


《摘金奇缘》里的场景,像极了黑人说唱的MV


在这一点上,创作者由于对中国和亚洲极度缺乏深入了解,而产生的一厢情愿单调浮夸想象,恰巧和多多少少都有曾经在唐人街充当好奇路人经验的美国普通观众对上了茬,双方一拍即合互相引为知己,让影片产生了爆棚的商业市场效果。


说白了,它成为爆款,和在美国中低层市民中弥漫的“低端东方主义”情结有着不能切割的密切联系。


而“唐人街审美”历经几代所培养出来的对中国和亚洲的错位认知,在此实在是“功不可没”。


6


但《摘金奇缘》依然是用心良苦的商业作品。尽管创作者对亚洲的了解实在有限,但却有效利用了美国大众流行文化中的各个要点。


比如,作为经济学教授的女主角朱丽秋,却是以牌桌前德州扑克专业选手的面貌亮相。


这看起来有些八竿子打不着,但实则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她这个年龄段的亚裔女性公众人物,在美国大众中的知名度实在乏善可陈,找来找去,可能也只有出生在台湾、长在美国的职业牌手Maria Ho在直男直女观众心目中最有代表性了。


把首次亮相时的女主角打扮成她,立马就会让本土观众对她的好感度倍增。


不只是女主角,连杨紫琼都得先搓一把


再比如,WHAT THE FLICK?!的女影评人Christy Lemire形容影片让她最喜欢的点之一是“在很多时刻几乎拍成了一部歌舞音乐片”。


而当我们回味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上海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和穿着各色华丽晚装动不动就整齐划一行动的演员们,与其说他们是在新加坡的豪宅里趴体,倒不如说是群众演员在某个宝莱坞的片场里排练。


而音乐歌舞片,特别是带着异域色彩的音乐歌舞片,在好莱坞一直就是有观众缘的票房保证。


从这一层面讲,《摘金奇缘》仍在走老路


7


当然,影片最合美国普通观众口味的,其实是那保守的意识形态传达。


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群长着亚洲脸的美国人掉在钱堆里,一边不厌其烦地出席各种五光十色的豪华轰趴,一边道貌岸然地正色道:谁稀罕钞票,我要的是爱情。


有钱但不为其所动、愿意为家庭付出和牺牲,才能最终获得财富、爱情和家庭的三丰收,这恐怕也正是通俗化的美国式新教伦理所倡导的核心生活模式。


谁稀罕钞票,我要的是爱情


有意思的是,关于“只有不拜金才能收获财富和爱情”的主题,一个多月前有另一部中国电影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当沈腾在《西红市首富》里迫不及待地大撒币要花光十亿的时候,我们都猛然理解了那个只有大把花钱才能获得更多财富的金钱世界悖论真理,它和《摘金奇缘》里不贪图男友的钱财才能最终嫁入豪门的设置异曲同工


这俩片子都给了观众一个能让他们心满意足的物质和道德双重标准答案:不拜金才能拥金


当然,他们的客观潜在共同目标,依然还都是变的更加有钱。仅仅在这一点上,“唐人街审美”也还算在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8


有一阵我住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贫民区,夏天的傍晚在公共阳台上乘凉,隔壁一个在纽约住了十年的法国小哥走上来问我,吃没吃过一种美味的“中国鸡”。


按说多年来我也是吃遍中国大江南北,但是任凭他怎么描述,我都没法想出这是哪个菜。无奈回屋谷歌了半天,我才发现他说的是那道著名的世界唐人街第一美食:左宗棠鸡


不能怪我迟钝,因为国内无论南北方的菜馆里,都不可能找到这道菜。它是天生为了老外的口味量身定做的,我在国内压根就没吃过。


但是对于在唐人街把左宗棠鸡吃成一种习惯的老外们和香蕉人们来说,它就是中国菜最有代表性的精华组成部分。


《摘金奇缘》就是建构在“唐人街审美”基础上的“左宗棠鸡”文化副产品


风靡国外的左宗棠鸡,在国内却查无此鸡


我们可以说对这样一部夸张的爱情喜剧没必要那么较真,但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却是把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再次挂在了那让人哭笑不得无所适从的身份认知错位上。


不存在如是面貌、思维和情感方式的华裔超级富豪家庭,正如在中国菜系里找不到左宗棠鸡的踪影。


而对于“唐人街二代”来说,把一部分中国人刻画成无所不能又矜持有型风度翩翩的有钱人,很可能是摆脱这简陋唐人街身份的一种方式。


但他们疏于想到的是,在西方人眼中,这种暴发户式的过度狂躁,也只不过是未来世界里某个唐人街文化的标志性产出而已。


仅仅靠意淫对财富的无限度轻松拥有,是无法洗刷掉那漂泊华埠移民的顽固气质的。



THE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感谢铁杆枪粉儿@苏木为昨日推文献策)


相关回顾:

蛆虫的乌托邦 | 开寅专栏

日本电影三观不正?这就对了!| 开寅专栏

邪不压正:姜文用密码写了篇议论文 | 开寅专栏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获奖名单:

贪生怕死的亡命之徒、黄青海、mango、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齐皇

(请以上获奖者在明天20:00前将个人收货信息发送到后台)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