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作文】时事材料作文“林海奇迹塞罕坝”导写

韩延明 高中学考网 2021-10-26

立意行文点对点  文体风格异中异

——时事材料作文“林海奇迹塞罕坝”导写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   韩延明

  

【热点直击】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甚至在修改党章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写入党的基本路线,首次美丽两字加上。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就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对破坏生态行为的处罚力度。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近日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河北省北部塞罕坝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典范。建设美丽中国,直接关乎国民的生活幸福指数,人人有责,不可等闲视之。 

【名师押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北省北部塞罕坝曾是天然名苑,到了清末因开围放垦,至解放初期已经变成茫茫荒原。1962年以来,塞罕坝三代创业者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培育出112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方向】

这是一个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茫茫荒原变万亩林海的故事,但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其中蕴含的每一种精神都是切题的立意角度

1.持之以恒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凭着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无论风沙有多么大环境有多么荒凉塞罕坝人从来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咬紧牙关毅然坚持了下来三代人半个多世纪,人数之多,时间之长,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靠的就是超人的毅力,铁杵磨成针的精神。

写作时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列举自古至今3—4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华儿女持之以恒成就大业的经典事例,使之成为一个代表、一个缩影,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尽职尽责精神塞罕坝这道“绿色长城”来之不易,这里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没有粮食,没有医院,缺少房屋,交通闭塞,然而塞罕坝人尽职尽责,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构筑了重要的华北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同时,守护好这片绿也并非易事正如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国志锋所说:“我们要起得比鸟早,睡得比鸟晚,才能守护好这片绿。如今的塞罕坝重新焕发生机再现“美丽高岭”,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不忘初心恪尽职守杰作

写作时可以用层进式结构布局谋篇:先结合材料简述塞罕坝由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再重点剖析根源,揭示本质,最后生发开来,论述如何恪尽职守,深化主旨。      

3.艰苦奋斗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中,塞罕坝人啃窝头,喝雪水,住马架,睡窝棚,钻地窨,斗严寒,抗冰雪,以苦为荣,迎难而上,在流沙中植树,硬是在这片荒原上创造出一个绿色奇迹。塞罕坝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洒下了塞罕坝人奋力拼搏的汗水,充分体现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塞罕坝开发建设的历程,就是一部塞罕坝人持久拼搏、永不言弃的艰苦创业史。

写作时可以先提炼出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精神,论述这种精神在“荒漠变林海”的浩大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自然过渡,论述当今社会必须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如何传承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体现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4.使命担当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以使命至上的崇高品质,风雨无阻一代接着一代干坚持植树造林,终于建了百万亩人工林海。他们视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神圣使命,自始始终为了履行这个使命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正是他们忠于使命不忘初衷,才换来了茫茫高原无言矗立的千棵松”“万棵树

选择这个角度来写,可以运用“引议联结”的结构展开论述,特别要阐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每个人都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也可以写成记叙文,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展现不同时代、不同领域践行使命者的风采。

5.无私奉献精神塞罕坝人为了国家舍弃小家一代又一代坚守在艰苦的塞罕坝林场,忍受寂寞,在挥洒汗水中青丝变成白发,用美好的青春年华换来了满目苍翠,把秃岭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那些奋战在普通一线的造林员、护林员、防火瞭望员,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分昼夜,风里雨里,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用默默地付出,诠释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人生理念

从这个角度写可以模仿杨朔的《荔枝蜜》等写成散文,由塞罕坝精神引申开来假借天地一物托物言志尽情讴歌无私奉献精神;也可以以塞罕坝人的口吻构思一个三代人艰苦创业的故事。这样写,可以独辟蹊径,标新立异,避免常规议论文的“撞车”现象。

【素材链接】

1.唐朝杰出的书法家怀素年幼时当和尚,见庙堂里陈列着无数书法精品,就立志练书法。而使他深感苦恼的是因贫穷而买不起纸张,于是他就种了许多芭蕉,用阔大的芭蕉叶代纸,并因而名其所居为“绿天庵”;他又找了一块木板,涂上漆,用树枝在上面写字,写了擦,擦了写,时间长了,木板也被擦得凹了下去。而被怀素写秃的笔更是不计其数,一支一支越积越多,堆得高高的,他把这些用秃的笔埋在一起,并风趣地称之为“笔冢”。

素材解读:因为长期在木板上练字,以致于木板被擦得凹了下去;因为长期苦练书法,秃笔成冢,惊艳后人。毫无疑问,持之以恒正是怀素成功的秘诀。

2.美国波士顿犹太人被屠杀的纪念碑上,刻着一个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甫留下的一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 

 素材解读:面对疯狂的追杀,马丁觉得事不关己,冷眼旁观,毫无责任心可言。到头来,当自己大祸临头时,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他说话。对别人不负责任,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害人害己,悔之晚矣! 

