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亚洲象种群及连接度现状简介

鶽鴞 象语KTE 2021-06-10

本文除一张已注明版权的图片外,均为笔者制作,使用请注明。
一.种群现状简介

在另一篇文中,我表达了一些对于亚洲象工作的认识和不了解,比如不知道是否每(几)年有同步调查、具体如何完成等。所以下文我根据自己有限的了解进行介绍,对于其他现状不过多评价。如有错误望指正。

图1(上)中国亚洲象分布区(从上左到下右,包括沧源县、澜沧县、思茅区、江城县、勐海县、景洪市、勐腊县、丰沙里奔诺县(Boun Neua)、奔代县(Boun Tay)、南塔省勐醒县(Muang Sing)、南塔市(Namtha)、乌多姆赛省纳莫县(Namor)、勐拉县(La)、夸县(Khoa));部分象是在中老跨界交流或是停留在老挝方,在哪方归哪方管。

图2 中国亚洲象分布区内的保护区;注意尚勇和南木哈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接壤的,而且在中老边界有一条以边界为中心窄长的中老联合保护区

首先,中国的亚洲象可分为三个种群,南滚河种群、勐养种群和勐腊-尚勇种群。在区域尺度上,根据栖息地形态和迁移形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形态来理解,岛状、网状和沙漏状,而承载这三个栖息地的是人类海洋。南滚河种群由于孤立时间久远,基因水平上已与其他两个种群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孤岛种群。勐养种群是分散的,北可到澜沧、思茅,西可到江城,栖息地和大象的扩散形式呈网状,归为网状种群。勐腊-尚勇种群分为勐腊和尚勇亚种群,由于二者仍存在交流,故归为一个种群,两个亚洲种群由一段极窄、连接度极低的跨公路廊道连接,类似沙漏,故称为沙漏种群。三个种群间在中国境内没有交流。从栖息地保护的难度程度看,网状最难、沙漏次之,岛状最后,因为网状铺开的面积太大、细碎的栖息地很容易被切断,而沙漏只需重点保护联结之处即可。从栖息地保护的优先级看,由于沙漏有且只有一个狭长的连接区域,对于种群迁移交流至关重要,所以对于这个狭区的保护和修复是最优先的,对于网状的修复和保护有赖于长期大尺度的规划。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看,由于岛状的南滚河孤立已久,向其引入外种群基因的意义重大。

图3(上)中国亚洲象近几年的出现位点

图4(上)示勐腊和尚勇保护区周边及边境亚洲象出现点,可看出两个保护区极接近,但在两保护区最近处有两条公路将其分割,象群若想要跨保护区交流需要横跨公路。
图5 中老边境区域图

再说说中老边境和老挝北部亚洲象的情况。南塔省野象分布于保护区内及周边,季节性迁移、往返于尚勇保护区和南木哈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边境区最多时有10余头;勐醒县在09年曾记录24头野象,但后来由于原亚洲象分布区内大量森林被砍伐、种植橡胶林,导致近4年野象再未出现。乌多姆赛区域的野象主要存在于与丰沙里勐夸县交界的区域,在丰沙里和乌多姆赛之间往返;大量盗食谷物庄稼、人象冲突水平较高;09年第一次出现后每年都会“光顾”。丰沙里省勐买县存在孤立的18头象,来源情况未知,不进入越南,与其他象群没有交流;此外的亚洲象多在边境区域出现,存在人象冲突。因此可以推断老挝北部三省存在四个地理单元,尚勇-南塔(SY-NT)、勐腊-丰沙里(ML-PSL)、丰沙里-乌多姆赛(PSL-MX)和丰沙里勐买(MM)。由于近些年勐腊区域森林砍伐、橡胶大面积种植的原因,亚洲象的流动性增加,进入老方的可能性亦增加。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以往边境区域的象群并不会深入老挝境内的村落,然而在近几年发现野象频繁在村落活动,甚至造成破坏。而老挝边境区域以稻谷作为传统农作物,林间、河谷边分布着大面积稻田,潜在人象冲突较大。

图6 乌多姆赛拉县的稻田,属于人象冲突较严重的区域

下面是一张种群数量的表,数字是如何得出的我并不清楚。记得2014年9月在与西班牙人走访调查的时候,所在勐旺乡的几个村子有18头左右野象,而我们在野象谷周边也有几次记录约20头象,这样加起来勐养区域约有40头;而活动在江城的象,有相当部分是在思茅、江城、版纳交界处,如何划归不好分,图中思茅的39-47头我想应包括了江城区域的一部分象,因为当时监测员告知我们有50余头象。 

