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4】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语文高中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文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
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
“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快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课时达标训练10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博弈(yì)孪生(luǎn)
诞生(dàn)自怨自艾(yì)
B.烫手(tàng)熨帖(wèi)
刹那(chà)归根结蒂(dì)
C.赢得(yíng)羸弱(léi)
水獭(lài)不着边际(zhuó)
D.罪孽(niè)分蘖(niè)
履行(lǚ)呱呱落地(ɡū)
解析:A项,“孪”应读“luán”;B项,“熨”应读“yù”;C项,“獭”应读“tǎ”。
答案: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名媛源远流长无缘立无援
B.休憩休戚相关萌孽孽根祸种
C.拾掇审时度势懒堕咄咄逼人
D.截留开源节流倍增出奇不意
解析:B项,“萌孽”的“孽”应为“蘖”;C项,“懒堕”的“堕”应为“惰”;D项,“出奇不意”的“奇”应为“其”。
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空中WiFi”服务的提供在科技发展的趋势下是无可厚非的,对于不少商务人士或者对网络度比较高的人群来说,这肯定是一个不错的服务。
(2)媒体有义务爱护和保护那些为人民群众带来欢笑的老艺术家们,但那种认为是老艺术家,就应该被保护的说法很,更是很不健康的心态。
(3)一个国家只有放弃对战时罪行的辩护并明确表示忏悔,才能真正起领导者的角色。
A.依赖 幼稚承担
B.依靠幼小承认
C.依靠幼稚承认
D.依赖幼小承担
解析:“依靠”指指望(某种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依赖”指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按语境“依赖”更合适。“幼稚”指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幼小”指未成年或未长成,在语境中“幼稚”更合适。“承担”指担负,担当;“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根据语境,“承担”更合理。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是否承认主权归属存在争议,归根结蒂是个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摆正,也就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C.斯诺登事件在美欧关系中属于“节外生枝”,但冲击力十足,以至于某欧洲国家高层人士发出警告说:美国需要重建和欧洲盟友的互信关系。
D.瘦,干净,身上没有多余的装饰,这样的人通常会思维敏捷、不会优柔寡断,但是也比较自我,让人觉得有攻击性和不易接近。
解析:A项,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语境中没有“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的意思。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解析:A项,否定词误用,“漏举的”即遗漏的、没有举的例子,故应将“没”删除。B项,并列不当,“床上用品”属于“生活用品”,可以将“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改为“床上用品等生活用品”。C项,语序不当,“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应改为“五年以后,甚至两年以后”。
答案:D
二、延伸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额头与额头相贴
毕淑敏
小时候家中有一支精致的体温表,银头好似一粒扁杏仁。它装在一支粗糙的黑色钢笔套里。妈妈把体温表收藏在我家最小的抽屉里——缝纫机的抽屉里。
那时七八岁的我,对天地万物都好奇得恨不得吞到嘴里尝一尝。我跳皮筋回来,经过镜子,偶然看到我的脸红得像在炉膛里烧好可以加到冷炉子里去引火的炭煤。我想我一定发烧了,我觉得自己的脸可以把一盆冷水烧开。我决定给自己测量一下体温。
我拧开黑色笔套,体温表像定时炸弹一样安静。我很利索地把它夹在腋下,冷冰如蛇的凉意,从腋下直抵肋骨。我耐心地等待了五分钟,这是妈妈惯常守候的时间。
终于时间到了。我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像妈妈一样眯起双眼把它对着太阳晃动。可我什么也没看到,体温表如同一条宁静的小溪,鱼呀虾呀一概没有。我百思不解,难道我已成了冷血动物,体温表根本不屑于告诉我温度了吗?对啦!妈妈每次给我夹表前,都要把表狠狠甩几下,仿佛上面沾满了水珠。一定是我忘了这一关键操作,体温表才表示缄默。
我拿起体温表,全力甩去。我听到背后发出犹如檐下冰凌折断般的清脆响声。回头一看,体温表的扁杏仁裂成无数亮白珠子,在地面上轻盈地滚动……
罪魁是缝纫机锐利的折角。
怎么办呀?
妈妈非常钟爱这支体温表,不是因为贵重,而是因为稀少。那时候,水银似乎是军用品,极少用于寻常百姓,体温表就成为一种奢侈品。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来借用这支体温表,每个人拿走它时都说,请放心,绝不会打碎。
现在,它碎了,碎尸万段。我知道任何修复它的可能都是痴心妄想。[来源:Zxxk.Com]
我望着窗棂发呆,看着它们由灼亮的柏油样棕色转为暗淡的树根样棕黑。
妈妈回来了。
妈妈忙着做饭。我的心越发沉重,仿佛装满水银。
后来实在等待不下去了,我飞快地走到妈妈跟前,大声说,我把体温表给打碎了!
