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文必修2】16.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杨振宁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主讲人杨振宁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杨振宁

 

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

 

一、公元一四00至一六00年——中国落后于西方

古代许多重要的发明都起源于中国,这是人所共知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极力推崇这些重大发明的不是别人,正是欧洲近代科学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虽然他并不知道它们是源自中国的:

纵观今日社会,许多发明的 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这些都是近代的发明,但是来源不详.这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一切事物.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术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科学史学家普遍同意,公元1400年以前,科技转让主要是由中国传向欧洲的.中国科技直到1400年前后比欧洲科技优秀,可见于李约瑟(Needham,1900~1995)的巨著中对明朝三保太监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在1405至1433年间七次下西洋,远及非洲海岸的描述.根据中国史书记载,郑和远征航队的一些船只长达440 ft(英尺)是在南京建造的.曾有一些历史学家怀疑,当时能不能造这样大的船(图11-1).但1962年在南京发掘出的一件高36 ft,直径1.25 ft的舵,消除了这种怀疑。 


虽然中国古代技术如此进步,可是到1600年,中国科技却已远逊于欧洲.举一个例子:17世纪初,明朝政府要由葡萄牙人所占领的原属广东的澳门引进火炮技术(图11-2)。  


到底中国在公元1400至1600两个世纪里为什么如此落伍呢?

我并不想对这已有许多书籍和文章研究过的问题加以详细分析.概括讲来,公元1400年前好几个世纪,文艺复兴在欧洲崛起,产生了巨大的文化与知识的进展.在公元1400至1600两百年间,几乎人类各项活动在欧洲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不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技术领域的进展可能相对是最不重要的.在艺术、建筑和文学方面的进展都有 更大的影响,它们使欧洲文化迈入了新的时代.但是如果就影响来看,“自然哲学”的进展恐怕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为近代科学的萌芽准备了肥沃的土壤.只须列举这两百年间欧洲一些伟大思想家的名字便足以看出这些进展的气势与其长远的影响:

达芬奇(da Vinci,1452~1519),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马丁路德(Luther,1483~1546),加尔文(Calvin,1509~1564),纳皮尔(Napier,1550~1617),培根(Bacon,1561~1626),伽利略(Galileo,1564~1642),开普勒(Kepler,1571~1630),哈维(Har-vey,1578~1657),笛卡儿(Descartes,1596~1650)。

而在中国,1400至1600这二百年是一段知识停滞不前的时期.这时期中最著名的哲学家是王守仁(即王阳明,1472~1528).他的学说,我认为没有对中国思想或中国社会产生什么真正的长远影响.比起上面列举的欧洲大思想家对后世的影响,王守仁的影响是望尘莫及的,他的部分思想可以被解释为反科学的.可是,即使是这一部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亦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二、公元一六八七年——近代科学在欧洲诞生

 

到17世纪初年,文艺复兴在欧洲已为近代科学的萌芽准备了肥沃的土壤.近代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新活动、新精神、新方法,有人认为是新宗教.如果要给它的诞生一个确定的日期,我会选择1687年,即牛顿(Newton,1642~1727)发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rincipia)(以下简称《数学原理》)的一年.《数学原理》使人类第一次对“世界系统”(即太阳系)有了定量的了解,而太阳系的运转是任何一个古文明中一项最神奥的秘 密.更重要的是这个了解是基于一种纯理论的思考体系,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既简单又净洁,既精密又包罗万象.可以说,在公元1687年诞生的是一种革命性的新世界观:宇宙具有极准确的基本规律,而人类可以了解这些规律(图11-3).

 

 

必须强调的是,虽然在《数 学原理》发表了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它的深远影响,但牛顿自己却不能在出版这书时即对其长远意义有着同样的评价.当然他知道自己完成了一项极漂亮的工作,但他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将会改变人类对物理和生物世界基本结构的理解,会永远地改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查看牛顿的手稿,就会发现其中掺杂着许多许多哲学、神学、炼金术等等玄虚的思考.牛顿在这么众多纷扰的思考中竟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了他的科学工作是一个奇迹.20世纪有名的经济学家凯因斯(J.M.Keynes,1883~1946)曾经说:

自18世 纪起,牛顿便被认为是近代第一个,也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位理性论者,一位教导人们机械推理法的先驱.但是我不同意此看法.……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先行者,他是最后一个魔术师,最后一个巴比伦人和苏美尔人,一万年以前我们的远祖开始创建人类思维文化,发展了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牛顿是他们之中的最后一位伟 人.

