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陶傑【551】用人命試新機

香港名嘴 2022-10-12

閱讀往期:陶傑【550】英國宮廷戲


地鐵車廂相撞,與美國波音737埃塞俄比亞的空難,原因都是同一性質:在交通工具「IT升級」時的「磨合」問題(teething problem)。


一九九一年五月,奧地利勞德航空公司(Lauda)一架波音767在曼谷起飛後不久墜毀,機上還有一對任教香港大學的英籍夫婦。


勞德的空難,當年調查結果,指飛機駕駛操作,進入電腦自動化年代。


由全人工操控到電腦化,有一個過渡期。本來駕駛艙共有三人:正副機師加一個電腦工程師。因為飛機師在受訓的時代,並沒有電腦的全面介入。機師要與電腦操作合二為一,要有一個工程師在機艙陪同,萬一手忙腳亂,工程師會救命。


但是約從一九九○年起,許多航空公司因為成本,覺得飛機師對電腦已經熟習了,紛紛撤銷了電腦工程師。然而在此時刻,新舊交替,青黃不接,最容易出事。



三十年過去,航空界的科技,又由電腦時代升級到AI時代。此一過渡期有多長,此期間會有幾多人成為「科技進步」的試驗品,則無人知曉。


勞德航機當年也是起飛後不久,電腦不受機師操控墜毀。在手機世代,人還可以沿用Nokia或愛立信,拒絕換4G蘋果。但在AI升級時代,全球的飛機都一齊投入,除非不出門,否則在三五年內,人人投入此一風險,聽天由命。


然後在陸地,AI操作的無人駕駛汽車,將可在二○二七年普及。美國矽谷的史塔斯基機械人公司,已經研製成功,現正積極試行。


十二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的AI專家認定:人工智能汽車不可行,因為開一輛汽車,時有緊急狀況,人的直覺,不可由電腦取代。但十年期間,這個問題「據說」已經解決,在美國隨時可以投產,剩下來的,只是保險和立法問題。


許多人擁護科技,也有人警告:不要那麼快,要確保「零風險」。然而世上沒有「零」這回事,於是一派人說,勿「因噎廢食」,另一派說:簡約即是更好,要反璞歸真。


到底哪一方對?其實只有一個答案:在付出collateral damage的試驗期間,或以後「帶病提升」時,若須死人,只要死的不是自己就可以。 


閱讀往期:陶傑【550】英國宮廷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