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陶傑【181】學術說殘體
閱讀往期:陶傑【180】神學和科學
當代的簡體字,與民國和清末的一代不同。以前的簡體字,有字義上的邏輯,譬如「尘」,微小的土,便是「塵」;「体」,人之本,就是「體」,三人之「 众」,即成「眾」,兩個人一起走「从」即是「從」,民國簡體,官方公佈僅三百餘字,簡正並用,沒有下令以簡代正。
一九四九年之後的這類殘體字,令兒童和初學者混亂,譬如:野鷄的「鷄」字,簡化成「鸡」。即是以一個「又」字,取代了「奚」那半邊。
可是,中文的正體,「鷄」有兩寫,也可以作「雞」。以「又」代「奚」,以此邏輯,「雞」的簡體又可作「难」。
但是,「难」卻是「難」的簡體。這就是邏輯的盲亂。
還有蘭花的「蘭」,簡體為「兰」。
但是欄杆的「欄」,簡體為「栏」──那麼這個「栏」字,代表的正體,到底是有草花頭,還是沒有?
連藍色的「藍」,也通叫「色」;特徵的「徵」,變成「特征」,舞蹈變成「午蹈」。
即使民國公佈的簡體字,蔣介石贊成,教育部長戴季陶反對,寧願辭職。
閱讀往期:陶傑【180】神學和科學
陶傑文章大賞: http://www.showse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