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419】為甚麼武俠小說很難英譯?
閱讀往期:陶傑【418】一株參天的大樹
閱讀往期:陶傑【093】江山報人
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英美法國傳媒廣為報道,稱之為「中國的托爾金」,因為中國的武俠小說,這個品種太過獨特,以歷史朝代為現實的背景,卻又虛構人物,武俠角色的功夫和武術,卻又以誇張的魔幻手段描述。這些虛構的小說人物,卻又有可能與背景中的真實人物交相穿插,武俠世界之中,又有真實的儒家文化結構,君親師的倫理,江湖幫會的秩序,山高皇帝遠的權威,又有幾分像羅賓漢的世界。
中國武俠小說是非常複雜的文化體系,很難翻譯為西方語文。到目前為止,金庸小說可以翻譯成越南文、泰文、韓文,日文也有一定的流通。但只有在亞洲國家,讀者對中國的武俠世界較為容易進入,西洋社會極難通過翻譯,對武俠小說的歷史和江湖背景產生共鳴。
譬如九陰白骨爪、乾坤大挪移、降龍十八掌之類,九陰之「陰」,與乾坤之「坤」,都是易經和道家的概念。一個中國小孩,在中國人社會生長,聽慣中國的民間故事,乾坤陰陽之道,雖然不明白,但連接上天地、日月、男女的兩極意識,一個中國小孩,缺乏科學和邏輯的思維,可以由感性和感覺層次,不求甚解,在朦朧中想像這幾套功夫如何厲害。
西洋的文化不同。地方的讀者可以理解桃花島,也明白冰火神猴,但這些武功的招式蘊含的道家文化意義無從想像。此外中國的地理知識,八大門派,有峨嵋派、華山派、崆峒派、少林派,向中國的各大名山歸位,營造了中國文化氣息濃厚的獨特感性(Sense)。
在西方受歡迎的作品,也包括魔幻體。哈利波特的巫術學校,巫師是歐洲中世紀社會常見的人事,西洋的兒童即使沒有活過那個年代,但一說到女巫騎著掃帚天上飛,都有感覺;中國俠客的輕功,同樣也是想像,西洋的讀者沒有感覺,覺得違反牛頓物理定律。這就是「隔」。
西方文化之中,老師和學生地位平等,學生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甚至立場衝突,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在中國的倫理之中,「背叛師門」、「欺師滅祖」,卻是很大的罪名,西方讀者同樣也不理解。
這是武俠小說在西洋讀者的文化想像之中無法打通的經絡。武俠小說在日文世界裡,受理解歡迎的程度與韓文相若,因為日本歷史文化,即使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的幕府將軍統治,與日本天王的關係,比較類似英國的君主立憲。但韓國卻承襲了明朝的帝王制度。日本的浪人與中國的俠客相似,但浪人並不歸屬哪一派,後來更有薩摩藩和長州藩聯合、尊王攘夷,中國武俠小說中無法解決的社會階級架構問題,日本在歷史上解決了。看武俠小說,日本人引起的共鳴,難免沒有韓國和越南之深。
金庸的小說,在世界上的地位與中國的命運相同。若中國能實現一個自由的太平盛世,吸引西方人全心全意學習中文,學中文的目的不是來中國做生意,現時仰慕中國的儒佛道三家文化,則百年之後,不但金庸的小說可以在西方世界以英譯本暢銷,而且最終愈來愈多的西方人能直接用中文看原作。正如莎士比亞,能欣賞其中妙趣的只能讀英文原文。
閱讀往期:陶傑【418】一株參天的大樹
閱讀往期:陶傑【093】江山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