 三、公元一六00至一九00年——中国抗拒引入西方思想

 查看《数学原理》,就会发现古希腊几何学在牛顿身上的深远影响.《数学原理》全书的结构完全是以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公元前275)的《初探》(Elements)为样本的:两本书都从定义(definitions)开始,然后是公理(axioms),(牛顿称其为“普通的意见”(common opinions)),再是引理(lemma)、命题(propositions)和证明(proofs)等等.

欧几里得对牛顿的《数学原理》的影响是明显的,这是人所共知的.不是那么为人所共知的是在《数学原理》发表前约80年,在1607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徐光启(1562~1633)即已将欧几里得的《初探》的前一半翻译成中文,取名为《几何原本》,见图11-4.

利玛窦是一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亟欲在中国传播天主教教义.他于1582年抵澳门,1583年到达广东的首府肇庆.他几次尝试去北京都没有成功,最后于1601年正月才到达.他的计划是凭借他的科学知识获得明朝朝廷的注意,从而扩大他在中国的传教事业.

徐光启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大臣,也是一位大学者,1604年进入翰林院.在这一年以前,他在南京受浸洗礼入了天主教.他和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的前一半是他将欧洲科学引进中国的许多工作中的一项.此译文的初版至今仍能见于中国的一些图书馆.我听说梵蒂冈也仍存一本.

读了徐光启自己对其译作的 描述,就会意识到他是多么清楚地明白欧几里得和中国学者在逻辑思考方面的基本分异.他这样描述欧几里得的思考系统:“似至晦,实至明;似至繁,实至简;似至难,实至易.”他认为欧几里得的理论是“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就是说在演绎推论中,各个步骤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徐光启是一位重要的明朝高官.他担任过多种任务:政治、经济、国防、农业、天文、测量、治水等等.他一直强调数学在这些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几何原本》在数学中的重要性.他感到惋惜的是利玛窦和他未能完成全书的翻译:“续成大业,未知何日?未知何人?书以俟焉.”

这一等就等了250年,直到1857年,李善兰(1811~1882)和伟烈亚力(A.Wylie,1815~1887)才译出《几何原本》中剩下的篇章.在这250年中,近代科学在欧洲诞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欧洲殖民扩张政策亦到达了其顶峰.人类的历史正加速演变,给世界所有民族带来了多种不同的命运。 

这些年间中国依然停滞不 前.那些阻碍中国萌生近代科学的多种原因仍然存在:缺乏独立的中产阶层,学问就只是人文哲学的观念,教育制度里缺匮“自然哲学”这一项,束缚人们思想的科举制度,以及缺少准确的逻辑推论的传统,凡此种种都没有因为耶稣会传教士引入了少许西方思想而有所改变.

传教士东来之时,正是中土为满州人蹂躏与征服的时代.满州人建立了清朝政府以后,许多中国学者强烈地表达了他们的愤怒和不合作态度.康熙(1662~1722年在位)是清朝早年的一位皇帝,是一个非常精明聪敏的人.他对付当时夷夏之辩所采取的政策是务求将清廷纳入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化传统中.此一政策虽颇为成功,但汉族之反抗情绪仍然存在.在这样一个充满种族对抗/妥协的社会中,传教士们极力推行其基本政策——将中国官员变成天主教徒.可是天主教对汉文化来说,比满州文化更要“夷”一些.所以对传教士的活动的反抗是不可避免的.

杨光先(1597~1669)是一个典型的、强烈反对传教士和他们引进的所有科学知识的例子,他写过以下一段有名的文字:

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

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

今天,我们会认为杨光先的见地既狭隘,又愚昧.但是有清一代,他都有无数的景仰者.譬如在1846年,差不多是他死后二百年,钱绮说杨光先是:“正人心息邪说,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另一阻碍西方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原因,是刘钝 和Sivin所强调的:传教士们没有将开普勒和牛顿的工作全部带入中国,以致他们介绍的天文学里有前后不相容之处,引导出了极大的混乱,直到19世纪中期,当李善兰和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翻译了一本19世纪的教科书,取名为《重学》以后,牛顿的力学才首次被引进中国.

