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虚伪的马云和虚伪的李痣,以及996和SM | 杨殳专栏

杨殳 枪稿 2019-05-11


“996”,是最新的一款全民大讨论。


相形之下,娱乐圈的那点扯皮扯淡,真是不值一哂。


不过,诡异的是,我们往往能、且只能在娱乐八卦里实现某种广泛而深入的公众讨论。


所以,娱乐业不止提供娱乐,还是国民情绪的泄洪口。


而从文娱事件里“读懂中国”,也就成了我辈迂回而可行的路途。



泥潭里的歌手与企业家


文|杨殳


作者简介:杨殳[shū],一个神经衰弱的大叔,看书,看片,吃药丸,三位一体。最大的爱好是收集古今中外药物说明书。



1


先是歌手李先生因“行为不端”遭到一连串封杀,被突如其来地扼住了咽喉。


李先生不算红。在走进工体和签约大唱片公司之前很多年里,他一直是标准的地下歌手,被粉丝奉为精神领袖。


和不少粉丝一样,我喜欢他,并不仅因为歌好听,更在于其坚持“独立”二字。音乐风格剑走偏锋,演出即兴随意,歌词大俗大雅,敢走下三路,也敢走上三路。


回顾李先生的“行为不端”,我却想到2019年《洗心革面》跨年演出中,李先生讲的一番话,这番话与以往公开场合的言论不一样。李先生突然软了下来。


李先生的跨年音乐会,“相信未来”


他说,年轻人不要学他,很苦,很累。如果热爱音乐,可以先好好读书好好工作,挣钱娶了媳妇儿,再做也不迟。


温和而实际。


这还是李先生吗?一年前还在舞台上呐喊北岛的诗: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自己摸爬滚打咬牙硬抗铁豌豆般地坚持独立思考做独立音乐,突然对年轻人说别像我这样。

 

这是李先生言行不一。


2


紧接着是企业家马先生。


996大讨论中,马先生高调表态,称能996是一种福报,他从不后悔自己曾12x12地工作,并得出结论,若想买车买房给孩子给自己修福报,就必须996。


©Steve Cutts


马上有人找到马先生以前的演讲,他明明说自己最后悔的是太投入工作没好好陪家人。随后,又有人找到马先生年轻时的奋斗史,他一边当老师,一边“不务正业”地学习,搞创业。


靠8小时之外追梦成功的马先生认为,年轻人应该996,并热爱996,这是使命。


这是马先生的言行不一。无论由衷不由衷,都是赤裸的虚伪。


3


豆瓣有热门话题:我们为什么会滑入996的泥潭?


我认为,歌手李先生和企业家马先生的事情恰好是这个问题的两种解答方式。


先琢磨一下两位先生的“虚伪”。


李先生一个唱歌的,和996什么关系?大有关系。李先生退学唱歌,不按大公司制度搞创作,走地下,以音乐介入社会和政治,都是996的反面。


©Davide Bonazzi


因为李先生热爱——马先生不也说了吗,只要热爱,12小时也不累。


但李先生认为自己这条道毫无规则,没有套路,能熬出来是偶然。追求理想和热爱太累太操蛋,甚至太危险。


因此,李先生劝年轻人不要把自己当榜样,各自按照自己的现实境况选择也不错。


这是报忧,是真诚的悲观。


马先生报喜——要有理想,要热爱,要有使命感,要付出代价,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他自己当年就这样,就是榜样,无数风云企业家都是榜样。


虽然看似打太极,但也可能是种真诚的乐观。


问题的核心在李先生悲观和马先生乐观的交集上:热爱与理想


©Steve Cutts


同样是“热爱与理想”,为何在李那里认怂似的悲观,在马那里却鸡血一般的乐观?


因为李先生眼中的“热爱与理想”是以你的独立人格为前提的,是具体鲜活的,独一无二属于你的热爱与理想


马先生所讲的“热爱与理想”,是以某种规定旋律下的成功价值观为前提,他告诉你,我就是成功,你也要成功


一边是买车买房的物质刺激,一边是所谓福报、使命,这些凌越于个体独立之上大论调。


李先生知道追求之苦,因此坦言其疲惫无力。马先生也曾为属于自己的追求而通宵达旦,但却将其奉上圣坛,热泪盈眶激情昂扬地推行,但实则是一种成熟驾驭多面人格的所谓领导和煽动能力。


从这个角度讲,马先生是适者生存的时代强人,能一呼百应能教无数迷茫的年轻人卖命卖灵魂且找到内在的自洽——所谓成功与使命。而可怜的李先生则只会撕扯着喉咙呐喊,让迷茫者迷茫更深,让醒来的人更清晰地疼痛,让自己被掐住喉咙。


©Steve Cutts


李先生所说的热爱是自发和尊重。马先生所说的热爱是强加和诱导。


两位先生虽是问题的正反面,却同样深陷泥潭,映射了所有人的存在境况。


这种境况,我愿意称之为“被剥夺感”


4


我患有“晚睡强迫症”,每到深夜便觉空虚袭来,为整个白天耗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和心力惋惜不已,沮丧蔓延之际,便不舍得入睡,或娱乐或学习或发呆。此种恶性循环愈烈,则自我厌恶感愈强。自我厌恶,必生自我否定之念,或狂躁或压抑。


