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文必修4】6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高中语文:必背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

考试重点词句讲解

高中语文:必背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及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讲解,详见下面“阅读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语文公开课 定风波


《苏轼词两首》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③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④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⑥公瑾当年,小乔⑦初嫁了,雄姿英发⑧。羽扇纶巾⑨,谈笑间,樯橹⑩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译文

注释

1、大江:长江。(古时“江”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

2、淘:冲洗。

3、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4、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安徽庐江有其周瑜墓。)

5、雪:比喻浪花。

6、遥想:形容想得很远。

7、小乔: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与大乔合称“二乔”。

8、英发:英俊勃发。

9、羽扇纶(guān)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10、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现在人教是用强虏。)

11、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12、华(huā)发:花白的头发。

13、人生:现有版本作人间(如苏教版)

14、酹(lèi):(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注:一樽还酹江月,“还”字的读法

古时只有一个读音。是

huán

其实就是在现代,稍早一点——比如1960年代,也是只有一个

读音,没有普通话中“hái”这个读音。也就是说,在用于“归还”的“还”时,读作“huán”,在用作“还是”、“还有”这一义项时,仍然读作“huán”。事实上在古诗词中没有“还是”、“还有”的用法。hái这个读音最早是在明清小说中开始出现的。如《红楼梦》第五十回:“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此外,就是在“一尊还酹江月”中,“还”也不是现代人很容易就联想到的

一尊“更”酹江月(“还”有“更、更加”的意义)。试想,“人生如梦”,怎么

一尊“更”酹江月呢?这里“还”是“回还”的意思,不是人回还,是人的“神思”回还,从梦中回还,醒来。杯中尚有余酒,何不一酹江月?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还”(繁体字为“还”),也只有一个读音:

卷二

辵部

复也。从辵瞏声。

户关切

户关切,切出来就是“

huán”

。注:其他版本。拍岸又作裂岸,人生又作人间。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作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来源:查字典)


课时达标训练 苏轼词两首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故垒(lěi)公瑾(jǐn)浪淘尽(tāo)跻身(jī)

B.凝噎(yē)纶巾(lún)千堆雪(duī)浣衣(huàn)

C.何妨(fáng)蓑衣(suō)酹江月(lèi)粗糙(cāo)

D.吟啸(xiào)料峭(qiào)生华发(fā)糟粕(pò)

解析:A项,“淘”应读“táo”;B项,“纶”应读“guān”;D项,“发”应读“fà”。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甘霖  元霄  樯橹  怀瑾握瑜

B.湛蓝故垒酒樽故国神游[来源:学科网ZXXK]

C.萧瑟横溢芒鞋巧然无声

D.蔷薇酹酒娇情竹杖芒鞋

解析:A项,“元霄”的“霄”应为“宵”;C项,“巧然无声”的“巧”应为“悄”;D项,“娇情”的“娇”应为“矫”。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时多少豪杰一时:当时,那个时候。

B.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形容微寒。[来源:Z#xx#k.Com]

C.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D.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形容冷落的样子。

解析:D项,“萧瑟”在此处的意思是“风吹雨落的声音”。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云树绕堤沙

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词类活用现象。

答案:C

5.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片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片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D项的评价,不足以全部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答案:D

6.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B.“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C.“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看出作者对官场厌倦而立志归隐的倾向。

D.这首词触景生情,因自然之景而谈人生哲理,在简朴之中见深意,寻常之处见波澜。

解析:词中开头表现了乐观开朗、无所畏惧的精神,但结尾明显透露了归隐的想法,所以A项不妥。

答案:A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赤壁》如火如荼地上演,戏中的俊男美女自然是争夺眼球的法宝,但真正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那涵括在内的国人挥之不去的“赤壁情结”。 

①星移斗转,岁月飞逝

②在烽火硝烟的三国年代,赤壁是奠定魏蜀吴鼎立之势的“武赤壁”

③神州文武两赤壁,至今仍令人神往流连

④君不知赤壁也还分“文武”一说

⑤在云淡风轻的北宋,赤壁则是旷世文豪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文赤壁”

A.④①③②⑤ B.①③④②⑤

C.④②⑤①③D.④①②⑤③

解析:根据内容,下面五个句子的中心是“文武赤壁”的相关知识,其中③④两句均在同一句内涉及两者,而且第③句是总结句。②⑤分别介绍了“武赤壁”和“文赤壁”的来历,分别照应第④句,根据第③句的“至今”一词,第①句应在第③句之前。

答案:C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2)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3)江山如画,。 

(4)人生如梦,。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6),何妨吟啸且徐行。 

(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答案:(1)樯橹灰飞烟灭 (2)惊涛拍岸 (3)一时多少豪杰 (4)一尊还酹江月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莫听穿林打叶声 (7)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延伸阅读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9~10题。

西江月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②“夜来……”二句:谓秋风落叶引起眉上愁,鬓上霜(白发)。③孤光:远照之月光。

词的上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解析:由注①可知,此词写于中秋,是苏轼兄弟唱和之作,此时作者被贬于黄州。开篇慨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有对逝水年华的悲叹。三、四两句选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更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答案: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感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10.对“把盏凄然北望”中“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你怎样认为?

解析:下片首句写作者遭贬后势利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第二句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第三句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而第四句中的“望”字将上片所有情感都包含其中。

答案: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奸臣当道的愤懑,有渴望被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1~12题。

金陵怀古

王 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①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解析:首联破题,兼点明时间、地点。诗人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是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徘徊在江边,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独上”“满目秋”为全诗笼罩上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答案: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1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解析:首联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中间两联,融情于景,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尾联归结全诗,直接抒情,为金陵秋景图点睛。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答案:①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和凄凉心境。

13.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第13~14题。

观书有感

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诗

苏 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来源:Zxxk.Com]

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

解析:朱熹的诗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而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苏轼在诗中思考的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其实,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不光需要靠琴,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

答案: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14.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

解析:朱诗以行船为例说明道理,苏诗则是以两个“若”引出的疑问句来阐述道理。

答案: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三、语言运用

15.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对月赏梅。苏小妹轻吟一联:“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细细咂摸,顿时为之绝倒。请用简练的语言描摹该联的意境。(不超过50字)

解析:“扶”“失”是关键。“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扶”字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的“失”字,非常贴切。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两句诗的感染力。

答案:纤弱的柳枝因风儿的轻拂相偎而摇曳生姿,素雅的梅花与朦胧轻笼的淡月相融一色。[来源:学。科。网Z。X。X。K]

16.“正能量”是近来比较流行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仿照示例分别用一个短语置换(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示例:多年来,《宁波晚报》见证着宁波的改革与发展,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赢得了社会广泛尊重和赞誉。(健康积极的信念)[来源:Zxxk.Com]

(1)两会期间有代表呼吁:政府要向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力争难有所助,解决民生问题,促社会和谐发展。()

(2)李娜微笑着带伤作战的形象长久地留在球迷心中,她用正能量征服了世界,成为中国网坛的巾帼英雄。()

(3)《中国好声音》给参赛者的巨大压力,激发了他们的斗志,点燃了他们的正能量,演绎了生命的精彩。()

解析: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所以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都能贴上“正能量”的标签。

答案:(1)帮扶关爱的温情 (2)乐观顽强的作风 (3)昂扬拼搏的激情

 


       高中学考网

            初中学习

              小学学习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49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