3.桑德斯上校退休后在靠高速公路旁开了一家小饭店。饭店虽小,但颇具特色。最受欢迎的是他发明烹制的香酥可口的炸鸡,给他带来了可观的财富。可是由于高速路改道,饭店的生意一落千丈,只好关门歇业。被逼无奈,桑德斯上校决定出售自己的炸鸡配方,以换取微薄的回报。可是,不仅没有一家饭店愿意购买他的配方,反而引来无数嘲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开着车走遍了全国各地,吃住都在车上,在被别人拒绝了1009次后,终于有人购买了他的配方,从此连锁店遍布世界载入了商业史册桑德斯成为肯德基创始人

素材解读:一位退休老人,经营一家小饭店实属不易。未料到公路改道生意萧条只好四处兜售自己的炸鸡配方换来的却是拒绝与嘲笑无奈之下他奔走全国各地,餐风露宿,终于在被拒绝1009次后如愿以偿肯德基风靡世界这一巨大的成功饱含艰辛

4.兰州空军某部飞行员李剑英驾驶的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途中不幸撞上鸽群,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等,飞机下方有一个化工厂和大量的群众。如果跳伞,失去控制的飞机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毅然决定改跳伞为迫降。他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求生的机会,为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幸殉难。

素材解读:在危难之际,飞行员李剑英一次次放弃了生的机会,心中想的是国家的利益,是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位长空英雄,用人生短暂而珍贵的16秒,践行了一个军人神圣的使命与担当。

5.徐凤翔教授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认作是一位奇女子,甚至另类人。她曾身为南京林学院教师年近半百之时,自愿要求进藏辞别家人,背起行囊,毅然攀上被许多人视为畏途的雪域高原。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林海,徐凤翔孤身一人,一待就是18她上攀珠峰大本营,下临墨脱幽谷,西达阿里、羌塘,东越横断山脉、并流三江,克服千难万险,建造了第一座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被同行誉为梅开二度,香自苦寒

素材解读:告别了优越的环境和称心的工作,辞别了家人徐凤翔毅然来到雪域高原一待就是18!她把自己的智慧和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西藏高原的生态研究默默无闻,忘我工作,无怨无悔,可歌可泣。

【精典范文】

佳作一

                                      绿色火焰山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17)班   汪旭

大雪半月雪积深数尺孙悟空立于花果山之巅望着满天银装浑身瑟缩忽地就想起了取经途中所遇的火焰山。“俺老孙取暖去也。”便一个筋斗云翻了过去。

来到火焰山,看到眼前之景,孙悟空不禁心中暗自一惊:莫不是俺老孙走错了地方?只见眼前碧海连波,云雾缭绕,飞禽走兽,追逐嬉戏,仙府洞天也不及眼前之美啊!

孙悟空原地将脚跺了三跺,便见一白衣老者扛着锄头、拎着一个袋子从土地中钻将出来。孙悟空跳将上去,随手从袋子里拿出一个桃子啃了起来,边啃边问:“土地老儿,怎地老孙百年未至,这火焰山就变化如此之大?莫不是得了瑶池仙水,再造了此地生机啊?”

土地神将腰身微微一弯,作了一揖,缓缓答道:“回大圣,瑶池仙水此等神物怎会是火焰山贫瘠之地所能拥有,这眼前胜景都是此地山民亲手创造的。”

孙悟空更加惊讶,竟是连手中的桃子都忘了吃,急急问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小小山民怎会有如此大的能耐?”