表1中国亚洲象各时期各地理单元的调查数量


二.连接度与保护

图7 示亚洲象分布区土地利用图。以此图理解连接度的概念,深绿色为森林,连续森林内的连接度较高,结构和功能连接度均高,虽然对于大象的迁移阻力不低;而从河流(小支流)、农田、茶地、橡胶、城镇几种土地类型来说,功能连接度是逐渐下降的,虽然农田对于大象是一种吸引,但它对于功能连接度来说是负效应的,将象群引向偏离迁移路线的方向。在勐腊和尚勇保护区间存在主干道,迁移阻力极高,可以将其理解为电路的电容,但在车流量较小的夜间,公路因其具有较高的结构连接度使得两个保护区又被连接在一起。本图制作人郭靖,版权属于他和亚洲象研究组。

景观连接度较广泛接受的定义是Taylor(1993)提出的,他认为连接度是景观促进或阻碍生物体或生态过程在资源斑块间运动的程度。连接度也可被描述为结构连接度(structural connectivity)和功能连接度(functionalconnectivity)(Tischendorf et al., 2000)。结构连接度指景观支持迁移的物理特征,如地形、土里利用、植被郁闭度等,反映空间结构的连续性。功能连接度以描述基因流、个体或群体迁移的功能特征,反映生物行为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Bélisle, 2005)。功能连接度不仅仅由结构连接度决定,还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栖息地喜好等因素相关。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GIS和相关模型将连接度量化(迁移阻力或是栖息地选择程度等)并模拟出迁移费用最小或是最优的路径。具体概念和方法不再赘述,上几张图作简要介绍。

图8(上)根据人口密度、公路等级、河流量、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村落、城镇位置等变量勾勒西双版纳州亚洲象迁移的阻力图,也可理解为电阻,颜色越浅阻力越高,颜色越深阻力越低,途中白点和白线为村落和公路。红点为亚洲象出现较集中的区域。

图9(上)根据模型模拟费用最小路径的位置,即红点之间迁移费用最小的路径,途中蓝色表示迁移阻力的分布,颜色暖(红)阻力大,颜色冷(蓝)阻力小

图10(上)左侧图为勐养保护区西边的连接度实例,可以理解为电流密度,颜色越暖,说明此处的连接度越脆弱(窄点),从图中可以看出很多区域非常脆弱;造成这种网状形态的原因为栖息地破碎化

图11(上)示廊道规划与模型预测。此廊道拟连接勐养和勐腊-尚勇种群,但难度极大,廊道窄、阻力高,整体脆弱。

图12(上)边境交流范围,可以看出电流图中蓝色覆盖边境很多区域,说明边界存在很多跨界交流区域

图13(上)曾经一条进入老挝的廊道,2008年开辟,但不久后因老挝区域砍伐森林、种植橡胶,导致廊道不复存在

图14(上)google earth图中黄线为两条公路、白线为国界,右上角电流图中白线为公路、白圈为村庄,颜色越亮(白)阻力越高,暖色区为连接度重点修复区,修复后对于迁移有促进作用。电流预测图给出了三处通过公路的区域,除了第三处未有亚洲象利用外,其他两处均为亚洲象跨公路区域,应尽快建立廊道。如果第三处跨公路区域(最下面左侧的红箭头)被利用,大象将容易向东进入老挝区域,而最下面右侧红箭头处是已知存在亚洲象跨界交流的。

最后,简要做个总结。对于南滚河来说,栖息地修复、与勐养种群建立连接的可能性极小,最有效的办法是模拟雄象外出,将其他两个种群的年青雄象移入同时将南滚河种群的雄象移出,以引入外种群基因同时减小雄象间竞争。对于勐养种群来说,由于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网状的分支很容断裂造成溢出的亚洲象无法回归保护区,成为孤立种群。所以,保护应将重点放到保护区外的生境修复和保护上,尤其是连接度脆弱的区域。对于勐腊-尚勇种群,跨公路廊道的修建是最优先的保护修复区域,在两个保护区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参考:

Taylor P D, Fahrig L, Henein K, et al. Connectivity is a vital element of landscape structure[J]. Oikos, 1993: 571-573.

Tischendorf L, Fahrig L. On the usage and measurement of landscape connectivity[J]. Oikos, 2000, 90(1): 7-19.

Bélisle M. Measuring landscape connectivity: the challenge of behavioral landscape ecology[J]. Ecology, 2005, 86(8): 1988-1995.

林柳, 冯利民,赵建伟, 等.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 3S 技术规划亚洲象生态走廊带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 42(4): 405-409.

林柳, 朱文庆,张龙田, 等.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新活动廊道的开辟和利用[J]. 兽类学报,2008, 28(4): 325-33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