传教士们在17世纪为中国打开的知识窗口没有留下真正长远的影响.它没有使近代科学在中国“本土化”(用撒布若(Sabra)教授的名词).它只在这个古老而骄傲的,长久以来自以为是世界中心的民族中,引导出了一个理论,叫做“西学中源”,就是说西方的学问原来是自古中国传去的.在康熙的支持和怂恿下,这个理论直到19世纪中叶曾广泛地被中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们接受与支持.表11.1(刘钝制)[5]列举了支持西学中源说的一些例子.

看到梅文鼎(1633~1721)和戴震(1724~1777)等极端聪明的大学者都全力支持并传布西学中源说,就令人体会到当深厚的文化出现斗争冲突的时候,要转移观点而接受外来文化中的优点是多么困难的事.

表11.1  西学中源理论举例(节录自本文参考文献[5]所列刘钝的第三篇文章) 

领域

西学

中源

提倡者

天文

水晶球宇宙模型

《楚辞·天问》:“圆则几重”

王夫之

行星运动

“天道左旋”/“盈缩迟疾”

王夫之/王锡阐

诸曜异天

郤萌“宣夜说”

阮元

太阳高卑

《考灵曜》“地有回游”

阮元

地圆

《黄帝内经·素问》“地之为下”/曾子

梅文鼎/阮元

地动

张衡地动仪

阮元

蒙气差

要芨“地有游气”

阮元

寒暖五带

《周髀》“七衡六间”

梅文鼎

浑盖通宪仪、简平仪

盖天古法

梅文鼎

数学

数学理论

《易经》

玄烨

代数学

东来法/天元术/四元术

玄烨/梅珏成/戴震、阮元

几何学

《周髀》/勾股术

黄宗羲/梅文鼎

三角学

《周髀》“用矩之道”

玄烨/梅文鼎

幂级数

祖冲之“缀术”

阮元

微积分

招差垛积

诸可宝

 四、公元一八四0至一九00年——引入现代科学举步维艰

 1840年是中国人不会忘记的年头. 这一年,英国用炮艇强迫中国割地赔款,并开放商港以便利其贩卖鸦片的勾当,从而开始了这个古老而骄傲的民族被剥削凌辱的时代.也正是这些痛苦的年月最后迫使这个民族认识到过去的社会秩序不能继续下去,必须自西方引进新的思想,新的社会与政治 体制和新的教育哲学.这些年月间,似乎每一次大灾难都曾导致清廷尝试少许现代化的措施,然而,通常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然后总是因为短期内不见成效而被放弃.例如自1872年起每年皆送30名男孩去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佛(Hartford)镇上小学和中学.可是在1876年,这项措施遭到了抨击,终使全体学生在1881年被召回国.

列强的凌辱所产生的精神创伤使中华民族有了复杂的自卑感:东方人是否天生不适宜于做现代科学工作呢?在19世纪末当达尔文的进化论被用来佐证白种人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灵魂深处曾为这样的问题所困扰.这不只发生在中国.在日本,长冈半太郎(1865~1950),后来成为第一个在国际上出名的日本物理学家,也早在1883年进入东京大学之前便曾考虑过这个问题.他经过仔细的研究,认识到中国古哲学家如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的深入的见识以后,才得出东方人同样有能力研究现代科学的结论.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国语言是科学思想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种理论曾被推至极端,以致有人曾建议中国语言必须被废除.自此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当时的极度绝望的心理状态.

 

五、公元一九00至一九五0年——急速引进现代科学

 

标志中国真正开始引进现代科学的有下列三项事件:

1.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的成立;

2.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

3.1896年到1898年间开始派遣学生东渡日本留学.

到1907年, 大约已有一万名中国学生在日本留学.几年后,留学浪潮蔓延至美国和欧洲.这些早期的留学生在出国前没有机会接触现代科学.到了外国以后,绝大多数没有攻读较高的学位.但是,就是这批学生才真正地开展了引进近代科学的工作:他们回国后,很多做了教师.而这些教师的学生们就有机会在出国前接触到一些近代科学知 识,到这些学生们去外国留学时,他们便有能力学习前沿的科学,取得硕士与博士的学位.