再答时,土地的脸上带着骄傲的神色,声音中充满自豪之意:“想当年,大圣师徒经过火焰山,备受煎熬。从那时起,小老儿便明白,要想摆脱眼前困境,必须要靠自己,于是便带领山民们一同种起树来。”

“不过百年光阴,凡人怎会种下这么多树?只看这合抱的苍松,便知这绝非一日之功。”

“大圣所言极是。此地山民百年如一日,始终不忘自己初衷。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子又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他们靠着恒心和毅力,终得眼前美景。”

孙悟空心中更为惊叹!他搔搔脑袋,眨巴着眼睛,良久沉默不语。

土地再道:“人中圣贤荀子有言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小老儿与山民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始终不忘持之以恒的信念。拥有了这个信念,教它荒漠秃岭变成林海仙境,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闻听此言,孙悟空跳将起来,丢掉手中的桃子,连连拍手赞到:“好,好,说得好!”

土地趁机邀请道:“大圣难得一来,何不随我入山一观?那碧水清流,异瓜奇果,火焰山应有尽有,与你花果山相比,自不逊色。”

“俺老孙随你去也。”

孙悟空将手搭在额头,沿途左看右看,不禁赞道:

火焰山前风景异,山民世代换新绿。哪得青山美如许,只缘恒心永不弃!

点评:作者由《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紧紧围绕“持之以恒”的主题,精心构思了一个新奇而又不失真实的故事,读来耳目一新,耐人寻味。描写孙悟空等人物形象,能与原作的风格保持一致,语言、动作、神态等符合人物的身份以及性格特点,手法娴熟。标题设置悬念,颇具匠心,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一首小诗,完美地扣合了主题,读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佳作二

神圣的抉择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17)班   王文培

“你愿意扎根这片土地,无论它是荒漠还是绿洲,是贫瘠还是肥沃,是盐碱遍地还是黄沙漫天,你愿意吗?”一个声音庄严地响起。  

“我——愿意!”望着塞罕坝这片林海,我做出了郑重的选择。

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坚决反对。“一辈子窝在大山里,就这点出息!”父亲看着倔强的我,狠狠地说。“唉!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老师摇摇头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无药可救。  

向我问话的,是一位满脸黝黑、长着花白胡子的老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人们都叫他“三哥”,听说他是这里的第三代人。

一大早,“三哥”就把我从床上拎了起来:“起来起来,巡山去了。”我忽地跳下床,揉着朦胧的眼睛,跟他进了深山。

所谓“巡山”,就是在这片林海的几个制高点上来回穿梭巡视,通过高高的瞭望塔来观察是否有火情。“在这片广袤的林地中,一丁点儿火星都会引来巨大的灾难,一根烟头都可能烧掉整个林山”,“三哥”总是这样谆谆地教导我。

“东坡正常,西坡正常……”我举着望远镜四处观察,报告,“三哥”则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匆匆记录着什么。“三哥,这个本本是干啥的?”“三哥”头也不抬:“你以为让你报告情况干嘛?这些都要记录下来的。”“能让我看看吗?”我翻了翻这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每一天的天气、风速、各坡的情况。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三哥,你这本笔记写了几年了?”“这是最近的”,他说,“昨晚上你睡的床铺下面有一百来本,那是之前记的。”我一脸愕然。  

简单地啃了一个馒头,“三哥”说带我到其他几个地方转转。一边走,他一边向我介绍:“那个小土坡,乾隆爷在上面打过鹿……那个小低洼,康熙王在那里套过狼……”

最后,他带我到了一个营地的遗址旁。不知怎的,“三哥”的眼里噙满了泪水,脸上显出隐隐的骄傲,神情肃穆:“这里是第一代先人居住的地方!”我惊讶地看着眼前的情境!所谓的营地,不过是一个用木板搭成的凹进去的地窖。真不敢想象,那些先人们是怎样挺过来的!“当年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扎根于这片土地,吃尽了苦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里!”三哥顿了顿,“他们留下一句话:‘塞罕坝,我的家。虽贫瘠,不嫌弃。’”说罢,他放声大哭。   

夕阳落山,月亮冉冉升起,林场异常静寂。我,仍在瞭望塔守夜。

月光如水,微风阵阵,林海一望无垠。看碧波连连,听松涛沙沙,晚上一定会做个好梦! 

