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研学观察偶得(下)
书接上回,周四在良博院值班观察到不同学校组织学生进博物馆参观的几种状态。
除了博物馆研学观察偶得(上)中提到的旅行社和教师共同带领的研学团,还有学校组织春游的自由观展,更有良渚本地中学常规的每周博物馆学习日。
中国人多,常常成为做某件事达不到理想效果的直接理由。而教育改革从未停止的脚步,也让我们看见“人多”这个最容易找的理由不攻自破。只要参与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教师、家长、社会机构)动脑思考,进入硬件设施完备的现代博物馆学习并非难事。
带着问题进博物馆
既然春游的目的地是某博物馆,教师倡导中学生提前做好观展攻略并至少带着一个问题入馆,孩子就不会漫无目的在博物馆游荡,以至于无聊地席地而坐打手游。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博物馆现场,我们要把博物馆春游当作一次迷你旅行,即热身攻略-现场参观-观后交流完整实践。
(师生约定好集合时间就出馆,没有在现场实践观后交流分享环节,不知吃了冰糕之后大巴车上是否安排讨论)
如果没有产生闭环的博物馆研学,那真的没必要去博物馆瞎逛,它真的不是菜市场,当然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让青春之子去公园探春、徒步山野、访古名胜岂不更好?
(哈哈,同学,你是不是觉得春游博物馆很无聊啊)
本土中学的博物馆课
临近下班时,一位女生来到志愿者服务台盖章。我们聊了三两句之后,得知她姓沈,是余杭某中的学生。小沈同学是良渚本地人,从小到大已经来过很多次良博院。这天是学校每周的外出学习日,地点就是良博院,并非是春游活动。
小沈同学很健谈,她与我分享自己参观博物馆的一些想法,从一开始在大厅里听专业讲解员的概述导览,到自由进馆学习,这个过程中没有讲解员继续提供讲解服务,让她觉得有点不满足。因为她并不是第一次来博物馆,所以她对橱窗里的文物会有一种感情,她觉得与古对话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问小沈学校开展每周半日的外出学习有什么具体收获?她说,参观家附近的各种场馆,使她越来越了解本土的故事与良渚的历史,作为良渚人是很自豪的。他们的半日学习通常会回校后写一份报告来交流。
这不,今天一早我收到了小沈同学手写的《在博物馆里融汇古今——良渚博物院研学杂感》,她提供了几条实用的建议,也许你用得上:
春日晴朗,与诸位同学一同来到良渚博物院参观学习。身为良渚人,这里我已经来过很多次,而今已经长大,再次跨入又收获不少。
对于博物院,有许多人认为是没什么好看的,一圈看下来,除了觉得环境还不错,毫无感受。这或许是没有看懂它。博物院里的文物都是上千百年(5300-4300年前)的老物件.哪怕是体积偏小的玉鸟,也流溢着历史的光彩,其中蕴藏的都是先人的智慧与故事,又怎会不好看呢?这里分享几个个人经验,也许能帮助你"学会”参观博物馆。
1、请讲解员进行解说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久远而有趣的故事,光看简介可能不够一解兴味,专业人员的讲解可以让你了解更多细节,也更能领会历史源远流长之美。
2、沉浸于参观,与古人精神对谈
每一样精致的玉器都出于人手.在观赏中.你可以思索古人制造此物时的场景及用途,如果你能感受到古人的生活,那可真是收获颇丰啦!
3、融汇古今,联系现代生活
这些文物大多是古人曾用过的器物,它们是否和现代的东西有联系呢?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它们的影子呢?如果你仔细思考了这些问题,你一定会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感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博物院研学之旅”也真正行之有效。
好啦!下次走进博物馆时,你可以试着用用以上的方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呢!
(博物馆参观请低声交谈或止语、缓步慢行、饮食移步休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