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基】掌握解题技巧,突破断句难题

毛尚梅 高中学考网 2021-10-26

掌握解题技巧,突破断句难题

广东省廉江市第二中学   毛尚梅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文言文断句在高考中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近几年来更是年年必考。

    文言文断句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近几年全国卷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浙江卷和江苏卷则是以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的题型考查。若是选择题,其错误之处一般为两到三处,错误点一般有:对于关键词(实词、虚词)的理解失误,该断句而未断的;相对应的句式需断句而没有断的;因对句子结构成分理解有误,该断而未断的;对于某些语言标志作用理解失误,使得该断句而未断的;等等。

面对文言文断句,总有些同学不知从何入手,然后就随便揣测,胡乱断句。其实,如果与文言文的其他题型相比较,文言文断句是文言阅读里较为简单的一道题,如果在这一题上拿满分,就可以提高文言分数,甚至可以拉开与其他考生的距离。

那么,怎么样才能拿到断句题满分呢?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这几种方法:

 根据文意来断句 

    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研读,了解文意,分析情节。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把自己能够确定的地方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完之后再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思考,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示例】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解析】通过对上文的通读,我们就能了解大概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了解文段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二、根据语法来断句

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名词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作宾语,常可在后断开。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作谓语带宾语,一般其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常见可做主语的有: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下官”“窃”“愚”“贱妾”“婢子”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4)方位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方位词有“东”“西”“南”“北”“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等。方位词在文言文中常常连用或对用,当它们领起句子时,可用为帮助断句的标志。如《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南”“西”“”“”各领起一个句子。

【示例】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鸿门宴》) 

【解析】断句时,首先疏通文意,再关注陈述对象的变化,抓住名词,如本语段中的“沛公张良范增项王”,据此可断开一些句子;还要关注动词的变换,如“”等,据此判断与其关联的主语、宾语,从而断句。

【答案】 沛公北向坐 / 张良西向侍 / 范增数目项王 /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三、根据虚词来断句

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①句尾词。“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哉、夫”等后可断句。

②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且夫、嗟夫、嗟乎、呜呼、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首时间词。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前可断句。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⑤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⑥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示例】用“/”给下面的文言文语段断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句首虚词:夫、则、则、而、而、故;句末虚词:焉、也、焉、也。这一段标点,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答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四、根据对话来断句

对话、引文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道”等为标志,找到说话人,一般前后都需断句,还要注意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示例】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答案】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五、根据句式来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口。

判断句式:……也;………… …… 者也非……则……;非……必……。

反问句式:不亦 …… 乎、何…… 之有、安……哉(也)、孰与…… 乎、岂…… 哉、奈何 ……乎。

固定结构:如……孰若…… ?奈…… 何?得无…… 乎,无乃 …… 乎,况 …… 乎,何以…… 为?

固定词组:“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 何以”于是”然则”。

【示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

【答案】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

六、根据修辞来断句

文言文是很讲究修辞技巧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1)比喻断句 比喻词往往是比喻句的重要标志。断句时,先判断出比喻词,然后找出与之相关的前后句子。例如《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药,病万变,药亦万变。”句中“譬之,”领起比喻句“譬之若良药”,是鲜明的比喻句标志。

(2)对比断句 对比论述多出现在古代论说文中,根据对比句的起止可以断句。例如《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顶真断句 顶真也叫“联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这个词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首尾蝉联的修辞手法。根据这种特点,断句时要在蝉联的相同词语间断开。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4)重复断句 文言文中重复的修辞手法有词语重复、短语和句子重复以及句式重复几种情况,这是断句的标志之一。断句时,先找到重复的部分,然后找到前后与之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断出完整的句子。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5)排比断句 排比句有几个特点:句子结构相同;每句字数大体相等;常使用一些相同的虚词或重复的词语。依照这些特点可以断句。如《孟子·公孙丑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断出排比句后,可以再在每句内细断。

(6)对偶断句 古文中对偶句使用很多,而且用法灵活。往往重复使用几个虚词,内容相对,甚至词语相对。断句时,可以先把对偶句标出来,再去寻求其他句子的起止。如《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此句中先标出对偶句,然后再根据“者”“也”“矣”等标志细断。

【示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答案】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根据总分断句

依据总分关系或分总关系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断句。

【示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

【答案】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八、根据常识来断句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若出现人名、字号、时间、地点、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可借助这些专用词进行断句,断句时不要把们断开了。

