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柯普洁丨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
大家好,近日我们推出了工作室2022年的第2-6种新书:
《社会学的问题》(皮埃尔·布迪厄 著,曹金羽 译);
《异识》(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著,周慧 译);
《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琼·柯普洁 著,王若千 译);
《你好,德勒兹!》(马丁·汤姆·迪克 绘画,延斯·巴尔策 编剧,陈美洁 翻译);
《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马丁·汤姆·迪克 绘画,延斯·巴尔策 编剧,陈美洁、张晓媛 翻译)。
前三种均属于“拜德雅·人文丛书”,后两种则是我们的单本书。这五种新书是我们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旗下品牌艺文志合作的第一批书。
五种新书目前均已在我们微店上架预售,现在下单,预计4月7日前寄书。受疫情影响,个别地方快递可能延迟,详情请询我们微店后台。
感恩大家的支持!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一书书摘,系作者琼·柯普洁专门为此中译本撰写的序言。
偶然性与无意识
(致我的中国读者们)
听闻我的第一本专著即将与中国读者见面,我感到愉快且荣幸。但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喜讯令我感到几分惊讶,正如不久之前,一则网上的新闻故事带给我的。这则消息有关一群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每周在Zoom上聚会,讨论18世纪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那本整整1500页的小说《克拉丽莎:又名一个年轻小姐的故事》(Clarissa: or The History of a Young Lady),以此来纾解当下因新冠肺炎疫情的隔离而带来的苦闷。“真够神奇的”,看到这则消息时我暗自思忖。这本小说的完整版本极少被人阅读,取代它的则是一个常见于大学文学课程的、大幅缩写的版本。我无意于将本书与理查逊这本极为重要的小说相提并论,我只是讶异于支配着种种事物出现、消失又重现的神秘节奏。从未有人会预料到这部小说将与这群知识分子产生一种特殊的关联,后者正苦于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种种社交退避(social withdrawals)的症状。似乎突然之间这部小说又变得重要了,这佐证了偶然性的本体事实(ontological fact of contingency)。
按照宽泛的学术发表标准,这本书在1994年的首次出版是成功的。它即刻就被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重印了,随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接着被Verso出版社纳入“激进思想家”(Radical Thinkers)系列中再版。然而,尽管本书的反响颇有热度,我亦觉察到一股寒意——甚至在它出版之前。本书第1章作为论文首次提交于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会议“法国拉康派电影理论的美国接受”(The U.S. Reception of French Lacanian Film Theory)。我论文的评议人雷蒙·贝洛(Raymond Bellour)对我的论点提出了充满敌意的回应,在当时甚至引发了一场小型丑闻。此后,当会议论文被结集成书时,贝洛决定不再提交他的回应用于公开发表,相反,他写信给会议组织方来说明他拒绝提交的种种理由。他写到,没有必要给我的论文一个回应,因为它与会议所宣称的主题以及他的期待并不“切合”(stay within the lines)。会议的组织方《框外》(Hors Cadre)杂志并没有忽视贝洛对我“不符合游戏规则”的指责中存在的反讽意味,他们将这封信公开在会议文集中。显然,在框架外进行思考是不被允许的。美国电影理论家托德·麦高恩(Todd McGowan)也没有忽视这其中的反讽,他在《电影理论与“游戏规则”》一书中提到了这个我称之为“小型丑闻”的插曲,通过将其重塑为电影理论中的一个“创伤”,他强调了它所暗含的(学术)重要性。
本书最后一章也经历了一种相似的遭遇。这篇文章作为一次对精神分析性别差异学说的严肃重访而受到欢迎,然而一种沉默却扼杀了我论点的后续影响。这篇文章的拥趸之一,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第一个指出了这种沉默:“这篇有关拉康派性别差异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后果的论文,在众多对拉康的攻击中被悄悄回避了。”齐泽克始终拥护我的论点,同时他也采用“创伤性的”一词来指涉女性主义者们的缄默。我们本来期待着与她们展开一场激烈的论战。
