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荣书影记忆⑩||《古都》:我们如何与传统相处?

2017-09-15 汪 荣 海社科

汪荣,博士,讲师,男,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周五敬请关注“汪荣书影记忆”——



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向来是当代电影生产中的重要门类。究其实质,无非是电影工业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素材,对文学作品进行视觉化的再创作。日本电影《古都》(2016)无疑也属于这个“改编”的序列。事实上,2016年的这个版本并不是《古都》的第一次改编。在此之前,《古都》就已经有了1963年、1980年和2005年的三个版本。



川端康成的《古都》可谓是日本文学里面脍炙人口的名篇。1968年,川端康成以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举世闻名。三部作品中间,除了《雪国》和《千只鹤》,就是《古都》。我最早从台湾作家朱天心的中篇小说《古都》里了解到这个“前文本”,于是找来读,一见倾心。较之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古都》更能体现他继承日本古典美学文学传统的创作风格。



《古都》的原著并不复杂,主要说的是一对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两人出生后,原生家庭因为贫穷的缘故,遗弃了姐姐千重子,幸运的是千重子被一家绸缎商人家庭收养,成为生活无忧的小姐。而妹妹在长大后在京都附近山中种植北山杉,生活艰难。一次神社中的偶然相遇,她们辨认了彼此,于是身世的真相被揭露出来。姐妹久别重逢,但两人生活方式不同,终于没有相聚团圆,不过彼此之间羁绊却没有断裂。



在前面几次的电影改编中,基本遵循的是原著的情节线索。但在2016年的这个版本中,改编的幅度非常大:前述川端康成原著的情节,基本上被放置在电影叙事的背景中,并且采用闪回的镜头进行回溯式叙述。电影里故事的主体部分发生在这对姐妹花的下一代身上:千重子和苗子分别有一个女儿。千重子的女儿佐田舞为了是否继承家传的纺织业而发愁,而苗子的女儿中田结衣为了学习美术去巴黎留学。随后,佐田舞因答应自己的书法老师的要求前往巴黎展示日本文化,在故事的结尾处,在那里她遇见了中田结衣。



在这部电影复杂的网状结构中,下一代的女儿的故事是主体,而上一代的母亲的故事是陪衬。两对母女的故事进行交叉的叙述和剪辑。换言之,这部电影实际上讲的是四个人的生命故事,这就与川端康成原著中偏重于千重子一个人的故事的讲述方式大异其趣。


在原著中,故事的叙事节奏的推进是不疾不徐的,而在2016年的这个电影中,由于故事容量的扩大,使得整个故事的叙述自乱阵脚,呈现地非常碎片化,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难以理解。换言之,虽然导演用心良苦,采用多线索的叙事,但收到的效果并不好。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在有限的时间长度中进行一个更简洁的故事的讲述,或许才是合理的方式。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是2016版《古都》的主题。京都是一个太过于古老的城市,传统凝固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以至于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自拔。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下一代人的佐田舞和中田结衣的困惑正在于如何与传统相处:佐田舞的问题是要继承家业,还是追寻自己的自由;而中田结衣的问题则是如何在西方绘画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与此同时,是上一辈的千重子的丈夫从海外回来,却拜师于千重子的父亲,将自己寄托于传统之中。他亦告诉观众,唯有跳出了本身的文化脉络,看过了外面的花花世界,才懂得自家传统的好处和优势所在。只是,导演在凸显这个主题的时候似乎有些用力过猛,失去了原著中兴味蕴藉、欲语还羞的氛围。



尽管如此,《古都》的这个版本还是有可看之处,那就是京都。在电影《古都》中,故事不重要了,人物也不重要了,京都成为整部电影的唯一主角。这或许才是影片的精魂所在。在电影的开场,导演用空镜头扫过京都的街头,将目光凝聚在即将被现代建筑吞噬的古老的店铺上。

在后续的故事中,随着主人公的脚步与视线,观众穿行在这座城市的每个美丽的角落:渡月桥、岚山的红叶、鸭川的水、竹林幽径、暴雨中的北山杉树林……作为古都的京都,既是一种优雅的氛围,又是一个活着的传统。《古都》的情调是大于情节的。

电影《古都》,用哀婉的情调为古都唱诵了一曲眷恋之歌,也是在深情回眸之中对京都的乡愁。


编辑:鹦哥岭

【往期回顾】

汪荣书影记忆系列


①电影《秘果》:小鲜肉们的青春“情怀”

②世界旅行者的好奇之眸 ——读村上春树《你说,寮国到底有什么?》

③电影《“吃吃”的爱》:旋转吧,万花筒!

④《中国文化传统的六个面向》:李欧梵的古典与现代

⑤电影《闪光少女》:民乐PK西洋乐,还需要一点儿下跪营销?

⑥《白》: 性冷淡风格的美学源头

⑦温骏轩《谁在世界中心》:地图真的会说话吗?

⑧IP、小鲜肉与粉丝经济

⑨《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稍纵即逝的意象与诗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