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1.7《问题解决(2)》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三年级资源 2021-08-08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1.学校运来3车水泥,共180袋,已用完。还需要13车水泥,总共需要多少袋?


2.玩具厂接到一张订购5000个伦敦奥运会吉祥物的订单,如果2天生产520个,20天能完成任务吗?

 

3.一所小学有84名寄宿生,每人每天需要5g食盐,每周在校住宿5天,一共需要食盐多少克?合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1.780

2.

3.2100克   2.1千克


教学设计

教材练习三的第4-10题;练习四的第8、9、12、13、14题。

n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运用连乘或先除后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n       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从图文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

1.能够分清给出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决问题需要的,哪些已知条件是多余的。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练习题课件(ppt)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题目。(课件出示)

(1)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枝,每枝12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2)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枝,一共用了360元。平均每枝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

师: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今天我们将在前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对比练习导入新课,唤起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更好的为今天的练习课做铺垫。练习课的设计,只有教师真正为学生导向知识要点,那就不难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探究新知

一、典题精练

1.生独立解答教材第15页第4题,然后全班交流。

师:解答时,你是怎样写出答案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预设)

生1:解答时我先读题,获取已知的信息有:游泳池长25m,小华游了6个来回,问题是小华游了多少米。

师:要解答这个问题,你认为已知的信息或所求的问题里,哪个词语很重要?

生2:“游了6个来回”,很重要我认为。

师:游了6个来回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

生:游了6个来回,我认为就是游了6×2=12(个)25米。

师:谁能把教室作为游泳池演示一下,6个来回是什么意思?(生演示6个来回)

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预设)

生:6×2×25=300(米)

答:他游了300米。

设计意图:此练习题的教学,在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时,加强了对问题情境的理解,特别是情境中的陌生词语“来回”的理解,教师把教室看作游泳池,让学生进行了现场的模拟演示,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同时也挖掘出了情境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2.生独立解答教材第16页第7题,然后全班交流。

师:结合题中给出的信息,谁能说说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

(预设)

生1:题中给出的情境是商店卖明信片,每套12张,售价11元,上午卖了48套。

生2:下午卖了550元。

生3:所求的问题是求这一天一共卖了多少元。

……

师:在给出的信息中,有多余的信息吗?

(预设)

生1:问题是求商店一天的营业额,明信片每套的张数是多余的信息。

师:为什么每套的张数是多余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2:因为知道每套的售价,不是每张的售价。

师:好,同学们发现的非常准确。通过刚才的分析,谁说说这个问题情境中隐含着怎样的数量关系?

(预设)

生1:上午卖出的钱数+下午卖出的钱数=全天卖出的钱数

生2:上午卖出的钱数=每套的单价×套数

师:好,根据上面的分析,谁把自己的答案板演在黑板上。(点名板演,全班点评)

(预设)

生:48×11+550=1078(元)

答:这一天共卖了1078元。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练习课,特意对一道乘加练习来进行分析与解答、点评。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厘清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历读题(图)----分析(理解关键词、解读陌生情境词语等)----解答---回顾总结等基本的解题过程外,还要知道有可能在给出的信息中,某一个或几个信息对该问题解决是多余的。

1.   先独立尝试解答教材第16页第10题,然后全班交流。

师:问题情境中都给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生1:夕阳红旅行团一行23人要乘坐索道观光车。

生2:观光车限坐4人,票价是15元∕人、团体票价是12元∕人。

生3:团体票必须是10人及以上。

生4:需要解答的问题是全团上山至少要坐几辆观光车?

生5:还有一个问题是全团购票至少需要多少元?

师:上述信息中哪个词语很关键或者是对解决这个问题起决定作用?

(预设)

生1:10人及以上;

生2:还有至少吧。

生3:限坐4人也很关键。

师:对于10人及以上、至少、限坐4人,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生1:10人及以上就是至少是10人。

生2:至少就是最少的,要大于这个至少数。

生3:限坐4人就是一辆观光车最多坐4人,可以少于或等于4人,不能多于4人。

师:好,同学们分析的恰到好处。你能找出情境中隐含着哪些数量关系吗?

(预设)

生1:观光车的辆数=总人数÷每辆车坐人数

生2:购票钱数=票价×人数

师:你能自己尝试解答吗?试一试。(师点名板演,全班交流)

(预设)

(1)23÷4=5(辆)……3(人) 5+1=6(辆)

答:全团上山至少要坐6辆观光车。

(2)人数是23,团体票便宜,23×12=276(元)

答:全团购票至少需要276元。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要教会学生读问题情境。要读懂是什么事;有哪些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谁和谁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还要对陌生的词语、情境会准确理解和解读,并分析出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还要读懂需要解决什么问题。3.读教材16页“思考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

师:读问题情境你发现哪些信息和所求问题?

(预设)

1:已知三种花的单价分别是15元/束、17元/束和12元/束。

生2:购买鲜花的钱数是300元。

生3:所求的问题是:三种花都买,怎么买剩下的钱最多?

师:“剩下的钱数最多”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

1:剩下的钱数最多,就是花钱最少。

2:花钱最少就是多买便宜的,少买贵的。

师:怎样花钱最少呢?小组内分析。(全班交流)

(预设)

1:要求三种花都买,花的钱还要最少,所以最贵的和较贵的各买一朵就行了。

2:对,最贵的和较贵的各买1朵后,其余的花都买最便宜的,这样花钱就最少了。

师:你会解答吗?自己试一试。

(生独立解答,并全班交流。)

13-1-1=11(束)

12×11=132(元)

132+15+17=164(元)

答:12元/束的买11束,15元/束和17元/束的各买1束。

设计意图: 对于情境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类练习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问题情境给予充分的深入思考,对关键语句、陌生词语、要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挖掘,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