这种感觉,就是“被剥夺感”的最直接表现。据我观察,此症发病率极高。无论客观成因,还是主观病根,都在于一种矛盾:自发的热情与长时间机械化工作的冲突


©John Holcroft


自发热情好理解,不多讲。机械化工作,不只是工作内容的机械式重复,更是人被“零件化”或“组件化”。


无论大小,几乎所有公司都爱讲流程化、规模化、产业化。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有了这些才能“做大做强”。要有这些,则必然将人“零件化”,变成抽象的人——时长、产能、效率、分析、决策。


1940年代,有学者将工业生产中的人比作“经济原子”——


你的位置就在这儿,你将以这种方式坐着,你的双臂将在以y为半径的范围内移动x英寸,你的运动时间将以毫秒计。


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具体人的存在,人是数字,是机器。作为有着独立个性的人,其需求、好奇心、创造性和独立思考在被组织和计划中消磨或埋葬,其结果就是“逃避或反抗,以及冷漠和毁灭,精神上的退却”


996的奋斗成功学里,是笼统抽象的人,即使那种描述中包含家人、爱情、生活的字眼,这些字眼也只是经济叙事学中的修饰词。


抽象工具的人被利用,具体鲜活的人被剥夺。


©John Holcroft


简而言之,马先生们在这个逻辑下思考和发表演说时,你和他都是一个用作经济分析、决策和维持“使命”大机器运转的抽象零件。


他没把你当人,也没把自己当人。


拉开距离观察这个泥潭,便会看见所有人都深陷其中,包括马先生以及拥有更多权力金钱的人。差别在于,居于顶层的人可以制造各种或钢铁强力或梦幻泡影的道具,让自己获取权力、地位和利益,便能从泥潭里探出头呼吸,甚至光鲜亮丽地以为身上没泥。


上头的当然不想再下去,下面的当然想露头。人人无法自拔的规则诞生——遵循大逻辑,就能媳妇熬成婆,从M变成S。


比如马先生们,当位置变化,获得了控制权时,就是M到S的过程。这样的福报成功学,其顶点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功成,我不知道,但万骨枯却是必然的。不愿被剥夺者的李先生们,死命上来透口气,却也掉了一层皮。


©John Holcroft


5


SM型人格是一种病态心理现象,既可用来诊断个体,也可用来诊断一个社会。这个泥潭的人格,就是SM型的虐恋泥潭。


SM泥潭的根源是意识形态的垄断和全线渗透。滋养泥潭的是经济效益至上的主旋律。这个旋律定义了人作为工具的价值。即使成为经理人企业家投资人,也一样成为“大零件”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中分析资本主义职业经理人的状态,描述极其精准——


他被最初自己制造的动力越来越快地推动着。在这种疯狂的状态中,他思考、计算、抽象地忙碌,离具体的生活越来越远。


©John Holcroft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绑架者也惨遭绑架。


这场虐恋连法律都可以公然凌驾,更别说所谓人道了。尤其当政策也在为这场虐恋递上皮鞭——不是有地方要出台政策,让违约离职和征信挂钩吗?这条皮鞭真是自洽。单独的零件无法独立运作,不会闹腾,人越零件化,就越没想法越稳定。


1991年《健全的社会》伦敦重版的导言中这样写——


在建立一个新的工业机器时,人却落入陷阱之中。在东方,文明选择了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方向;在西方,文明却选择了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展现的方向。在使人成为机器人,并简单地死去这一点上,两者是一致的。


——如今,东西方早就在桌下握手。


双重权威之下,你不得不按照主流价值与设定来行动,以免遭到孤立、疏离、轻视,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将无法保证——马先生在此种情形下抛出福报成功学来,恰如雪中送炭,又如趁火打劫。


©John Holcroft


两位“真诚”或“虚伪”不是问题核心。核心在于,在追求个体独立人格的自我实现道路上,要时刻警惕打着使命感和单一价值观旗号的拦路抢劫和坑蒙拐骗。


6


对于“被剥夺”的状态,马克思早给出过定义——“异化”的人,他“自己的行为对他来说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他相对,并且反对他,他从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就好比,性交的动作虽然人人差不多,但享受性爱孕育生命和出卖皮肉换取基本生存的感觉大不同。如果一边做得筋疲力竭还要一边想:我这是普济苍生。体验就更糟了。


很多年前,父辈们饿着肚子被教导:世界上有更多受苦受难的人等你去解救。本质上没差别。


出路何在?


你不想听李先生疲惫的劝告,更不想理马先生激情的煽动。但两位先生的“虚伪”和“真诚”总会时不时出现在你身上。泥潭越来越大,人人不得自拔。


©Davide Bonazzi


正如万青在歌里唱的,谁用运气换呼吸,谁用灵魂换稻米。铁幕重重困青年。


既然李先生们帮你不了你,马先生们不尊重你,那就能反抗则反抗,能逃避则逃避,能不努力就不努力,把力气留给自己真正的热爱。


即使在泥潭沉下去,也要清醒地痛苦着,不要停止咒骂。


至少痛苦和咒骂,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



编辑 | 徐元

排版 | 平行



THE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点击枪稿→右上角···→星标⭐️


相关回顾:

李痣走下舞台,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 | 杨时旸专栏

蜀都事故,又会是《不了了之·驯兔记》吗? | 杨殳专栏

“刷屏”,美丽新世界的洗脑术 | 杨殳专栏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