    如:楚熊通怒曰/……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史记·楚世家》)其中“乃自立为武王”为错误的断句。“武王”乃是谥号,古代帝王诸侯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叫做谥或谥号。带褒义的有“文”、“武”等,带贬义的有“厉”、“幽”等。熊通不是自封为武王,是死后才被尊称为“武王”的。所以“乃自立”后边应该断开,即“乃自立/为武王”。

    另外,题目做完后,还应该做一些检查,通读一遍,看看断句后的字句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

    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当然,上述这些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综合运用,多管齐下,才能奏效。接下来我们以今年的高考题为例,运用以上技巧去断句。

【例1(2018年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把断句的这句话放进文章整体理解,综合技巧,用排除法来做最后确定选项后,需要通读,验证。首先找出四个选项的第一个不同点为“芝坐爽/下狱”或者“芝坐爽下狱”,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芝坐爽下狱”,由“坐”字我们可以联想到“连坐”“被牵连”,鲁芝因为曹爽被牵连而下狱,句意完整,之间不用断开,排除AD;接着看第二个不同点“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或“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句式对,排除B故选C。另外,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宣帝”这几个名词作主语,前面要断开,“”作“嘉”的宾语,其后面要断开。“”“”作句中的连词,前面要断开,“俄而”是表时间的,前面要断开。

【答案】C 。

【译文】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因为曹爽被牵连而下狱,判处死刑,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嘉奖他,于是赦免他而不诛杀。不久,起用为并州刺史。

【例2(2018年全国Ⅱ卷)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解析】把断句的这句话放进文章整体理解,综合技巧,用排除法来做最后确定选项后,需要通读,验证。首先找出四个选项的第一个不同点为“涣少好侠/尚气力”或“涣少/好侠尚气力”,“好侠”是“涣” 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D,接着看第二个不同点“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或“/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我们可以看到“敦儒学”“习《尚书》”句式相同,不能从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B。此外,“广汉郪人也”为判断句,在“也”字后要断开。“”“”作主语,前要断开。“尚气力”“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举大义”都是动宾结构,句式一致,在适当位置要断开。“晚”表时间,在前面要断开。

【答案B。

【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

【例3(2018年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解析】把断句的这句话放进文章整体理解,综合技巧,用排除法来做最后确定选项后,需要通读,验证。首先找出四个选项的第一个不同点为“以父仲淹荫”“以父仲淹/荫”,由句子的意思可以推断,“以父仲淹荫”,是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中间不能开,排除BC,接着看第二个不同点“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或“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永昭陵”是指皇帝的坟墓,“建”是指“兴建”,永昭陵建”句意已经完整,后面可以断开。“京西转运使是官名,不能作“建”的宾语,只能作下句的主语要在其前面断开,故选D。此外,“永安县”是官职名称,在它后面要断开。”是“只有”,是含转折意味的连词,在其前面要断开。

【答案】D。

【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秘书省正字、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

从以上高考题来看,断句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你掌握了技巧,高考断句不再难。接下来请试试用这些技巧去做做今年其他省市的高考题。

【学以致用】

1.(2018天津)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2.(2018浙江)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3.(2018·江苏)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

 

【学以致用参考答案:

1.(2018天津【答案】A。

【解析】“汀风春溪月秋宾友集都是主谓式结构,“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是对称句式,后面的“舟棹徐动觞咏半酣”也可从主谓式句式上来判断,应该是“舟棹徐动/觞咏半酣”,所以选A。

【译文】每到春风吹绿洲,秋月映照溪水,鲜花盛开、百鸟歌唱的早晨,莲花吐艳、流水飘香的傍晚,宾客朋友聚集,歌声乐声响起,船桨慢慢划动,饮酒咏诗接近兴奋时,飘飘忽忽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2.(2018浙江【解析】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疏通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还可以根据标志性副词断开,如“又”表并列,“虽”表假设,“故”表结论在它们的前面断句。多指讦”是“其文”的谓语,“有疵病者”作下句的主语,多指讦”和“有疵病者”中间断开。“其文”是“得”的宾语,在其后面断开。“余”作主语,在其前面断开。

【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译文】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

3.(2018江苏【解析】“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在是,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这段话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这一文段其实是一个总分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

【答案】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译文】汤海秋内心的真实情况都在这诗集中,想说的话、不想说最终不能说的话、不想说最终没有说的话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

                                                              

 

 

       高中学考网

            初中学习

              小学学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