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味杭州:西溪探梅小叙

蜗牛社
2024-09-0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80后平凡笔记 Author 诺诺

丁酉两头春。

戊戌大年来得晚,正月恰是湿地赏梅好时节。

邀得三五好友,新春小聚,诺诺有心记录下我们的悠长一日。

一生一会,用心珍藏。





雅集这个词是去年才第一次听说,一开始以为是一种类似兰亭集这样充满古韵与仪式感的集会。


年初时蜗牛老师提起,因为好奇,就上心了,大年初三,就催着蜗牛老师挑日子请人,待到初五又磨着老师写请柬,因时间匆匆,只写了一张,后又因一些朋友不便前来,遂换了人又改成了小叙。


正月十一,老天格外赏脸,一大早阳光明媚碧空如洗。蜗牛老师穿了棉袍子,像民国时的女先生,我们说说笑笑欣赏着路边垂柳鹅黄嫩芽如烟,走到公交站时才想起,食盒忘在了家里。待老师返回取了来,直接骑车往西溪湿地而去,隔河又隔行道树,影影绰绰见白梅红梅似云雾,看得我们连连惊呼。


入园,上船。才开工又周一,大家都不敢翘班,游人甚少。踏上船去,船工轻摆船桨,划开清波,我们就往河中心去了。还有个小插曲,我们欢呼跳跃着往码头去时,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深潭口风景最美,蜗牛老师认真地回答:“不,那只是热门景点,不是最美的景点”,这画面,与我在城站等车有人兜售一日游,便宜哟,我说“我用公园卡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摆好小食盒,相互热切招呼过,拍够了照,才静下心来看四周的风景。都说春水绿,果然不假,船舷低,伸手就探到水面,寒冷的水流过指尖,如绸缎。船小岸近,春日梅花如笑,一不小心就逼进眼帘,中学时学过《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就特别喜欢这种视野开阔,人与水很近的画面。



小船吱悠吱悠,灵敏穿过一座朴素的矮桥,名字倒有意思——知时桥。看着日光斜切了半片影子在桥上,心想莫非是当日晷用的?一问船工还真是,原来这里以前住了个文人,那时候没有钟表,就看太阳照在石桥的位置来判断时间。



到了西溪梅墅,上岸,正好有一老屋,窗前植梅,阶上苔痕,又有素竹石槽与石凳,我们三两错落,托路人拍了张合影。又去了屋后,一大片梅林如祥云,一抬头,交错的梅枝群魔乱舞,密密麻麻尚未全开的花苞整装待发,可以想象如果全开,该是多么热烈的场面。



再登船,往秋雪庵而去。水面豁然开朗,又是一番景致。一角半岛深入水中分开河道,岛上枯萎的芦苇有些寂寥,一树白梅傲然独立,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格外耀眼。清风徐来,吹皱半边河面,灰绿与浅绿间有明晰的分界线。



秋雪庵又是一番景致。去年的芦苇根根直立,密密层层,似梳子梳过,阳光下闪着金光,船在水中格外矮小,窥不透芦苇背后是什么。倒想起草房子里的杜小康走近的芦苇荡,也不知道这里面是不是有白白甜甜嫩生生的芦根与芦芽呢?



弃舟登岸,穿过芦苇荡里的木栈道,见到一面小池塘。池塘岸边有一老柿树,尚未长新芽,弯曲有力的枝干就像老人的血管,用盘虬卧龙来形容最贴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真的和小时候过年集市上卖的塑料山水画一模一样。



秋雪庵不大,供的菩萨与别处不同,有小庙的清幽。登楼俯视,风吹芦苇荡金波,不知这芦苇荡的保护下,栖息着多少生灵呢?出庵堂门,下台阶,正是绸缎一样的水面。揪了一片竹叶做了只小船,放在水面上,轻轻一推,送你远行。


回到船上,返程,偶遇苍鹭一只,倒不怕人,在岸边踱着步子,大长脖子大长腿,说不出的优雅。还有小几只,其他我不认识的鸟类若干,此外还有马蜂窝一个,喜鹊窝数只。对了,梅花这么矮,喜鹊登梅大约只是古人美好的心愿。


怎么少得了美食,蜗牛老师特意带了永康的食饼,看起来像半透明的油纸,有千层底布鞋上的芝麻针脚纹,格外有韧性,卷上一切食材,嚼起来好香。




夜晚归家,各自画画一幅,心满意足,结束了这一天。次日醒来,才发现我已是蜗牛老师画中人。林清玄有一篇文章《一生一会》,这是一个茶道用语,说要珍惜每一次和朋友喝茶的机会,也许这就是最后一次。嗯,很对。





了解蜗牛社,请点击——

2018蜗牛社招募:十二春课

如何让孩子综合有机地生长?这位教了22年的儿童美术老师,用一堂最自然的美术课,给出了她心目中的答案!




本文转载自“80后平凡笔记”,请“阅读原文”,为诺诺打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蜗牛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