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1.5《积的变化规律》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教学设计
教材第9-10页例7以及“课堂活动”和练习二的第9-12题
n 教学提示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属于“探索规律”的范畴,也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教材安排了例7,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以填表求总路程为载体,通过谈话,、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n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除以)几,积也乘(除以)几的规律 。
3.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一规律恰当地运用于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方法与过程
1.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一些给定事例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团队意识。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n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除以)几,积也乘(除以)几。
难点 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例7教学课件(ppt)
学生准备:乘法相关知识以及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
师:谈话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在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情”活动中,全校学生都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8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20千克呢?200千克呢? (生解答)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
生:都有相同的因数8,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和200.
师 :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还有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例7《积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 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作为载体,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1:积的变化规律(一)
一、读图发现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
(教材第9页例7)
师:(课件出示)读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已知的数学信息?(生独立观察全班交流)
(预设)
生1:已知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生2:问题是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6小时呢?12小时呢?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我们看下面的表格(课件出示)。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km) | 60 | ||||
行驶的时间(时) | 1 | 2 | 6 | 12 | … |
行驶的总路程(km) | 60 | … |
师:读完表格和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情境图中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都在表格中体现了。
生2:表格比情境图更简单明了些。
设计意图:读懂图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必备能力,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读情境图,从图中发现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然后再观察表格,进一步弄明白图中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还可以用表格来体现,沟通了图表之间的联系,渗透了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
二、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表格
师:读表,表中给出了哪些已知信息?这些已知的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表中给出了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师指出:这就是速度)
生2:表中还给出了汽车的行驶时间分别是1小时、2小时、6小时和12小时…
生3: 表中的未知部分也就是需要填完整的部分,就是求汽车2小时、6小时和12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你怎样理解表中所填写的空白部分?需要用到哪个数量关系?
(预设)
生1:求汽车2小时、6小时和12小时行驶的总路程,就是求60×2、×6、×12…分别是多少。
生2:要求2小时、6小时和12小时的总路程,需要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来解答。
师:根据上面的关系,独立把表格补充完整。
(预设)
生:
每小时行驶的路程(km) | 60 | ||||
行驶的时间(时) | 1 | 2 | 6 | 12 | … |
行驶的总路程(km) | 60 | 120 | 360 | 720 | … |
三、观察表格,探究规律
师: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发现行驶的路程和行驶的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没有变化,都是每小时60千米,行驶的时间越多(1小时、2小时、6小时、12小时…),行驶的总路程就越长(60千米、120千米、360千米、720千米…)。
师: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不变,都是60千米,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
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不变,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乘几,路程也就乘几。
师:上面的结论还可以怎样陈述?
(预设)
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不变,路程乘几,时间也要乘几。
师: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列出哪些算式?(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生: 60×1=60
60×2=120
60×6=360
60×12=720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能从发现算式之间有哪些变化规律?(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生1:一个因数60不变,另一个因数1乘几,积也乘几。
生2:一个因数60不变,路程乘几,时间也乘几。
设计意图: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不是直接从算式中去总结、去发现,要依托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作为载体来探索。在探索时,先是从速度不变,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规律;再从时间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角度来探索;最后,摆脱具体的时间、路程和速度三个量,单纯从算式的角度进行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知识点2:积的变化规律(二)
(教材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第(1)题)
师:观察下面的算式,说说你的发现(课件出示)
(预设)
生1:第一个因数8不变,第二个因数由20依次除以2、除以4,变为10和5。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同时除以几,变为80和40.
师:好好想一想,上面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能用一句话概括、总结出来吗?
(预设)
生1:两个数相乘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同时除以几。
设计意图: 积的缩小规律的教学没有依托具体的情境为载体,而是直接观察算式得出,这样的教学设计,还原了数学的本真面貌,数学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推理能力。
四、举例验证
师:是不每个乘法算式都有上述的规律呢?
生:我们可以举例子来试一试我们发现的规律。
师:你这种方法真不错,请同学们每人举两组乘法算式试一试,然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独立尝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积的变化规律数学课本上很明显体现了猜想、验证学习方法。在这一环节中不但解决了上一环节质疑出的疑难问题,讨论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同时还对学习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拓展。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自己会学数学,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