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4.1《毫米的认识》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三年级资源 2021-08-08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教学设计

教材3435页认识毫米。

◆  教学提示

本节课的内容,及时学习长度单位的要求,也是学生将来认识分数、小数的基础。其中,测量练习本的厚度,估测一摞有多少张纸等,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想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测量和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认识毫米的意义,了解用“转化的方法测量较薄的物品的可行性。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过程与方法:经历认识毫米,以及用“毫米”作单位测量、估算物体长度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测量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发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重、难点

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橡皮直尺 1分硬币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描述1米、1分米、1厘米的概念。

师:当我们测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测量更准确时,用这些单位还合适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出课题:认识毫米(板书)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学过的与新知有关的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①、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橡皮的长、宽以及厚度,并把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视,重点注意学生测量时是否从0刻度开始的。)

②、全班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例,我的橡皮长3厘米多一些;我的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我的橡皮比3厘米多4格等。

③、师介绍说明: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够1厘米时,就要用到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字母表示mm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测量比较精确时,可以会用毫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介绍说明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意义,让学生体会认识毫米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毫米的兴趣。

2、体会1毫米

①、动画出示直尺慢慢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放大后的直尺,教师介绍,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学生观察自己的直尺,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在教师的提问下,总结出厘米与毫米的进率,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或1cm=1mm

③、分组合作,每组一枚1分硬币,让每个学生用直尺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了解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注:因为1分硬币不流通,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测量。)

④、交流、讨论,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介绍,学生观察以及动手实践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测量较薄物体的方法

1)、小组合作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度。并记录下来。

要求分工测量,把结果记录在课本上。全班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先让学生独立测量自己练习本的厚度,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结果。然后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果:测量比较薄的物体的厚度时,可以先把几个这样的物品摞起来一起量,再算出每个物品的厚度。

根据得出的方法,小组内再分别测量10本相同的练习本的厚度,计算出每本的厚度,再交流,体验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3)、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

①提出估测一摞纸有多少张的要求,学生交流讨论测量的方法。

②出示红红和亮亮的对话,猜一猜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全班交流得出测量方法,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

方法:先量出1毫米有多少张纸,再看一摞纸有多少毫米,估算得出一摞纸有多少张。或先测量一摞纸的厚度是多少毫米,再数出1毫米厚的纸有多少张,最后计算得出这摞纸大约有多少张。

设计意图:利用独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活动方式,掌握测量较薄物体的方法。


热门资料免费点击分享

部编版小学语文:

1-6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

冀教版1-6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教材


配套资源下载:

1-6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生用书

1-6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作业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