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8.1《认识周长》微课视频 | 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三年级资源 2021-08-08


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1.8×5=40(米),小红一共走了40米。

2.答:周长相等。

3.12+18+12+18=60(米)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83-84,认识周长。

教学提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观察分析,合作探究,加深理解,联系生活中的周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实践,感知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

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

周长概念的建立

n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

n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校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片,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播放ppt,展示花坛草坪图片)

师:看到这些漂亮的花坛,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畅谈

生1:花坛很漂亮,我很喜欢。

生2:我们应该保护花坛,不踩踏草坪。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那谁知道我们该怎样保护花坛呢?

生1:不乱扔垃圾。

生2:制作警示牌。

生3:给花坛围护栏。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美化校园。(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情境图,两位小朋友想要给花坛围上护栏,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绕着花坛正好围一周)提出“一周”的概念,什么是“一周”?

  设计意图:通过ppt的展示让学生走入情境中去,加速进入课堂氛围。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动手手动脑,提升学生能力。

(二)探究新知

1.剪图形,认识边线

师:同学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张带图案的卡纸,那为了使它更美观,你自己能把它剪下来吗?请拿出你的剪刀,比一比谁剪得又快又漂亮。

(学生用剪刀剪下纸上的图形。)

师:同们学的小手真巧,已经有剪好的了,剪得真不错!还没有剪好的同学要加油了!

师:把你们剪好的图片拿起来给大家看一看!现在的图片是不是比刚才美观多了?你们真能干!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是沿着哪里剪的?

生:我是沿着它的边剪的。

师:能指给大家看看吗?(让一名学生边指边说从哪里剪的到哪里结束的)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个“边”,我们也可以说成“边线”。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刚才自己是从边线的哪里开始剪起,剪到哪里正好把图形剪下来的吗?

生1(边指边说):我是从这里开始剪起,一直剪到最后,就把这个图形剪下来了。

师:刚才他所说的“最后”其实也就是哪里?

生:也就是起点。

师:那就是说正好沿着边线剪了?

生:一周。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因此,我在情景的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以美观卡片作为学生认识周长的起点。这样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达到知识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2.指边线,感知周长

师:同学们沿着图形一周的边线可以剪下这个图形。下面看这儿,你能指出它们一周的边线吗?(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儿童游泳池、黑板)

(1)指儿童游泳池池口的边线,认识池口的周长。

师:谁愿意带着大家先来指一指儿童游泳池池口一周的边线?

(分别指两名学生到前面带着大家指)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这两个同学指的时候,起点相同吗?

生:不同。

师:但是他们却都正好指了一周(课件演示一周的边线)。这个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度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池口的周长。

(2)指黑板面的边线,认识黑板面的周长。

师:那黑板面一周的边线你能指给同学们看一看吗?

(请一名学生指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再演示一遍)

师:那么这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黑板面的――――?

生: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师:通过这两幅图我们知道了游泳池池口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黑板面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

(3)树叶的周长

课件出示一片树叶

师:(指着树叶里面的线)这些线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周长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里面的线不属于它一周的边线。

(3)找身边物体面上的边线说周长。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很多物体的面上都可以找出它一周的边线,这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它的周长。比如,请同学们拿出我们的好朋友—数学书,用手指一指封面上一周的边线。

(生用手指数学书封面一周的边线)

师:那么这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数学书封面的?

生:这一周边线的长也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你还能象这样在其它物体的面上找一找说一说吗?请同桌两个人相互试一试。

(学生活动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开放的举例,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周长的意义在他们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这样,学生在剪一剪,指一指、摸一摸中,对周长的概念就有了大致的了解。

3.描边线,体验周长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面上的边线,并且知道了这些边线的长就是物体面的周长。下面的图形上一周的边线你能找到吗?请同学们在书上第65页第1题上描一描。

学生活动,描好的与屏幕上的正确答案核对.

师:(指其中一个图形)你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吗?

生:这个图形的周长指的就是它的一周的边线的长。

  设计意图:在揭示周长的概念之后,有必要帮助学生把对“周长”的认识从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面上抽象到图形上来,为此我就创设了描一描这个环节。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找到并描出这些图形的一周的边线。在给图形描边线时,学生在以上几个环节认识的基础上,能强烈的感受到这些图形的一周的边线的长也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比较准确全面的理解了周长的概念。

二、 动手操作,测量周长

出示花坛情境图

1、讨论。

师:这些花坛的周长到底各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生:有办法,测量一下就知道了。

师:那怎样来测量每个图形的周长呢?你能想出什么巧妙的方法来吗?

(生表现的很自信)

师:在测量之前老师还想提醒同学们几点,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1)先选一个图形。

(2)根据图形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哪些图形可以用尺子直接测量?哪些不能?如果不能,想一想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帮忙?)

(3)合理分工,作好记录。

(4)活动结束,选派代表汇报。

2、学生小组活动。

3、集体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也参加了几个小组的活动,发现你们想出了很多巧妙的方法,愿不愿意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愿意。

师:为了每个小组都有机会汇报,每个组就汇报一个,假如方法不同,其它组可以补充。另外,如果一个人不方便操作的话,可以和同伴一起上来,边演示边讲解,好吗?

生1(边演示边讲):我们组选择的是长方形花坛,用直尺测量出每条边线的长度,最后把长度加起来就是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师:还有选择长方形花坛的小组吗,你们的方法和他一样吗?

生2:其实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必量每条边的长度,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就行了,然后再算出两条长和两条宽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

师: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3:我们学过了长方形的的两条长是相等的,两条宽也是相等的,所以没有必要把每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

师:同学们,你们认同他的观点吗?

生:认同。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看来,你能主动联系前面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

生4:我们选择的是中间的圆形花坛,我们是这样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的。先用线贴着它的边线绕一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然后把这条线取直,再用尺子量出这条线的长度就行了,这条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圆形花坛的周长。

师: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如果你们还有不明白的,现在可以自由向他们提问

生5:我想问他们为什么不用尺子直接去量?

生:我们刚开始也试着用尺子去量,因为这个圆形的边线是曲线,而尺子是直的,不好直接量,所以就想到用线来帮忙。

生6:那有没有量曲线的尺子呢?

师:对呀,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7:有,塑料的那种软尺,我家里就有。

师:看来这个同学很善于留意生活。不错,确实有这种软尺。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你们看一看。可以任意弯曲,用它可以量一些不太规则的线的长度。

师:看来对于不同的图形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要灵活选择。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测量出了这几个花坛的周长,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围一围、量一量等测量周长。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上前后呼应,让同学们再次对上课伊始自己所剪下的那个卡片进行周长的测量。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测量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其中有对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长方形、三角形的周长等;有对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等,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对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测量应该灵活地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并使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整个活动中,我完全放手,使每个测量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