首批的中国物理学博士大多是在美国取得学位的.见表11.2.

上面讲到,引进近代科学在中国是一个争辩了几百年才达到的决心.可是在下了决心以后,进度却是惊人地快速.最早的三位中国理论物理学博士可见于表11.2(b).他们都是我父亲杨武之(1896~1973)的同代人.他们这一代在取得学位后都回国担任教职.其中周培源和吴大猷两位先生是我在昆明上大学和上研究院时(1938~1944)的老师.那几年我在昆明学到的物理已能达到当时的世界水平.譬如说,我那时念的场论比后来我在芝加哥大学念的场论要高深,而当时美国最好的物理系就在芝加哥大学.可见两代先辈引进了足够的近代科学知识,令我这代人可以在出国前便进入了研究的前沿!


同步练习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语言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脉脉(mò) 间(jiān)隙 分蘖(niè) 踉(liàng)踉跄跄

B. 吮(shǔn)吸 咀(jū)嚼 负荷(hè) 泰然处(chǔ)之

C. 蛮横(hèng) 创(chuāng)伤 可汗(hán) 陨(yǔn)身不恤

D. 涔涔(cén) 压轴(zhòu) 中肯(zhōng) 衣衫褴褛(l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具备 万事具备 风声 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残忍  残不忍睹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俱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要善于把握自我,一个人到世界上去奋斗,去追求,也许_____ ,也许败归。

   ②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之重是有目共睹的,大家对这一点颇有 _______。

   ③一个樵夫 ______发现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

   A.凯旋 微辞 偶然 B.胜利 微辞 偶尔

   C.胜利 微言 偶然 D.凯旋 微言 偶尔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政府职能部门吸收市民代表中有专业技能的人,参加杭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维修的研究及评估。

   B.电影制作要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被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批评,我认为是正确的。

   C.科学家通过对流行病进行分析和做动物实验找到答案,过量饮酒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 的关系。

   D.令人担忧的是,正当首脑会议举行的时候,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约旦西河岸和加沙地带的几个城镇又发生了严重 的武装冲突。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她笑笑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的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

   B.西周王陵在哪里?在周原吗?考古学家们在周原做了大量工作,没有发现;在丰镐吗?考古学家又在西周首都丰镐周围寻求,依然没有结果。

   C.按照中国医学的传统理论,正常情况下,风是自然界的“六气”之一(风、寒、暑、湿、燥、火)。异常情况下,风又是致病的一种因素。

   D.关于《汉文学史纲要》,他曾说过:“文学史编制太草率”诸如此类的话——事实证明,他的批评很有道理。

 

课堂点击

  1、从内容上来说,这篇演讲辞以_____为顺序,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_____个阶段。

 

  2、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敞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从内容上来说,这篇演讲辞以时间为顺序,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简要概括每一阶段的特点。

 

 

4、文中有时使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试分别找出一些例子,体会这样变换人称的好处。

 

选段在线:

     (1)如果总结一下刚才我所讲的几个时代,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是领先的;1400年至1600年是举步不前的;1600年至1900年是极端抗拒新科技的引入;1900年至1950年是以两三代的速度就引进了西方很多的科学;1950年至2000年,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先进的科学国家之间的竞争。

    (2)那么,有人问,到21世纪会发生什么现象?要想预测未来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一个长远的社会动态通常都有很深的很长远的因素。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几个长远的因素是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辉煌的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个是需要有聪明的年轻人,有头脑做科学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视纪律、重视忍耐心、重视勤奋的社会传统;第三要有决心;第四要有经济条件。我认为这四项在 21世纪中国都会具备的。当然有人讲,你讲得太简单了,中国将有许许多多问题,会有政治动乱,有接班人问题、政治体制问题、贫富不均问题、外交问题,简直数不清的问题。

    (3)不错,不错,这些问题都会发生,可是我们看看20世纪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世纪是中国以极高的速度从零开始达到一个把近代科技本土化了的局面。这样一个发展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出现的呢?是经过两次大革命,经过了无数次的内战,经过了日本的侵略,经过了种种的困难,经济的困难、外交的困难,经过了史无前例的 “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并没有阻挡中国20世纪科技的蓬勃发展。为什么?因为科技的发展所需要的原来很简单,只是我刚才所讲的四个条件,只要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的支持,中国在20世纪里有前三者,到了21 世纪我认为将四者具备,所以我对21世纪中国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1、结合全文,说一下(1)段的表达作用。

 

 

2、(2)(3)段是对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展望。作者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其依据是什么?

