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2.1《对称》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课后作业


1.A  B

2.C. 

3.A

4.(1) (3)(4)

教学设计

在讲授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时候,要以“完全重合”为切入点,要让学生去观察,动手去操作,并且引导学生去创作轴对称图形等方式,加深对“完全重合”的理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难点:认识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的体操图,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学生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出示) 谈话:图片欣赏完了,这些图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让学生自由说。学生可能会说这些图片很好看,图片中的动作很优美;图片的两边是一样的等。 

谈话: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图片中体操动作蕴涵的美。(接着课件出示体操示意图)如果我们从正面把这些体操动作画出下来,就成了这样一组平面图。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对称的美,进而激发学生探究“为什么会这么美”的兴趣,再由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引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图片中蕴涵着什么样的美?”

“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我们怎样来了解它们美?”等问题。 

谈话:大家提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先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好吗? 

谈话:请小组长拿出1号袋,把里面的图片分给小组里的同学,自己想办法研究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开始吧!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谈话:谁想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通过对折发现图形的两边重合在一起了,但是他们不会用完全重合来表达;对折的方法一般是相同的,学生对对折后打开所看到的折痕表述不会很好,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发现有条理的表达完整。 

谈话: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把这些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图形的两边重合了,那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板书:重合  对称) 

谈话: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图形,你判断一下,它是不是对称图形?(出示扣杯图)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不是对称图形,因为扣杯的一边有把,一边没有。谈话:真的不是吗?你能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演示折。 

谈话: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图形对折后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可能会认为都重合了,一种是图形中有的地方重合而有的地方没有重合,即是部分重合;而另一种是两边重合后没有多出来的,也没有缺少的,有少数学生会说出这是完全重合。 

谈话: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板书:完全) 

谈话: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你又有什么新发现?老师也想折一折,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对称图形借给老师用一用?注意看,老师开始折了,我这样折得到一条折痕,这样折又得到一条折痕。这两条折痕与你们折出来的折痕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 

谈话: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一般用点划线把它画出来。注意看老师是怎么画的。请你在你刚才对折的图形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谈话:同学们,这些图形通过对折,我们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轴) 

谈话:现在你知道这些体操动作为什么这么美了吗? 

再回到课的伊始,学生现在会恍然大悟,用数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图片,发现对称的美,感悟对称的美。 

谈话:那你能从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交流如何判断。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