点评: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三哥”和“我”护林的故事以及“我”在营地遗址旁的见闻,含蓄地表现了塞罕坝人不畏艰辛、兢兢业业献身绿化事业的崇高美德,凸显了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三哥”和“我”是第三代塞罕坝人和新生代人的代表,寓含未竟大业后继有人,构思巧妙,叙事完整。文章起笔新奇而充满智慧,既亲切又紧扣主题。结尾两段通过写景营造幽美的意境,强化主题,含蓄地展现美好的未来,令人憧憬。

佳作三

艰苦创业  追梦不止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17)班  郑婉莹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人经过三代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建了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   

从“一棵松”到世界最大人工林海,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记载着生态文明的进程。“塞罕坝”——一个几代人汗洒春秋艰苦创业建成的林场;一个平均海拔1500米、资源价值超过153亿的人工林;一个在年均气温零下1.4度、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度的高寒地区筑起的绿色屏障!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史无前例、可歌可泣的创业华章。    

几代塞罕坝人,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在积雪皑皑的塞北荒漠,甘于寂寞,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执着坚守。他们“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以中有足乐者,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们心里想着创业,唯独没有自己;他们心里装着荒漠,唯独装不进自己。他们用艰辛与执着再次让塞罕坝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高岭”,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有谁知,创业之难,难于上青天。荒漠变林海,无异于“愚公移山”。冬天的塞罕坝,白毛风一刮就是几个月。没膝深的雪窝子,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羊皮袄穿在身上经常被冻裂。屋内炕上铺的只有一层莜麦秸子,晚上睡觉甚至还要戴上皮帽子。然而,就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硬是冻不坏、压不垮、饿不倒,如雪松,顶天立地,傲然挺立!  

“塞罕坝”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部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创业史。创业的三代人,坚定一个信念;追梦的三代人,牢记一种责任。他们艰苦创业,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凝聚着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传统美德,闪耀着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历史担当,彰显着爱国敬业、造福后代的无疆大爱。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能吃苦不叫苦的精神,是构建美好中国的精神财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塞罕坝精神永远都是至宝。   

古有五丁开山,历尽艰险,终于天堑变通途;今有塞罕坝人筚路蓝缕,使得荒原变林海。欲成大事、圆美梦者,勿忘“艰苦”二字!

点评:文章拟题简洁,观点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提出中心论点后,先展示三代塞罕坝人取得的惊人成就,再论述塞罕坝人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冻不坏、压不垮、饿不倒”的坚强意志,突出“艰苦”二字。在此基础上,纵深剖析塞罕坝人不怕苦、能吃苦、创大业的原因,昭示“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精神彰显主旨。文章逐层深入,逻辑严密,论述深刻有力。结尾古今对比,简捷明快,堪称“豹尾”。

佳作四

背负使命 风雨兼程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17)班  刘苗

中华五千年历史,多少英雄豪杰,胸怀鸿鹄之志,向着既定的目标风雨兼程,成就了一段段佳话。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是世代造就了他们;而我想说,他们生来肩负使命,是英雄成就了一个时代。

诸葛·三国

当年的卧龙山岗,树木依旧郁郁葱葱。虽然半山腰的那些民居历经风雨早已坍塌,荒芜,但那位手摇羽扇、头束纶巾的风流少年却不会随历史红尘的消散而淡去,他是一个神话,被人们永远传颂。   

你听到了空城上的琴声吗?是那样的悠扬,毫无慌乱之意;你想起了催人泪下的《出师表》吗?一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回荡了千年,唱出多少使命至上仁人志士的心声。还有那让人感动涕零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那生死相许的白帝城托孤,哪一桩不彰显着诸葛亮的使命与担当?三国的命运早已与他连在一起!面对那盘残棋,诸葛亮不仅是谋士,更是对弈高手。忠肝义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还记得,当年刘备允你如若刘禅不才,君可自取帝位。你却痛哭流涕,誓死护主。你的赤诚,在时空流转了千年,却不曾褪色。无诸葛,不三国!   

屈原·汨罗江

汨罗江水怒号着冲向远方,那深红的颜色像充了血的人的眼睛。江边那位诗人,一身白衣,面目沉静。他放不下亡国之虞,但已无力回天。面对咆哮的江水,他在做最后的抉择。

沉寂,死一般的沉寂!诗人的内心早已如一潭死水,看不到光亮。他无比热爱自己的国家,却因谄言而被误解,被疏远。看着城外百姓衣不遮体,城内权贵歌舞升平,他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的良知不允许有丝毫的冷漠。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告诉他,无法用赤胆忠心说服君王,扭转乾坤,那就以死明志,昭示后人。他来到江边,看着昏暗的江水,一阵酸楚涌上心来。他回望了一眼自己的国家,纵身跃下。水花高溅,湿了岸边,惊动了一群寒鸦。