 

 

3、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谈谈你如何向他学习。

 

 

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技术跨越发展是指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实现迅速追赶。

    历史已经证明,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再转移到北美,无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并实施反向工程,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了针对欧美的技术和经济赶超。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不少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仿效日本技术创新模式,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达国家,但是,他们采用了跨越策略,现在一举成为电信产业先进国,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这些国家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名列前茅。

   近年来,技术跨越策略也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重视。世界银行在其1998—1999年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说,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正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欺和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它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而先进工业化国家仍有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我们对绿色革命记忆犹新。绿色革命首先发生在南亚,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农业技术跨越的一个范例。绿色革命发祥地印度很快成为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出口国。由于推广绿色革命,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事实上,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全面或者局部地运用了技术跨越策略。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运用跨越策略,世界经济力量正在从北向南和从西向东转移。英国和美国实现工业化所花的时间分别为150年和100年,而亚洲仅用了不到一代(三十年)的时间。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这意味着,它们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那时的30%。这些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将通过技术跨越达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1. 下列对“技术跨越发展”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后进国家采用技术跨越发展策略,是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B. 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之一。

C. 后进国家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是技术跨越发展的目的。

D. 后进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发展,可以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形成优势产业。

2. 文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30%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B. 亚洲实现工业化仅用了不到美国所花时间的三分之一。

C. 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

D. 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

3. 下列对“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有着技术跨越发展的巨大空间。

B. 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C. 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D. 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将造成先进工业化国家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B. 后进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是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来缩小或消灭的。

C. 后进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反超先进工业化国家。

D. 技术跨越发展策略的实施,将会使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再次发生转移。

五、欣赏顿悟

                技术前瞻:中国未来10年将有10大科技突破

    未来10年,我国科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群有哪些?科技部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3》,报告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最有可能的10大科学和技术突破,以及8项产业重大核心技术。

    2002年10月,科技部启动了信息、生物和新材料三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预测研究,先后组织600多位来自科技、经济、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专家,经过两轮德尔菲调查,明确了未来10年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群,为我国科技政策、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

   报告指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纳米级芯片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人类功能基因组学、医药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蛋白组学、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是未来10年我国最有可能的科学突破与技术突破。

    在信息领域,专家认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意义重大。第三代移动通信(3G),我国具有TD-SCDMA国际标准,研发水平与领先国家居同等水平。下一代移动通讯有望在未来5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下一代网络体系(NGN)对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未来10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能取得突破。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技术、网络性能测量与安全测量技术备受专家的关注。纳米级芯片技术的发展,将使计算机在其核心技术领域产生新的革命。其中亚100纳米可重构SoC(系统芯片)创新开发平台与设计工具研究技术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研发水平相对薄弱,应集中力量迎头赶上。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我国居世界领先水平,研发基础好,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可,突破的可能性较大。专家认为SoC技术的突破将带来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其中SoC设计平台与SIP重用技术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能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OLED技术和数字传输、压缩、编解码技术等将带来音、视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生物领域,专家认为,人类功能基因组学,我国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该技术对高技术、国防都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未来10年我国可能实现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跨越发展。生物信息学是伴随基因组研究而产生的,在我国起步较早,已在国内外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蛋白组学是世界上的热点新兴研究领域,我国蛋白质组研究也在迅速开展,研发基础较好,比先进国家落后5年左右。专家认为结合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及其他有特色和优势的领域开展研究,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药物和疫苗生物技术如果实现突破,可能带来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随着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业生物技术也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专家还认为农业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质高产抗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的发展将推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医药生物技术中的生物技术药物(包括疫苗)及制备技术受到专家关注,我国研发基础较好,在未来10年有可能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此外,部分专家认为中医药是我国的优势领域,突破的可能性较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包括优质、高产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抗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我国研发基础较好,技术与国外处于同等水平。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取得的一批创新性成果,为我国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专家认为只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自主创新,在未来10年有可能实现突破。