妈妈狠狠地把我打了一顿。[来源:学§科§网Z§X§X§K]
那支体温表消失了,它在我的情感里留下一个黑洞。潜意识里我恨我的母亲——她对我太不宽容!谁没有失手打碎过东西?我亲眼看见她打碎一个很美丽的碗,随手把两片碗碴一撂,丢到垃圾堆里完事。
大人和小孩,是如此的不平等啊![来源:学科网ZXXK]
不久,我病了。我像被人塞到老太太裹着白棉被的冰棍箱里,从骨头缝里往外散发寒气。“妈妈,我冷。”我说。
你可能发烧了。妈妈说,伸手去拉缝纫机的小抽屉,但手臂随即僵在半空。
妈妈用手抚摸我的头。她的手很凉,指甲周旁有几根小毛刺,把我的额头刮得很痛。
我刚回来,手太凉,不知你究竟烧得怎样,要不要赶快去医院……妈妈拼命搓着手指。
妈妈俯下身,用她的唇来吻我的额头,以试探我的温度。
母亲是个严厉的人,在我有记忆以来,从未吻过我们。这一次,因为我的过失,她吻了我。那一刻,我心中充满感动。
妈妈的口唇有一种菊花的味道,那时她患很重的贫血,一直在吃中药。她的唇很干热,像外壳坚硬内瓤却很柔软的果子。
可是妈妈还是无法断定我的热度。她扶住我的头,轻轻地把她的额头与我的额头相贴。她的每一只眼睛看定我的每一只眼睛,因为距离太近,我看不到她的脸庞全部,只感到灼热的苍白。她的额头像碾子似的滚过,用每一寸肌肤感受我的温度,自言自语地说,这么烫,可别抽风……
我终于知道了我的错误的严重性。
后来,弟弟妹妹也有过类似的情形。我默然不语,妈妈也不再提起。但体温表树一样栽在心中。
(原文有删节)
怎样理解文章题目“额头与额头相贴”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解析:含义是体现出了母爱,作用是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答案:生活中的细节往往体现深沉的母爱。与后文中母亲用额头为“我”测量体温相呼应。[来源:Zxxk.Com]
7.文章画线部分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这部分是插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答案:插叙。突出当时体温表的珍贵,为下文母亲打“我”作铺垫。
8.文章是依据什么线索展开叙述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解析:线索是“体温表”不难作答,梳理思路需联系全文,抓住相应的语句概括作答。
答案:文章是围绕“体温表”展开叙述的:①由体温表引出话题,小时候“我”家的体温表地位重要;②打碎体温表挨了母亲打,心中怨恨母亲;③母亲用额头作为“体温表”为孩子们测体温,感受深沉的母爱。
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解析:应从写作技巧与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考虑回答。
答案:①母爱总会在生活的细节中体现出来;②母爱是包容的,她会原谅孩子的错误;③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我”已深深地理解了母亲的爱,心中充满了感动。
三、语言运用
10.校学生会和团委在母亲节来临之际举办一次以“母亲颂”为主题的诗文朗诵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为诗文朗诵会拟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富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少于100字。
解析:独具匠心的开场白,要以其新颖、奇趣之美,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控制住场上气氛,在瞬间集中听众的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顺利演讲搭梯架桥。
提出问题、利用幽默、设置悬念、讲述故事等都是常用的手段。
答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是为了一个温馨的节日——母亲节!这个世上有一种爱重于泰山,那是母亲的爱;这个世间有一种情高于爱情,那是母亲的情。为了我们,母亲辛勤的双手布满老茧;为了我们,母亲丰腴的面容日渐憔悴;为了我们,母亲的眼角过早地爬上了皱纹;为了我们,母亲的双鬓已经斑白。千言万语道不尽母亲对我们的恩情,写不完我们对母亲的谢意。同学们,就让我们把真挚的情意化为美丽的诗文,献给我们伟大的母亲吧!
11.2014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使我们认识了网友大萌子和她的父亲。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他们之间的亲情感动了整个中国。请为其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讲究文采,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评价角度准确、得体,不少于100字。
解析:写颁奖词应注意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通过人物的事迹,引出对人物精神的评价。
答案:一年记录30次容易,30年每年都记录其实挺难。用3分钟看完了30年,照片凝聚了父女深情,包含了成长的喜悦和父辈的付出与欣慰。照片记录了这个社会的变迁,激起了人们对自己家庭的一些美好的回忆。但匆匆的时代步伐让很多人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感情。平凡简单的事因为这份坚持和积累,在岁月和亲情的催化下变得弥足珍贵。[来源:学。科。网]
高中学考网
初中学习
小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