回望历史,有人生来禀赋异人,或拥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学识,或拥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概,或拥有“七步作诗”的敏捷……他们身负上天的重托,身负使命而来。所以,人们一说到武则天,就会想起大唐盛世;一说到毛泽东,就会想起新中国;一说到杜甫,就会想到百姓疾苦;一说到塞罕坝,就会想到三代人改天换地的惊天大业。

荀子曰:“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一个人无论什么身份,位有多高,权有多重,责任意识不可丢。请铭记巴尔扎克的那句忠告:“一种未完成的使命会使整个人生默然失色。”

点评:本文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截取并浓缩了两位历史名人的生活画面,紧紧围绕“使命”行文,条理清晰,立意精准,选材得当。在表达上,用生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历史素材,言简意赅,优美出彩。文章将生动的描写、恰切的议论和酣畅的抒情融为一体,让人既明理,又深受感染,可谓一箭双雕。引用、排比、比喻、反问修辞格的运用,文采飞扬,十分养眼,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巧妙的过渡,人称的变化,使文章严谨而不失灵动之美。

佳作五

林 魂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17)班  石婧

我要去河北塞罕坝看看。

“塞罕坝”是蒙古语与汉语的组合,意为“美丽的高岭”。它有多美呢?据记载,当年这一带,“落叶松万株成林,望之如一线。游骑蚁行,寸人豆马,不足拟之。”然而,在同治年间,为弥补兵饷不足,参天大树被连根拔起,如茵绿草均被斩腰。土匪也来凑热闹,山火燃起,空留一缕青烟。诗人说:清朝的第一粒死亡细胞诞生在木兰围场的废弃里。

可喜的是,年轻的共和国拯救了它,艰苦奋斗的塞罕坝人唤醒了它。我要去看看!

只见那一片绿海在我的眼前展开,我的心随之怦然而动。如今的塞罕坝,是一面抵御风沙的墙,是一汪绿意葱茏的海。它不断地向京津输送净水与氧气,它终于从那荒芜的深渊中爬了出来。作家魏巍曾为此激情赋诗:“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塞罕坝如此美景不是上天恩赐的,而是可敬可爱的塞罕坝人创造的,是他们无私奉献的杰作。   

塞罕坝人咬定荒山不放松,种树绿化,成了他们心中的主旋律。种树,种树,种树,他们心无旁骛,即使吃了千茬苦,受了万般累,也矢志不渝,不含糊,不动摇,不退缩,甚至搭上后代的幸福也在所不惜。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种树,这个响亮的口号在他们心中喊了几十年,而这个林子就是他们的生命。为了建成并保护好这片防护林,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把所有的才智、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出来,把植树护林的事业做大做强,创造了一个东方神话!    

当年,国家号召塞罕坝人种树之时,一片荒漠,是远处仅有的几棵松树给了他们希望与信心,让他们看到了曙光。他们义无反顾地决定:干!因为种树,他们个个皮肤黝黑,自嘲为“黑蛋”“黑土豆”。更有甚者,塞罕坝人一大半名字中含有“林”字,他们被称为“务林人”“林二代”“林三代”,这是父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现代塞罕坝人不负厚望,接过前辈的创业大旗,尽职尽责,风雨无惧。

林场里,游客们被眼前壮观的景色所震撼,所陶醉!一名八岁的男孩儿扬起稚嫩的脸,歪着头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来这里护林!”他的眼里泛着晶莹的光,显得异常兴奋。

像蜜蜂一样只知奉献不求回报的塞罕坝人,一如既往地忙碌着。山岗上,小溪边,密林里,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他们已融化在茫茫林海里,与松涛同在,与绿树共存。

点评:这是一篇优美的议论性散文。作者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先回顾了“美丽的高岭”惨遭毁坏的惨痛历史,再重点描写今日塞罕坝人坚毅果敢、代代不息誓教荒漠变林海的奉献精神,在对比中凸显主题。文章大量使用引用、拟人、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格,再加上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语言生动形象,顿挫有致,富有文采,既有极强的感染力。文末对八岁男孩儿言行的描写,象征塞罕坝精神感召后人,后继有人,文章更富深意,耐人品味。

        

 (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8年第6期)                                        

高考时政类作文指导系列

 


       高中学考网

            初中学习

              小学学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