如果没有激起一种防御的话,我在本书中的许多论点至少也该触发一场学术上的争论,不过没有必要继续纠结于学界对本书的这种古怪而严重的“忽视”。毕竟,我的观点也没有完全被无视,不少才思敏捷的学者极其认真地对待它们,并增添了新的思考维度及变化(twists)——这些都是我未曾设想并十分钦佩的。同时我也理解,虽然我严厉地在本书中批评了历史主义(historicism)这一在我写作之时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方法,但仅凭这些并不可能击倒这位强大的对手。在大多数人眼中,历史主义是对思想的救赎;而在我看来,它所及之地一片荒芜。人们不应当天真地踏入这些战场。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提到某些间歇性的“忽视”,正因为它们带给我“创伤”这一外号。当我们用创伤来指涉某个事物——或某人,如在此语境中——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精神分析理论在创伤的问题上付诸了大量的笔墨。我所获得的标签给了我一种新的动力来回顾这个已被充分研究但依旧紧迫的概念。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创伤命名了一种无能(inability):无能去转化或消解某些事件,无能将某个事物纳入意识的系统当中。从这个简要的定义出发,许多问题涌现而出,尽管在此我们只能提到其中的一些。如果引发创伤之物存在于意识的外部,那么它何以困扰——或者,更确切地说:创伤化——意识呢?为何意识不简单地将其忽略或无视,也就是“不被创伤化”(untraumatized)呢?这必然是由于这无法被消解的事物并不单纯处在意识之外,而是紧密地与后者相联系。创伤既被认为是历史性的,同时也是结构性的,这个事实也产生了其他的一些问题。从时间上,我们所谓的创伤性时刻就是指有些事情,它们颠倒了所有在它们发生之前的事。革命就是创伤性的事件,因为它们在空间上破坏了正在运行的结构:结构突然间无法再像往常那样延续了。然而,创伤并不仅仅是破坏性的。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有着明晰的立场:主体本身正是被一个创伤所构成的,或者说,主体本身是像创伤那样被构成起来的。性存有(sexuality)并不是主体性的次级现象,而是决定主体与其自身关系的、起源性的非共时性(originary asynchronicity)。
尽管这一对创伤的双重定义广泛为人所接受,却未曾有一种持续的思考来尝试把握这两种形式之间的关系。不过,近来我意识到另一个弗洛伊德的概念,“无意识情感”(unconscious affect),或许能阐明这一点——尽管这个我寻求启迪的概念有可能使我们的问题变得更加棘手,因为很少能想到一个比它更自我反噬的概念。一种不能感受其自身的感觉?这有可能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弗洛伊德参加过弗朗兹·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著名研讨班,而弗洛伊德的读者如果读过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On the Soul)的话,便不会看不到精神分析之父与这位古希腊哲人之间令人震惊的共通性。在此背景下,无意识情感所提出的问题(“怎么可能会有一种不能被感受到的感觉呢?”),在亚里士多德提过的一个问题中产生了回响:为什么会有没有感官效应的感觉呢?(why is there no sensation of the senses?)而亚里士多德的作答同时也对应着弗洛伊德的问题:“可燃的事物……从来不会自燃,而是需要一个有着点燃……力量的中介物,否则它就会自己燃烧起来,而不再需要一簇将它点燃的实际的火。”
我认为我们最好将无意识情感理解为主体对她自身他者性——也就是性存有之创口——的一种感受性(receptivity)、一种创伤性质的开放性。不过,在这里我们有可能换一种表述:无意识情感就是被他者性所影响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be affected)。然而,若不是遇到了某些其他引起它的事物或人,无意识情感究其本身而言是某种麻痹或者说麻木状态(anesthesia)。正如弗洛伊德的说法所暗示的,无意识情感并不只是一种不能被感受到的感觉(not felt feeling),而是一种对无的感受(feeling nothing)。或者,正如我在上文中所提出的,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一无所知(innocence)或缺乏感受,而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我们或可称为空白的感觉。为何做出这个区分如此重要呢?它让我们思考了我们没有它便不能思考的东西吗?承认一种空白的感觉,就等于承认了对无的感受,或者说对非-存有(non-being)的感受,也就是对潜在性(potentiality)之非-存有的感受。
我希望可以在未来对这一点展开更多的探讨。不过,我先在这篇序言里,写下这些原初的想法以展望这个尚在萌芽中的写作计划。然而,这些原初的想法也意味着反思我在前面所提到的一些要点。无意识情感对理解主体的创伤性结构至关重要,尽管每个主体都存在于历史之中。因此,创伤的双重定义在时间中得以实现:被(他者性)影响的能力遇到了造成精神和社会巨变的一些事件。我同时想指出,这种双重定义也解释了书写性文本与艺术作品的兴衰变迁。面对一个文本时无法解释的沉默,或许证明的并不是一种拒斥,而是一种开放性或一种准备状态(preparedness),它等待着某种历史性的情景,来开启对自身的新的使用或解读。
最后,本书就如过去我曾写过的每一本书一样,是带着对我的丈夫,迈克尔·索尔金(Michael Sorkin,译按:索尔金先生于2020年5月因感染新冠肺炎在纽约病逝)深切的爱写就的——他是一位曾投入大量时间在中国设计了不少非凡作品的建筑师。我将这个译本献给对他的记忆。
琼·柯普洁
目 录
总 序丨重拾拜德雅之学
中译本序丨偶然性与无意识(致我的中国读者们)
致 谢
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
1 导论:结构不上街
2 精神矫正的主体:电影理论和拉康的接受状况
3 切割
4 服装化的超我
5 吸血鬼、哺乳与焦虑
6 无能的大他者:歇斯底里与美国民主
7 密室或孤寂的房间:黑色电影中的私密空间
8 性与理性的安乐死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