       在新材料领域,专家认为未来10年我国可能的科学突破和技术突破为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紧跟世界前沿,与领先国家居同等水平、研发基础较好。我国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已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因此,专家认为我国在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有可能实现突破。未来10年如果实现新型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技术的突破,将满足建筑、基础设施、汽车、采掘和管道运输、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发展的需要,还带来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该技术我国研发基础较好,对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尤为重要。此外,专家认为材料的制备和检测技术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比较重要。

      随着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速度的加快,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某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报告中指出,未来10年,三个领域可能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核心技术是SoC技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和数字传输、压缩、编解码技术、药物和疫苗生物技术、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优质高产抗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和材料的制备和检测技术。

      报告还对上述三个高新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基本判断,专家指出,在三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目前我国的研发基础较为薄弱,整体研发水平落后世界领先水平5年左右。今后10年,自主研发和联合开发并举是我国技术研发的主要形式。由于信息技术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相对重要,并且对经济的贡献更大,实现产业化的时间相对较早,专家建议优先发展,主要加强人员培养与引进、增加研发投入和加强官产研合作等。生物技术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健康、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重大问题,有着巨大潜力,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但目前我国生物技术的研发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化成本也较大,应予以加强。专家建议加强该领域的人员培养与引进、增加研发投入和完善基础研究。人类已进入材料革命的新时代,专家说新材料不容忽视,在该领域主要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人员培养与引进。  

探究学习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个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写一篇小论文。

1.作者把成立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派遣留学生看做三件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2.近五百多年来中国科技为什么会大大地落后于西方?试搜集有关资料,探究一下其中的深层原因。 


 

参考答案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语言积累

1、C  此题考查音调不同的多音字。A中jiàn;B中jǔ;C中zhòng。

2、C

3. A(①“凯旋”与“败归”相对,比“胜利”更恰当;②“微辞”是“隐晦的批评”,“微言”是“精微的语言”;③“偶然”着眼于意外,出乎意料之外; “偶尔”着眼于次数少,间或,有时候。)

4.D/A 缺宾语中心语,应在末了加“的工作”。B.表意不明:“我认为正确的”,可以是“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也可以是“一些文章”的“批评”。C.主客体颠倒:“过量饮酒”与“癌症的发生”应调换位置。

5.B/A。“我呀”后面的叹号应改为逗号,因为主语后带语气词时,后用逗号隔开。C.括号应紧接“六气”之后,括号外的句号改为分号。D.“他曾说过”后面的冒号去掉。

课堂点击

1、时间   五

2、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武力的胁迫;一个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人感觉到了耻辱,感觉到了奋起直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两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转折点,对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

3、

第一个阶段,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胜于欧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个阶段,1400年到1600年,在这两百年间,中国历史停滞不前,而欧洲却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洗礼,在各个领域飞速向前发展。

第三个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950年,这是中国人在落后挨打的困境中,被迫接受西方科技的时期。

第四个阶段,1950年至今,是近代科技在中国本土化的阶段。

第五阶段    文章的最后两段是对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展望。对此,作者充满信心。

4、作为演讲辞,往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本文大量运用第一人称,如“我只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我个人认为”“我认为”等,都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运用第二人称,如“如果你去看”“当然有人讲,你讲的太简单了”等,则是为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领他们共同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三人称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过”“有人问”等,则用于介绍一些权威性的知识或观点,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等。多种人称的变换,使这篇演讲辞语调丰富亲切,易于为听众所接受。

选段在线:

1、是对前面四个阶段中国科技发展情况的总结。在分述之后进行概括,是科技类文章一个常见的特点。

2、因为在他看来,尽管21世纪中国仍然会面临许多困难,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科技的发展只要有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的支持──就可以了。20世纪只具备了前三者,科技就取得了这样可喜的成绩,而到了21世纪将四者皆备,因此,他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3、略

拓展延伸

1. C     2. D     3. B    4. A

 

 



       高中学考网

            初中学习

              小学学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